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为生计卖画为生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为生计卖画为生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时间:2023-05-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为生计卖画为生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爱花,尤爱牵牛花,梨园皆知。梅兰芳欣然接受罗瘿公的提议,便请罗为其介绍一位老师。王梦白是梅兰芳绘画的开蒙老师。当梅兰芳对临时,王梦白在一旁细心指导。纵观梅兰芳的学画过程,可观他的心路历程。提及梅兰芳与齐白石的交谊,其中还有一段佳话。自梅兰芳拜齐白石为师后,一直尊称齐为“老师”。他的行为让众人诧异:难道还有比梅兰芳更显贵之人?

为生计卖画为生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爱花,尤爱牵牛花,梨园皆知。他从小就喜欢花,但直到22岁那年才开始自己动手培植。从此,一年四季,乐此不疲。至于百花丛中,他为何独爱牵牛花,他自己解释说:“因其时演剧,仅在日间,子夜即眠,拂晓而兴。此花以朝颜名,雅合清晨赏玩。”(7)其实真正吸引他兴趣的不仅仅是牵牛花只在清晨开花而合清晨赏玩,更重要的是,牵牛花养得得法的话,会有无数种奇异别致的颜色。他最早在齐如山那里看到的牵牛花的颜色“简直跟老鼠身上的颜色一样”,感觉颇为新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

如果说一般人养花只是闲情逸致的话,梅兰芳养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养花的心得应用到演戏中。他对颜色的敏感,便是源于他对戏服、化妆、扮相的不断摸索和创新。由于牵牛花颜色的多样是因为人工用科学的方法将它的种子串种改造成功的,就是用两种极好的本质不同的颜色配合,使它变成另一种奇异的图案和颜色的。因此,他在培育花的同时,也学会了颜色搭配。

从他的养花过程中,我们可窥其性格。为了获得理想中的颜色,他不断琢磨反复实验,犹如他创排新剧。他到天津俄国公园游玩时,发现那儿有用五色草种组成西洋文字的图案,回北京后即效仿之。从用草组字,他想到用花组字;从组西洋文字,他想到组汉字;从组几个字,他想到组一句话,其中的标点符号,他颇有创意地用花蕾代之,用花芽代替括号。再进一步,他又想到用组成字的花坛变成商业广告,即美化环境又宣传产品。这都体现出他善于推而广之的创新精神,恰如他在京剧舞台上不停变革。

梅兰芳养花如此,学习绘画也是如此。

早在他1914年第二次赴上海演出时,因结交了几位对鉴赏、收藏古物有特别兴趣的朋友,更从吴昌硕那儿获赠着色红梅图,他“感觉到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密,对于戏曲艺术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因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妆、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8)。于是,他开始学画。(www.guayunfan.com)客观地说,梅兰芳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学习绘画是为了服务于戏剧,而只将绘画当作业余爱好,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已。所以,他在初学画时,并没有想到要特地请一位绘画老师。他利用空余时间翻出祖父、父亲遗留下来的画稿、画谱加以临摹,但他因为既没有绘画基础,更没有理论知识,所以虽然临摹了不少画,但他自觉对用墨调色及布局章法等并没有获得门径,只是随笔涂抹而已。有一天,罗瘿公来到梅宅,见梅兰芳正在书房临摹,便对他说:“你对于画画的兴致这么高,何不请一位先生来指点指点。”

梅兰芳欣然接受罗瘿公的提议,便请罗为其介绍一位老师。

王梦白是梅兰芳绘画的开蒙老师。他的画取法新罗山人,笔下生动,机趣百出,最有天籁。他应聘做梅兰芳的绘画老师后,教学极为认真,每周一、三、五三次准时准点来到梅宅。他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学生易懂易学,他往往当着学生的面先画一幅,一边画一边讲解下笔方法,哪些地方特别要注意,哪些地方需要腕力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处。画好后,他将画贴在墙上,再在书桌上重新铺上宣纸,让梅兰芳对临。当梅兰芳对临时,王梦白在一旁细心指导。他之所以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因为他认为:“学画要留心揣摩别人作画,如何布局、下笔、用墨、调色,日子一长,对自己作画也会有帮助。”

作画如此,演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临摹只是一个方面,就像演员观摩别人演戏一样,临摹观摩固然有助于自己技艺的提高,但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临摹观摩而学会如何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从而进行艺术创造。王梦白不仅教会梅兰芳如何临摹,更教会他如何观察生活。王梦白最喜欢画翎毛,所以在家里用大笼子养了许多种不同样子的小鸟,闲来无事时,他就会静静地观察鸟儿的一举一动,看它们悠闲时的模样,看它们受惊时的神态,看它们吃食时的动作。有时,他会从地上拣一块土块或小石子轻砸鸟笼,看鸟儿起飞、回翔、并翅、张翼的种种姿势。

