首页 名人故事 艰难的任命_关于辛弃疾事迹

艰难的任命_关于辛弃疾事迹

时间:2023-05-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艰难的任命_关于辛弃疾事迹滁州,地处淮中,向东和楚州、扬州遥遥相望,向西则连接着庐州与和州。然而,现实很难像诗词文章中那样充满激情和理想,虽然有着思想上的准备,但到了滁州以后,辛弃疾还是被这里的情况震惊了。辛弃疾因此而深深担忧。这样的消息传来后,辛弃疾喜出望外。原来,辛弃疾想到,滁州的经济之所以难以迅速恢复,是由于战乱的影响而封闭。说干就干,辛弃疾马上回到州衙,召集下属前来议事。

艰难的任命_关于辛弃疾事迹

滁州,地处淮中,向东和楚州、扬州遥遥相望,向西则连接着庐州与和州。因此,滁州犹如在两淮相接之下投入的一枚棋子,决定着江淮之间地区的安稳。这次朝廷所给出的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和辛弃疾重视淮河流域有关——不论是虞允文还是赵昚,都想用这样的任命来检验一下他的真才实干。

辛弃疾当然知道这种任命背后的含义,他毅然受命,慷慨赴任。在他看来,这种越是艰难重要的地方,越是能够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因此,他难免踌躇满志,希望能够到任滁州后就大干一番,这也是他在南归之后可以真正独当一面的机会。辛弃疾想要用事实证明,自己不仅会写论文在纸面上展示自身,更能够胜任治理地方的实际事务。

然而,现实很难像诗词文章中那样充满激情和理想,虽然有着思想上的准备,但到了滁州以后,辛弃疾还是被这里的情况震惊了。

在辛弃疾的印象中,滁州原本是位于建康西北的名城,这里扼守江淮,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商贩们集中的地方,唐代以来经济颇为繁盛。然而,当他真正踏上滁州的土地后,凡是目力所及之处,大多是荒凉凋敝的景象。城中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甚至连临安城、建康城中寻常见到的酒楼、茶馆都很少。相反,市民们大都只是在瓦砾堆旁边勉强搭建一些茅草房屋来栖息生活,而街道上看到最多的也是灾民和乞丐,即使偶尔看到小小的集市,也只是在卖着野菜和粗粮。(www.guayunfan.com)在城中和几个百姓交谈之后,辛弃疾才明白,由于多年的南北战乱,滁州的商业受到很大影响,连外地的商贩也不敢来此地做生意。然而,原本的赋税却没有降低,成为百姓们肩头沉重的负担,再加上滁州这两年连续遭受水旱灾害,百姓们谋生更加艰难。这样,滁州整个地方差欠了朝廷巨额税款,百姓们无力偿还。相比江淮地区的扬州、和州,滁州始终没有获得喘息的机会,和它的战略地位完全不相称。

这种局面,在辛弃疾看来无疑是沉重的,滁州如果不能迅速恢复经济,就会导致民心动荡,金国一旦来攻,其很容易成为防线中最空虚的漏洞。

辛弃疾因此而深深担忧。他发现,经济上的衰弱,会直接造成军事防守上的无能。到任伊始,他就巡视了府库的军事装备,发现武器严重缺乏,军队中的人数也有不少空额。带兵的偏将说,农民们碰到灾荒,大都出去逃荒了,谁也不愿意报名参军。

看来,问题还是在农村。

辛弃疾出生在农村,对这样的社会阶层并不陌生。他带着随从来到乡间,看到的是稀稀拉拉的秧苗散布在水田中,而农民们面有饥色,依然在无助地忙碌着。山坡上,农妇们忙忙碌碌地在采摘着什么,辛弃疾走过去一看,心头不禁酸楚,她们采摘的是刚刚长出的野菜。有人眼尖,看到辛弃疾一行人等来了,连忙提醒周围的同伴,大家纷纷跪倒说道:“老爷,请朝廷发点救济粮吧,眼看野菜就没有了,我们没有活路了啊。”

辛弃疾眼泛泪光,他虽然在战场上杀人无数,但却最见不得百姓受苦。于是他亲手将跪拜在山坡上的农妇们逐一扶起,好言抚慰。

这样的惨状,让辛弃疾神情黯然,又巡视了一会儿,他脚步匆忙地离开了乡间。跟从的随员提醒说:“大人,天色不早,还是早点回城中吧。听说,夜间这里狼群出没,专门袭击乡民。”辛弃疾长叹一声,说:“若是天下盛世,又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自从隆兴和议以来,两淮无一处不在恢复中,为什么只有滁州到现在还如此荒凉?我虽然不才,但既然被朝廷任命为这里的父母官,就一定要改变这样的情况!”

