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神现,追问人生_陶渊明诗传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www.guayunfan.com)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形赠影》
慧远法师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佛经感悟深厚,其博学体现在当代学识的各个方面,而且他公开进行的法讲也不仅体现在佛经当中,其对《周易》、《老庄》等儒学经典也有独特的见解。每每慧远法师有公开的法讲,众多名人志士都会慕名而来,而且每一次他的观点都会让众人感悟颇多。
陶渊明就是慧远法师法讲的常客,归隐后的他虽然没有了对世俗的追求,但是慧远法师的讲课还是不会缺席的。
慧远法师虽然年事已高,但讲解佛学观点时声音依然洪亮,条理依然清晰,讲述过程中引经据典,妙趣横生,环环相扣,层层相映。慧远法师身上迸发的气势令陶渊明非常震惊,而且这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与他所讲的“形尽神不灭”的观点也非常切合。
慧远法师讲到,人体的精神与形体不同,两者一内一外,虽然身在同体却为两物。精神与形体可以随时转化,也可以浑然为一,但是精神才是人体的主导,形体是为其次。形体随生命而终结,但是精神却不会,精神可以在冥冥之中扩散,在无形之中转化、流传。慧远法师还把这一观点进行了比喻,他把人体比作一个火把,精神是火把上燃烧的火焰,而形体就是火把中的木柴,火焰可以在木柴烧尽之前转移到另外的木柴上,但是木柴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灰烬。所以说,精神才是永恒的,而形体却是有限的,形有尽而神不灭。
陶渊明与慧远法师深交甚久,而且平时来往的故友也全是慧远法师的崇拜者。几十年的耳濡目染使得陶渊明可以透彻地体会慧远法师的观点。然而,以前陶渊明对慧远法师却是不尽信的,这也是为何众多王公贵胄都对慧远法师顶礼膜拜时,陶渊明却独自摇头的原因。
此番陶渊明虽然感受到了慧远法师的惊人气势,并为之叹服,但是他本人对“形尽神不灭”之说还是不相信的。陶渊明想到,木柴最后的结局虽然是灰烬,火焰虽然可以互相传递,但是谁又见过离开木柴的火焰呢?火焰凭空是无法燃烧的,因此精神是离不开形体的。虽然慧远法师也提到了精神与形体是互相依附的,但是陶渊明却不相信精神离得开形体。正如此刻的他,睡着了、喝醉了,灵魂就可以出窍了吗?精神就可以发散了吗?当然不能。
陶渊明虽然持有不同意见,但是看着那些虔诚拜服在慧远法师座下的听客却并没有去反驳,而是独自坐到一边喝酒休息。
陶渊明此时想到的并不是什么远大的志向,他此刻只求保持着一生问心无愧的态度,坚守着清廉的节操,至于虚无缥缈的精神、理想,此刻对于他而言已然不重要。这次慧远法师讲的时间很长,讲完了“形尽神不灭”之说后,又请雷次宗与众人一起朗诵他写的《万佛影铭》。顿时,庐山之上“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回晖层岩,凝映虚亭,在阴不昧,处暗逾明,婉步蝉蜕,朝宗百灵,应不同方,迹绝而冥,茫茫荒宇,靡劝靡奖,淡虚写容,拂空传像,相具体微……”的诵经声回荡开来。
听到“体神入化,落影离形”这一句之时,陶渊明自嘲道:“神真的可以离开形吗?形影神明明为一体为何要分开呢?”他嘴里重复着“体神入化,落影离形”这句话,脑子里也开始琢磨形影神的观点。但是,一百多人的诵经声实在令他无心思考,而且他也感到自己与他人似乎格格不入,恰巧这时酒壶中的酒喝完了,最后一个令自己留下的理由也不在了,于是他蹑手蹑脚地离开座位,跑到儿子和门生面前小声说道:“好了,回家吧。”
众人一听不用再在这里听人诵经非常高兴,把陶渊明扶到篮舆里往家中赶去。回到家中,陶渊明还是忘不了慧远法师“形尽神不灭”之说,虽然脑中依然不认同这一观点,但是却好像有什么思想受到了干扰,苦苦不得安生。
陶渊明想到,佛教之人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转而进入了因果轮回,从而产生了宇宙生命长生不老的法则,但是当前的现实根本不符合因果之说,轮回更像是虚无的空洞,但是为什么一些达人君子却可以从这些理论中获得参悟,从容地对待世俗甚至生死呢?慧远法师讲的形体、影子和精神之说真的是自己所想的样子吗?三者真的不能分开吗?
陶渊明开始对自己的思想产生怀疑,于是他干脆按照慧远法师“形尽神不灭”之说的思路开始思考,决定把形体、影子和精神三者分开对待,看看会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局面。可是想法虽然奇妙,但是却一时想不到任何结果,种种疑惑涌在心头却无法表达。
于是,陶渊明独自躲在屋中,时而提笔,时而顿足,酒壶一直未离开手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深夜,已经微醉的陶渊明倚靠在桌案边,看着桌上油灯的火焰不停跳动,心绪也已彻底乱成一团。这时的他头脑迷迷糊糊,不太清晰,对着灯光照出的影子说道:“影子啊,你是不是想对我的形体说些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