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探索专业评价模式

探索专业评价模式

时间:2023-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探索专业评价模式袁飞云2015年7月25日,按照学校工作安排,我有幸与学校36名各部门负责人一起赴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参加了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院校的党委书记或校长、知名专家学者,同时还有作为改革前沿的地方高校的领导的精彩演讲。建立高校内部专业评价机制。

探索专业评价模式

袁飞云

2015年7月25日,按照学校工作安排,我有幸与学校36名各部门负责人一起赴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参加了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院校的党委书记或校长、知名专家学者,同时还有作为改革前沿的地方高校的领导的精彩演讲。

7月25日上午8点,由该院管理教研部讲师、研修班副班主任薛珊博士主持开班仪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温晓阳讲话,详细阐述了举办第三期高等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形式、目的和意义。该院管理教研部教授、研修班班主任史朝在讲话中,对学习纪律、人生和交通安全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观看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专题宣传片。开班式后,听取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教育部原党组成员顾海良所作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建设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开班报告。

第三期高等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提高广大高校中层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及全国教育干部培训规划的要求而举办的。研修班为期10天,以听取专家专题报告为主,结合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分班交流与研讨。包括榆林学院、赣南医学院等来自全国10所高校的190余名中层干部参加培训。(www.guayunfan.com)

本次培训围绕高等教育改革这一主题,分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校管理创新与人才培养两个单元进行,共有10次专题报告与讲座、2次案例教学、2次分班交流、1次小班教学与1次现场教学。培训内容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用型大学建设、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大学发展规划、大学通识教育、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与德育工作等方面,并应我校要求专题增设了高等学校中层干部素养与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专题讲座上,我校学员认真听,仔细记,深入思考。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温了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抗战史,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战争遗物前,经历了一场心灵的震荡、情感的冲突和精神的洗礼。分班交流和小班教学上,我校学员踊跃发言、有效配合,展现出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思考思辨能力。培训时间紧凑、主题明确、内容精炼、实效性强,既有宏观形势分析,又有政策权威解读,还有院校改革实践展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实用性和针对性强,使同志们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岗位,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一、教育部原党组成员顾海良在报告中讲到:“推进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专业评价,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我想,对于高校而言,要做到:

1.克服教育功利化、学科同质化、管理行政化。克服办学思路功利化倾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功利化”使得大学都在谋利益,一味地追求学生数量、规模,追求开设热门专业,追求提高就业率,老师追求考试及格率和成绩的正态分布,学生的被动学习和考前突击成了上学路上的主要途径。不仅导致大学效率低下,导致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狭窄,削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年,我校建筑工程系、外语系、信息工程学院等院系纷纷崛起,成功与对口企业建立产教合作项目,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政法学院等院系分赴对口单位达成合作协议,力度明显比往年加大。针对往年扩招现象,今年反而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开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从外延发展向内在品质提升、从重管理向重培养转变,探索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开辟学生就业新途径。

克服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学校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大力改革与调整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避免专业同质化,保持陕北的地域传统特色优势。培养方案注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企业实践基地与企业外聘教授的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社会责任、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克服管理方式行政化倾向,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修订了“榆林学院章程”,基本厘清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从重行政权力向重学术权力转变。厘清党委、行政、学术的权力清单,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离,扩大了学术权力。制订教授必须走上讲台制度,把教授作为教学一线主力军,鼓励广大教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融入科学研究的内容、思想和方法。

2.开展专业评价机制,保证地方高校合理发展。建立高校内部专业评价机制。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长效机制”这一重要课题,立足常态,着眼长效,在理论上认真思考,在实践上积极探索,积极构建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为基础,以“常态化运行”为特色,集“多元监督、分类评估、考核激励、持续改进”四种机制于一体的“三全一化、四位一体”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榆林学院制订、完善、实施、反馈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是从2009年开始构建,2012年开始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该体系的目的是对教学活动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分教学质量管理指挥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分析与反馈系统五个系统。教学质量管理指挥系统主要负责审议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审议有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管理机构是质管办,负责组织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制订;负责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协调运行;组织各项教学评价和管理评价;统计、分析各工作机构提交的有关数据和报告等。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以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经费管理,教学设施管理,专业建设管理,课程资源管理,学术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包括以下项目:输入质量管理、培养过程管理、输出质量管理。重点是培养过程管理。该环节主要由各院系负责,制订并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研究教学方法、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负责对本单位教师课堂教学的督查、评价等具体管理工作。落实学风建设规划,开展学风建设工作。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包括以下项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其他专项建设评价。