果然,在滁州上任刚刚一个月,辛弃疾就走过了这里从城市到乡间的许多角落。自幼年起,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流传世间,让人们了解了环绕在诸山中的滁州有着怎样的美景,也让辛弃疾对醉翁亭产生了憧憬和向往。小时候,每当他读到《醉翁亭记》时,眼前浮现的就是在酿泉之上、琅琊山中,掩映在树林中的醉翁亭。而他真正去拜访古迹时,看到的却是已经倒塌了半边的亭子,一片荒凉中,时而有黄鼠狼毫无顾忌地跳来跳去,再也看不到强宋时那种“往来而不绝”的景象。

越是这样,辛弃疾给自己的压力越大。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由得从床上轻手轻脚地起来,来到书房,点亮了油灯,决定上书朝廷。在上书中,他言辞出奇地谦恭,请求朝廷能够将滁州当作边境和前线,减免历年来滁州老百姓所欠下的赋税。同时,辛弃疾也在上书中再次向朝廷指出了滁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并迫切地建议朝廷能够允许他尽快振兴滁州。

这一次上书,终于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虞允文很快同意了他的要求。这样的消息传来后,辛弃疾喜出望外。他计算了一下,自己替滁州百姓所减免的赋税高达580多万两,犹如替整个滁州城的百姓们减去了胸口的巨石。对此,滁州百姓们除了感谢朝廷,更感谢这位上任一开始就能够为民请命的知州大人,并对他寄予了更多的期待。

辛弃疾明白,既然向朝廷请来了减免的政策,自己就更要作出一番事业。他思来想去,寻找着破解经济发展停滞的策略,却始终理不清头绪。

这天,满心烦躁的辛弃疾偕同夫人如兰和侍妾卿卿,来到滁州城外的南湖游玩散心。随着天气变暖,如兰的身体逐渐康健起来,辛弃疾更会在公务之余,抽空陪伴她出行,既能愉悦心情,也能锻炼身体。三人看着湖光山色,听着耳边的鸟语,也别有一番野趣。如兰指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说:“官人,你看那湖面,如果要是再有活水而来,岂不是更添美景?”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番话激醒了辛弃疾。他一把握住了如兰的手,说:“贤妻,你真是提醒了我!”说着,辛弃疾就唤来卿卿,让她记录下自己的上书草稿。

原来,辛弃疾想到,滁州的经济之所以难以迅速恢复,是由于战乱的影响而封闭。因此,如果不去积极地招来外地的商贾,就只能坐等着这座城市自生自灭,犹如一潭死水。而现在,战乱已经基本平定,金人一时半会儿不会再南侵,正是采取措施积极收复民心、招来商贾的大好时机。

说干就干,辛弃疾马上回到州衙,召集下属前来议事。最终他宣布,凡是从滁州过路的商贾,无论在不在此地经营,只收取既往关税的3/10。这样有利的减免措施,在之前附近无论哪座城市中都没有过。因此,消息传出,商贾们一开始多有怀疑,但随着胆子大的人率先来到滁州之后,更多的商贾们全然相信,纷纷挑着担子、赶着马车来到滁州经商。一时间,滁州人气旺盛,商人们带来的商品集中起来,逐渐形成了大的集市,随之而来的是酒楼、茶肆、旅店等重新开张,街上的店铺也逐渐增多,城市中出现了繁荣的苗头。

为了能够吸引并留下这些外地的商贾,辛弃疾调动城中的民夫,到滁州附近的山中砍伐木材,烧炼砖瓦,并兴建起了瓦子、青楼这些娱乐场所。之所以如此,既是为了促进百姓们的和气,也能够带动滁州名气的传播,以此吸引来更多的富商。为此,他还亲自给城中最大的旅店题写了店名,称为“繁雄馆”,其中也蕴含了这样的深意。

城内的繁荣苗头,又吸引了不少已经逃荒到外地的农民重新回到故乡,重新开垦土地并发展生产。这样,滁州的生机越来越兴旺了。

可是,百姓们来到滁州之后,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他们缺乏能够居住的房屋,只能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遇到风吹雨打时,经常全家人聚集而无处可避,只能瑟瑟发抖。对此,辛弃疾早就成竹在胸,他命令官府拨款,将库银借贷给百姓,让他们想办法先筑起砖瓦的房屋,然后再举家搬迁进去,从而安居乐业。百姓们拿到库银之后,无不纷纷感谢辛大人的仁政。

也是天公作美,辛弃疾来到滁州的第一年夏天,水旱灾害踪迹全无,迎来了丰收季节。百姓们获得温饱,大都偿还了贷的银两,于是州中的财力也就更加充实了。

就这样,辛弃疾在滁州不过一年光景,整个城市就如同洗去了满面尘垢的女子,重新焕发了美貌。滁州显得勃然生机,成长在江淮大地上,往日的那种萧条黯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