画小鸟如此,画昆虫也是如此,每当要画昆虫时,王梦白总是事先活捉几只或螳螂或蟋蟀或蜜蜂,仔细观察后再动笔。有时,梅兰芳和王梦白等人去香山郊游,一般人只是游山玩水,而王梦白则不然。梅兰芳发现王先生无论是对花草,还是山水抑或昆虫,无一不细细地看、深深地揣摩。

当然,观察生活的表象只是浅层次的,高层次的则需要将生活素材加以提炼、消化、再创造,就像戏曲演员扮演孙悟空,光模仿猴子的生活习性还远远不够,模仿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要表现出孙悟空的灵性,这就需要在做到形似的同时做到神似。明白了这个道理,梅兰芳在学画时就要求自己不能简单地依样画葫芦地生搬硬套。

王梦白之后,梅兰芳又先后拜陈师曾、金拱北、汪蔼士、陈半丁等名画家为师,又在齐如山的介绍下,拜了齐白石。后来,齐白石又拉来了姚茫父。

纵观梅兰芳的学画过程,可观他的心路历程。早年他在拜吴昌硕、王梦白习画初期,以临摹为主,同时在临摹绘画时学习如何细致观察生活。由于忙于演出,学画时间少作品也少,也没有完全将绘画和演戏相互交融。以后他又拜画家陈师曾、姚茫父学习画佛像和仕女,拜齐白石学习画草虫、游鱼和虾米。

提及梅兰芳与齐白石的交谊,其中还有一段佳话。自梅兰芳拜齐白石为师后,一直尊称齐为“老师”。有一次两人分别被邀参加某达官家的堂会,齐老先生先到一步,由于穿着朴素,又与众多身着锦罗绸缎的达官贵人毫不相熟,便兀自坐在角落,有些被冷落。正当他暗自后悔不该来时,门口传来惊呼声一片,原来是梅兰芳来了。笑容可掬的梅兰芳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步而入,却突然挤出包围急步来到齐白石的面前,恭恭敬敬地鞠躬并唤声:“老师!”然后搀他起身扶他在前排坐下。他的行为让众人诧异:难道还有比梅兰芳更显贵之人?梅兰芳怎么会如此谦恭地去招呼这样一位有些寒酸的老头子?他俩到底是什么关系?众多的疑问集聚在大家的心头,终于有好事者问梅兰芳:“这人是谁?”梅兰芳大声且自豪地说:“这是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也是我的老师。”大家恍然,纷纷上前与齐白石打招呼。

齐白石此刻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他万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在这样一个场合以这样一个方式为他“挽”回了一个大面子,自然感激万分。随后,他精心绘了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配诗一首:

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 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收到画和诗,也很感慨,他以为学生敬师乃天经地义,却蒙齐白石如此感激,心中不安,也给齐白石回了一首诗:

师传画艺情谊深,学生怎能忘师恩。 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

从此,梅兰芳尊师爱师的美名在艺界流传开来。

有了这些大师的细心教导,梅兰芳画艺大有长进的同时也逐渐从绘画中吸取的养料不仅有舞台布局构图的美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及气质的趋佳,还有舞台人物形象的设计等。比如,《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戏里的服装样式和角色扮相,就是从他临摹过的大量古画中借鉴而来。特别是《天女散花》的创排,就是因为他看到的一幅《散花图》,其中“绸带舞”的灵感就来自图上天女身上的风带。

抗战时迁居香港后,梅兰芳因为完全没有了演出,他便有了大量时间学习绘画,他最爱画的是梅花和佛像。梅花凝霜傲雪,是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象征;佛像却意味着恬淡平和、与世无争。两者似乎是矛盾的,恰如他的心态:既以其一贯的性格向往恬淡平和与世无争的生活,却又在战争烽火下难抑抗争的冲动。他用梅花鼓励自己蓄须明志,他用佛像告诫自己要沉得住气。

梅兰芳绘扇面

在从香港回到上海后,他又师从画家汤定之学习画松,并与画家吴湖帆、叶玉虎、李拔可等交往频繁,主要以画仕女图和花卉为主。这个阶段,由于时间充裕及对绘画的极大兴趣,他的作品大量涌现。与此同时,他长期不能演戏的后果是生活日益困顿,以至于不得不靠典当,甚至变卖为生。

