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_小山词传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满山叠翠的深处掩映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的楼阁,小山轻轻地倚靠在阑干上,在忙碌的生活里偷得半天闲暇。环目远望,满眼绿意葱郁,近处百花竞放,连成斑斓的一片,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连吸进去的空气都是清新可人的。这个时间睡去,梦境也会是安宁的。(www.guayunfan.com)突然渐渐听到丛林深处传来了杜鹃“咕咕”的叫声,急切热烈,仿佛是在向路边的行人殷勤地嘘寒问暖,把浅睡中的人也叫了起来。比起杜鹃,那些黄莺飞来飞去、轻佻叽喳,真是冷漠得多了。
被鸟儿叫醒,索性也睡不着了,干脆坐起来好好地欣赏这一幅好山水。杜鹃翩飞,围着自己旋转,犹如一位热情的朋友,一点儿也不生疏。不禁惊觉,原来鸟儿也有脾性。杜鹃咕咕地叫着,一刻也不安歇,搅得人心也渐渐涟漪,不安稳了起来。那清丽的嗓音分别是在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突然心里一阵嫌恶涌上,这哪里是友好,分明是在搅人清梦。天底下的人哪里有不愿归家的呢,只是连什么时候回去自己也不知道而已。如果知道归期,自己的无尽漂泊也就有了盼头,但是“君问归期未有期”,自己仿佛走上了一场没有尽头的流浪历程,这对人的心理是极大的煎熬。
行人只当杜鹃啼鸣是殷勤,哪里会想到杜鹃本就是以“子规啼血”而出名的悲伤之鸟。《史记》里记载,春秋时期有一名叫作杜宇的皇帝,号为望帝,勤勉治国,但却自觉不如宰相贤明,便主动让位。可谁知宰相不仅占其妻女,还对人民极尽盘剥,致使哀鸿遍野。望帝后悔莫及,心急如焚地回到自己的国土,却发现已鹊巢鸠占,自己连城门都进不去了。悲痛、悔恨、忧伤一直充斥于心头,最后郁郁而终。然而,望帝还是放不下这块热土,于是化成一只杜鹃鸟,站在房顶上面对着家乡的方向日夜嘶鸣,仿佛在哀婉地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又像杜牧诗“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那样吐诉着平生的悲哀和冤屈。而最终,这只杜鹃也因为用力过度,吐出大片大片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所以,羁旅途中的游子最怕听到杜鹃啼鸣,如泣如诉惹人思乡愁绪,又低沉婉转让人无处可逃。所以,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分别写过“一叫一回肠一段,三春三月忆三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的贺铸、秦观也写过“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啼鸣总是和猿啸、斜阳、落雪等悲伤意象联系在一起,也难怪这首词中的游子会突然不耐烦,声声的杜鹃声分明把自己从暂时的安宁中拽出来,提醒自己在漂泊路上,有家难归。
在羁旅诗词里,这首词的基调还不算太忧伤凝重,游子还有闲情欣赏青山翠竹,只是持久哀婉的杜鹃啼鸣勾起了内心最深处的细腻情思。而游子一副与杜鹃赌气的语气,也算焦躁心情下的情急之语。而看看其他的羁旅诗,基调则更加沉郁悲痛,简直要到了呕心沥血、悲怆欲绝的地步。孟浩然在《江上思归》中写道“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迷茫的云雾和广袤的大海衬托出人的渺小,也衬托出作者漂泊无着的无力感。宋之问在《渡汉江》中写道:“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描写了一种家成陌路,不敢归家的辛酸。宋代的欧阳修更在他的《踏莎行》里写道:“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在他的眼里,细柳暖风无不引起离人的寸寸断肠和滴滴粉泪。
小时候总想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广阔的天地里流浪,消磨大把时光。可是,颠沛得久了,经历的离别和漂泊多了,自然就想起了故乡那片熟悉的地方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定生活。
而对于小山来说,征程不仅仅意味着在路上行走,还意味着走出了那个父亲为自己打造的金碧辉煌的“小笼子”,忘记锦衣玉食的安逸、清高的疏狂和目空一切的自傲。而习惯了这些之后,人生新的征程如此艰难,只能硬着头皮鼓舞自己不断前行。再转头回去,是再也不可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