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早年的经历_关于张树政的故事

早年的经历_关于张树政的故事

时间:2023-05-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早年的经历_关于张树政的故事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学术交流,是张树政半个多世纪科研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善于从国际交流中发现新的研究前沿,从与各种类型的科学家的交流中吸取新知识,了解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张树政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已开始。在1970年代后期打开国门之前,为数不多的来华外国专家的学术报告会,张树政也是尽量争取参加。

早年的经历_关于张树政的故事

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学术交流,是张树政半个多世纪科研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善于从国际交流中发现新的研究前沿,从与各种类型的科学家的交流中吸取新知识,了解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张树政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已开始。那时她作为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实验室的一名助理研究员,曾接受过3个月短期俄语培训。此前她在产假期间曾从收音机中收听过俄语教学广播,兼之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较快地学会了初步的俄语会话,特别是较快地掌握了专业俄语。1956年她奉派参加接待过前来协助科研工作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防霉腐专家,还有多次接待过来自苏联等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到中国来的参观访问者。1957年她还参与了接待日本农艺化学会访华团的活动,与日本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在1970年代后期打开国门之前,为数不多的来华外国专家的学术报告会,张树政也是尽量争取参加。至于国外有关学科的进展,由于张树政有熟练的英、俄、日等国语言基础,而且手不释卷,以阅读外国新到文献为自己的重要职责,能尽可能及时地掌握,因此在听报告时能有针对性地向报告人提出问题和请教,并能及时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吸收其有用信息,改进或调整自己的工作。

对于这段时间张树政的国际交流活动,曾在1998年有过回顾:

图 8-1接待捷克专家涅麦茨院士(1956年摄)

1956年5~6月,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基斯拉瓦科学院访华团,团长帕斯特里克是植物学家,另一年轻女植物学家,年长的微生物学家涅麦茨院士。中方由俞浚德院士接待。我作为专业俄语译员和另一位女俄语译员陪同他们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市,参观访问了很多著名的大学和科学院的研究所,在杭州停留较久,为了休息和整理记录。游览了西湖名胜,他们说从未见过用“诗”来做地名的。我陪同涅麦茨访问了浙大的施有光教授。他介绍了几种传统发酵食品的工艺过程,涅麦茨很感兴趣……

1957年秋,有日本农艺科学访华团一行九人来京,团长是住木谕介。二国二郎在我单位作“淀粉结构”的报告。他们回国后写了访华报告,发表在日本农艺化学会誌上,其中有二国二郎的一句:“张树政女士问了我一个问题,幸亏我答上来了。”我看到后的想法是幸亏他回答我在科研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为什么可溶性淀粉溶液在酶解时生成了不溶物?他让我加碱溶解,加碘液时变成蓝色,原因是直链淀粉的老化聚成大分子。淀粉老化是发酵和食品工业中常发生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件事使我终生难忘。

1977年10月下旬,日本女科学工作者代表团访华。团长阿武喜美子和她的学生濑野信子,是东京御苶水女子大学的教授,研究酸性粘多糖(现名蛋白聚糖)。还有内田庸子,是三菱化成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家。还有高侨礼子是名古屋市立大学医学部的……连同译员共9人,他们作了学术报告,参观了中科院和医科院及大学等有关单位。还举行了中日女科学工作者座谈会,内容为“工作学习与家庭”。在《人民中国》月刊(日文版)1978年3月号刊出了该座谈会报道。上面提到的前三人在当时就成了我的好朋友,第四位高侨礼子是我在近年来宣传糖生物学时常引用她的论文。但不知我曾遇到过她,后来才惊喜地发现原来她也是我的老相识。庆幸我找回了失之交臂的同行著名科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