梅兰芳决定卖画为生,是听了朋友们的意见。当时,当他们向他提议卖画时,他一时不能接受,总觉得自己画画,不过是玩票性质,尚不够资格出售。但后来,他经不住大家的一再劝说。既然古墨、旧扇、瓷器都可作为换钱的物件,绘画作品又有何不可?他动了心,决定试一试。

首先,他下苦功习画,朋友们将收藏的陈老莲、新罗山人、恽南田、方兰坻、余秋宝、改七芗、费晓楼的真迹借给他临摹。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在书房里铺开了纸。那时候几乎每晚都有空袭警报,晚10点便停止供电,而他习惯于晚上安静之时作画,所以买了一盏铁锚牌汽油灯,就在微弱的汽油灯下,在香片茶的清香中挥毫。

有时,梅兰芳让许姬传留在书房里看他作画。许姬传往往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天已微亮,再看梅兰芳,一夜无眠竟毫无倦容。有一次,他兴致勃勃地对刚睡醒的许姬传说:“我当年演戏找到窍门后,戏瘾更大,现在学画有了些门径,就有小儿得饼之乐。”虽然他作画上了瘾而不眠不休,但朋友们都担心他长期在汽油灯下作画伤了眼睛,便劝他不要整夜地画,可他却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时候,因为抵抗恶劣环境而谢绝了舞台生活,他的苦闷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前天还有戏馆老板揣着金条来约我唱戏,广播电台又时时来纠缠我,我连嗓子都不敢吊。我画画,一半是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要憋死了。”(9)

1944年端午节,汤定之、吴湖帆、李拔可、叶玉虎、陈陶遗等人聚集在梅宅,对梅兰芳前一段时间的苦练给予了总结,一致认为大有进步。李拔可提议:“何妨开一个展览会。”吴湖帆提议:“和画竹兴趣正浓的叶玉虎合开一个展览会。”汤定之提议:“二人合画梅竹,或者‘岁寒图’。”陈陶遗提议:“找人在画心上题词,以壮声势。”朋友们的热心帮助,梅兰芳极受鼓舞,接下来的八九个月,他依照汤定之“开展览总得有二百件画才像样”的建议,积极作画。

1945年春,梅兰芳和叶玉虎在上海福州路的都城饭店合办的画展正式开幕。梅兰芳的作品有佛像、仕女、花卉、翎毛、松树、梅花及部分与叶玉虎合作的梅竹,还有和吴湖帆、叶玉虎合作的《岁寒三友图》及一些摹作,共170多幅。画展结束后,售出大半,如果包括照样预定的画件,可以说,所有的画作全部售出。其中摹改七芗的《双红豆图》当场有人预定了5张,《天女散花》图也是抢手货。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梅兰芳的经济状况,更使他对作画加深了自信。不过,他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因为就着汽油灯作画,一次不小心手指碰到了汽油灯被烫出了一个水泡,这一烫让他整整一个星期无法继续作画,手指上也留下了一个疤痕,但他以后常常在人面前指着这个疤痕笑道:“这是我在艰难岁月里学画的纪念。”

在梅兰芳去世后,有关部门举办了一次“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展出的大部分画作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其中有一幅《牵牛花》,梅兰芳在画上题道:“曩在旧京,庭中多植盆景牵牛,绚烂可观,他日漫卷诗书归去,重睹此花,快何如之。”在一幅松树画上,他题了前人诗句:“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另外一幅摹姚茫父的《达摩面壁图》作于1945年春,他在画上题道:“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这几幅画表达了他虽处恶劣环境却“不畏魍魉”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精神品质。

当梅兰芳卖画为生的消息散播开来后,立即有戏园老板怀揣着金条找上门来,劝梅兰芳犯不着如此自降身份辛苦作画,只要恢复演出,且只是一般营业戏,价码可随便开。梅兰芳却不为所动。如果说抗战之初他对是否演戏还有些犹豫的话,如今他已心定如水。只要脚下这片土地仍然被侵略者所掌控,他就不会上台,哪怕金山银山堆在眼前,心里有了这样的底线,外界的一切纷扰、诱惑、规劝,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抗战的方式有多种。作为艺术家,梅兰芳放弃优厚的物质待遇,宁愿以卖画为生也不为日伪演戏,这种行为其实也是抗日精神的体现。他那凛然的节操,对身处抗战中的中国人民起到了鼓舞和激励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