建立第三方专业评价机制。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2015年,榆林学院首先启动了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决定依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对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按照我校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真实地对每份毕业设计(论文)独立评价,给出评价成绩和等级,重点反映每份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按照专业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整体进行评价总结。评价的结果整理汇总后,及时反馈到相关院系和指导教师,作为院系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质量、教师指导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评价结果也将作为加强今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指导依据。今后我们还要扩大第三方评价的范围。

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谈到:“加强科学谋划,推进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科学、规范,科学的学科专业体系,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专业内涵调整与更新;注重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训练,首岗胜任与职业发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注重探究式学习(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评价、专业评价制度(内部,外部:政府、第三方、国际),质量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反馈改进、制度建设,国际趋势(资源使用效率、学生学习效果、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应对高考改革新挑战。”

结合教育部评估中心审核评估的内涵,是指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也就是说,审核评估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这个标准由学校根据学校的质量目标自己制订,然后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质量达到标准。特别强调要保证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调节等若干部分组成。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含四个要点:质量标准建设;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机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模式,但以下共同规律在考察时应予以注意:一是学校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二是学校提供了相应的人、财、物条件保障;三是学校有组织保障机构;四是学校有效开展了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及时收集教学信息;五是学校能及时反馈信息,调节改进工作。

改变高校教育体制,调整“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师心中的地位。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以教学为中心”,这是多年来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原则,但从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校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尽如人意。4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重视,30%的教师认为学校将科研工作放在第一位、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二位,仅有27%的教师认为学校将教学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学校的工作重心侧重于教学的占35%,侧重于科研的占55%,教学科研并重的占10%。可见目前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尚未真正达到以之为中心的层次,甚至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日趋被科研工作代替的倾向。

如何进一步完善该体系,我认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领导决策机构、组织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和监控机构。其中的监控机构很重要,现代有的高校把监控机构设立在教务处,有的高校把监控机构设在教务处之外,反过来监控教务处,我建议采用第二种方式更为合理。要制订一系列的教学标准,有了标准才能知道规范、尺度和准绳,才能对各教学环境做出主观和客观的判断。构建一套闭环式的监控体系和运行体系。

三、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讲到:“大学本科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培养模式单一/过度专业化倾向;教学方法单一:知识讲授为主;高水平教师在本科教学中投入不足;教学管理僵化:“一刀切”现象;大学生普遍缺失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教师、学校存在普遍性问题:失衡:科研第一、教学第二;研究生教学第一、本科生教学第二;失职:对本科教学投入不足;学生究竟能从课程中学到什么?失范:不重视基本教学规范、随意性大;失训: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失规:教师晋升中教学参考量小、教授上课量少;失爱:与学生交流不够、关爱不够。大学生存在普遍性问题:学习缺乏动力、积极性低、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学不好、学不进,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学几年宝贵的时光没有用在‘刀刃’上;缺乏独立思考、没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管不住自己’或‘管不好自己’;想走自己的路,但不知道‘路在何方’,‘路上会有什么’:缺乏有效的学涯规划;‘学非所爱’,兴趣没有得到激发,产生厌学情绪,职业取向迷茫;逃课现象普遍: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变成选‘休’课;混学分、分数贬值、‘60分万岁、多1分浪费’、找‘厚道’老师选课。”这些都是当今大学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如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所说:教学工作是生命,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对教学改革不感兴趣,老师讲课都是念PPT,教师基本功不行,新教师走上讲台缺乏经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重视不够等,都是我们当下需要解决的事情。我们必须走上改革之路,课程体系要改革,教学方法要改革,教学过程要整合,教学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完全可以实行末位监控制度,教学管理科学化,要实现精细化管理。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10天的学习匆匆结束,但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间却长久定格在了脑海最深处。教育专家们10场讲座场场精彩,无论是宏观规划,还是微观案例,都能紧靠现代大学教育的特点,我感到:现代大学教育,不仅要有很好的体制,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作者:评建处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