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的苦孩子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发源于武夷山脉的福建“母亲河”——闽江,流入峰峦起伏的福建境内,顺着由高向低的地势,曲曲弯弯地流向福州而入东海。闽江沿途汇入了好几条支流,其下游的梅溪就是一条清澈而又湍急的支流。
得闽江和梅溪交汇处水系的滋润,周边的农业和商贸兴盛起来了,唐以前就形成了“梅溪坪”,属侯官县(今闽侯)。自唐贞观元年起,先后设“梅溪”、“结清”县。因梅溪与闽江汇合,江水浊而溪水清,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遂改名“闽清”,历属福州、长乐府、东都、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
图 1-1孕育了八闽文化的母亲河——闽江(摄于1993年,吴孟超办公室提供)
闽清从地域来说位于福建省的东部,福州市西北部,是闽江的下游地带。东邻闽侯,西毗尤溪,南接永泰,北与古田交界。八闽大地的闽江以其悠远浩荡的胸怀,水流湍急的梅溪则以其清澈的品格,繁育了几千年的文明,彰显了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神韵。自五代后梁乾化元年置县至今,这里曾涌现出宋代八闽第一位状元许将,有“梅溪二陈先生”之称的理学家陈祥道和音乐家陈旸兄弟,还有集诗人、书画家、道教南宗五祖于一身的白玉蟾,有近代爱国侨领黄乃裳,以及当代著名肝胆医学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院士等名人与志士。
1922年8月31日(农历七月初九),吴孟超出生于福建闽清白樟乡后垄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因为那年的8月8日(农历六月十六)已立秋,从时令上说已是秋天了,对贫苦的农家来说,秋天是庄稼收获的好日子,家里又添了一个可以传宗接代的男孩,吴家的长辈当然笑得合不拢嘴。他们给初生的婴儿起名“吴孟秋”,乳名“阿秋”,以期盼吴家往后天天有秋天般的丰收与喜庆。(www.guayunfan.com)吴孟超的父亲叫吴孔钦,按吴家的族谱,其父是“孔”字辈。吴孟超是“孟”字辈(他的弟弟们相继叫孟冬、孟良、孟康),两字连起来就是“孔孟”。从中不难看出吴家祖先对圣贤的敬重与崇拜。可见,即使再穷苦,国人对圣贤的崇敬还是代代相传的。
吴孟超的母亲叫徐红妹,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按当地习俗,穷苦农家凡有男丁,多从小收养一名童养媳,否则成人后是娶不起媳妇的。为此,也是穷苦农家出身的徐红妹,小小年纪就到吴家当了一名童养媳。吴孔钦的妹妹很小时,也成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徐红妹的阿公(吴孟超的祖父)去世得早,吴家的农活和家务主要由阿婆(吴孟超的祖母)和未来的丈夫吴孔钦以及他的两个弟弟承担,当然也落到了徐红妹的肩上。阿婆心地善良,待童养媳如同亲生女儿般,徐红妹又很勤快,因此,尽管辛劳但家庭和睦。转眼到了成年,吴孔钦与徐红妹完了婚,婚后孕育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吴孟超。
闽清地区总的地势状况为四周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尤以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地势较高,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多呈现于这些地带,随山脉与溪流的展开,整个地势呈从四周山地向中央的闽江、梅溪河谷逐渐降低的态势。
闽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错综复杂,生态环境不同,一年四季差异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三四月上旬气候多变,冷暖无常,春播常遇低温阴雨,且时有冰雹和洪涝灾害出现,有些年头还会遇春旱。初夏处于梅雨高峰期,洪涝灾害频发。梅雨结束后,天气晴热,又时有大风、雷阵雨和冰雹。台风在沿海登陆时多带来暴雨,而少台风年份又往往出现干旱。秋季一般天气晴好少雨,但气候干燥,秋温高于春温,也常发生干旱。这样的自然造化,使农民的收成多差强人意。
据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卷之十五记载,闽清从元代开始设“都”,全县共分24都。其中吴孟超一家所在的“二都”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凸出,因此整个“都”的农户普遍很贫穷。在租种少得可怜的山地上,吴家每年的主要农作物是甘蔗和橄榄,遇风调雨顺的年景,尚可勉强填饱肚子,其余年份的捉襟见肘也就可想而知了。
吴孟超来到世界上,就和父母挤住在已经很破旧的吴氏祠堂后院的房屋里,虽说是瓦房,但年久失修,墙体也已开裂,楼上堆草,楼下住人。幼年的吴孟超能尝到一些自家田里种的甘蔗汁,但其他有点营养的食品基本没有。处于缺乏营养的幼年吴孟超,到了两岁该站立和独立走路时,却不能跟正常孩子一样硬朗地行走,还总是跌跌爬爬,像害了软骨病似的。祖母见状只能唉声叹气,而他的父母更是愁眉不展。这一切让住在不远处半山腰的舅舅徐家齐(徐红妹的弟弟)看得很明白,外甥是缺营养啊!
那年头白樟乡的自然生态尚未遭到人为破坏,溪水边、稻田里,有很多又大又肥的当地农民称作“田鸡”(即青蛙)的小动物。凡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兴捉田鸡的,认为它们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可年轻的徐家齐爱外甥心切,管不了那么多,只知道田鸡味儿鲜,有营养,便扑在池塘边,以不凡的身手,捕捉了一只只绿色的、长着两条粗粗长腿的田鸡,利索地剥了皮,用水草将它们像糖葫芦串似地连起来,送到姐姐家,给外甥补营养。至今,吴孟超对这段温馨的童年还记忆犹新:加了盐巴炖熟的田鸡香喷喷的,又好吃又解馋,还富有营养,田鸡肉确实很滋补。那时毕竟没有农药和化肥,也没有现在的“要爱护青蛙等小动物”的环保理念。在小孟秋美滋滋地享用田鸡美味的同时,妈妈也总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瞧你舅舅多疼你,没有舅舅,你熬不过来啊!”吴孟超访谈,2012年2月10日,上海。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那时尽管对妈妈的话语似懂非懂,但舅舅爱他,心里确是明明白白的。因此,小孟秋这时总会很懂事地点点头,他打心眼里感激舅舅。看来,田鸡成了吴孟超克服营养不良的良药与救星。兴许是田鸡吃了不少,日积月累,渐渐地增强了骨骼,壮实了身体,小孟秋长到3岁终于会像模像样地走路了。
闽清“六都”相对其余几个“都”来得富裕,因为平地较多,人均耕地面积也就相对多一些。经济的稍稍富裕造就了其教育水准比周边地区高一些,当地人的眼界也较开阔。“六都”有一个叫黄乃裳的士绅,清末时做过官,参加过戊戌变法,失败后曾逃亡南洋,在马来西亚东北角的叫做“诗巫”的荒蛮之地住了下来。其实,“诗巫”的地名还是日后华侨取的,马来文写作“Sibu”,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兴许是大家觉得这片诱人的热带雨林有“诗”一般的美丽,其神秘莫测却有些“巫”的感觉。黄乃裳觉得,若能将这片广袤的土地开垦出来,种上橡胶,也可“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不至槁饿而死”。肖忠生:《爱国侨领黄乃裳的教育实践及其特色》。百度贴吧网站,20050613,http://tieba.baidu.com/f?kz=19281966。他便与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商定,组织1000多名福建老乡赴英属婆罗洲去移民垦殖。双方达成协议,签订的条款中写道:“待吾农人与英人一样,所垦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权利;二十年升科,每英亩纳税洋银一角;王家若需吾农已开垦之地,须照时价估买:吾农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航业自由诸权利;无纳丁税、无服公役、无当义务兵……”日后,孙中山先生曾称此协议为当时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从那时起,黄乃裳数度回国,在家乡闽侯、闽清、古田等招募农民,组成垦殖团闯南洋。下南洋寻生机也就成了闽清人的一条谋生之道。
由于军阀混战,再加上苛捐杂税,农田歉收,家庭多子……贫苦农民的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不少闽清一带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南洋去谋生。对信奉“多子多福”的农民吴孔钦来说,自从生了小孟秋后,家里又添了两丁,虽说添丁是大喜事,但多一张嘴巴必然多一份负担,吴孔钦已深感不堪重负了,与其守着几分薄地难以糊口,不如闯南洋打工,寻找出头之机遇。他考虑再三,决定随同村的老乡一起下南洋闯荡。
徐红妹对丈夫的远走当然是忧心忡忡的,吴孔钦却很坦然,很朴实地相信“只要别人能活,我也一定能活”的道理。自己打头阵先走一步,在那边站稳了脚跟,要徐红妹带着阿秋他们一块儿过去。
1925年,徐红妹含泪送走了丈夫,独自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上有老下有小,干完了田里的活又要喂猪、烧饭、做家务,整天忙里忙外,连坐下来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那时她还不到30岁,却已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这给小孟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许多年以后,母亲年轻姣好的面容和她终日劳累的身影,还一直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朴实地感受到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艰辛与伟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