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季凤_60余年的民族乐器情怀_少数民族
金季凤(1937~),工程师,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吉林延边延吉人,朝鲜族。他从小跟父亲学习乐器制作,15岁制作出第一件乐器。后进入民族乐器厂,从事乐器制作、改进等。从业60多年,促进了朝鲜族民族乐器的开发与生产,并带出了100多名徒弟。2009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一、医药世家的乐器制作者
金季凤(www.guayunfan.com)
1937年,金季凤出生在吉林省烟集岗(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二道河东一个朝鲜族家庭。
金季凤家是村里的医药世家,祖辈开诊所,父亲金瑢璇也采药行医,为人看病。同时,这也是一个木匠世家,早年间金瑢璇就跟随父亲学习乐器制作技艺,是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的第一代传承人之一。
金季凤是家里的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兄弟姐妹们都喜欢音乐、能歌善舞,自然对乐器也就十分热爱。那时候,乐器很贵,一般人家买不起,父亲就常常亲手给孩子们做乐器。经常看父亲做乐器,金季凤和哥哥也喜欢上了这门手艺。
不过,家里维持生计的主业是中医,别的均属“不务正业”,但一个人的爱好是很难改变的。一次进山采药,父亲看着满山遍野的药草,边走边告诉金季凤说:“这是刺五加……”他却在本子上记下“这是‘发’(音符中的4)”;父亲又说:“这是白芷……”他记的却是“这是‘西’(音符中的7)”。回家看过小本子,父亲发现金季凤“心往别处使”,气得要打他,他却准确地说出了各类药材的名称和功用。不过,他同时也记住了长白山里什么木材做什么乐器最合适。
原来,每次跟随父亲进山采药,金季凤都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父亲让带的,专用于记录药用植物;另一个是他自己偷偷准备的,专门收集树枝、木片,记录什么样的木头可以做什么样的乐器。
父亲拿金季凤没办法,母亲却站在儿子一边,劝父亲说:“你学了一辈子中医还是个穷,儿子愿意干啥,你就让他干啥得了。”有了母亲的支持,金季凤开始学着自己做起了乐器。
15岁时,金季凤试着做了第一把奚琴(朝鲜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弓弦乐器)。
大哥金京洙从小喜爱小提琴,靠给人家打工挣钱买了一把,不让任何人碰,但后来家里有人生病,只好忍痛卖掉了。于是,金季凤就自己琢磨着给大哥做了一把,尽管样子不好看,但音色却很好,哥哥至今还留着这把琴。
起初金季凤做出的乐器还很粗糙,但村里的乡亲和同学却很是喜爱,大家你拿一把、我拿一把,挂满屋墙的乐器很快一抢而空。就这样,金季凤会做乐器的名声在村子里传开了。
经过一点点的经验积累,金季凤做乐器的水平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长鼓、伽倻琴等民族乐器的演奏也越来越熟练。
二、转行开发制作民族乐器
新中国成立后,金季凤的学校教育得以延续,不仅读完了初中、高中,还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
初中毕业后,金季凤要到县民族高中去读书。临走那天,他对父亲说:“把那面小毛鼓送我吧。”原来,父亲曾经亲手做过一面小鼓。由于当时不会熟皮子,父亲就把小牛皮带着毛蒙了上去。父亲明白儿子的心思,对他说:“季凤,你要干啥就干吧!阿巴吉(父亲)支持你!各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乐器制作师。”就这样,金季凤带着那面带毛的小鼓离开了家。
高中毕业后,金季凤进入延边汉族专科学校读书。195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延吉县农业学校当了教师。由于金季凤学习优秀,汉语又好,所以学校很是重用,还准备进一步提拔他。
金季凤调试伽倻琴
不过,金季凤的心里还是惦记着乐器。1958年末,当了半年老师的金季凤突然提出辞职。学校领导极力挽留,告诉他正准备给他提干,还准备派他到北京进修。但这些都未能改变金季凤的打算。
辞职后,金季凤来到延吉乐器厂,开始追寻搁置了多年的梦想。当时,许多亲友们不理解金季凤的选择,但金季凤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延吉乐器厂成立于1953年,当时只有3个人,也就是一家小作坊的规模。当时的东北延边,到处都是日本的、西洋的乐器店,而且没有一家是当地人开的。这家乐器厂,当时制作的也都是日本或西洋的乐器。
金季凤到厂后,带领工人走上了民族乐器开发的漫漫征途。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厂里干活,从乐器设计到制作都费心琢磨,甚至连做梦都在想如何改进和制作乐器。在他和工友的努力下,厂里制作出的乐器更符合朝鲜族音乐演奏的需要。
金季凤改进乐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伽倻琴。过去的伽倻琴是12弦,而朝鲜族许多民歌,如《平北宁边歌》中,往往有一组高音要突然“跳”出来,老伽倻琴弹不出来。经过在东北三省走访,后来又找专家了解,金季凤这才明白,是古人把伽倻琴的“雁足”(琴弦下用枣木做的琴码,形似大雁脚趾)放错了,“雁足”靠边使琴音受到了限制,音量出不来。如果“雁足”不靠边,弹出来的音不仅音域宽,而且好听。于是金季凤对伽倻琴进行了改革,不让“雁足”靠边,并且加了一根弦。古代的伽倻琴使用五音法,五音法中没有“4”和“7”,加上一根弦,就可以弹出“4”和“7”了。后来,一些专家认为伽倻琴的音还不够丰富,于是金季凤又创造出21弦伽倻琴,再后来又发展成25弦。伽倻琴在金季凤的手上获得了神奇的艺术生命。
1974年,金季凤担任了乐器厂厂长,而此时的乐器厂已经更名为延吉市朝鲜族乐器厂。
三、一定要把“手艺”找回来
朝鲜族民族乐器是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40多种,流传至今的有伽倻琴、奚琴、牙筝、唢呐、筒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细筚篥等。其中,长鼓和伽倻琴最具民族特色,也最为人所熟知。
长鼓亦称“杖鼓”,鼓长约70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两端粗而空,鼓面蒙皮,鼓腰细小而中实。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技法丰富。乐队演奏时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挂在身前。常用于声乐和舞蹈的伴奏,长鼓舞是朝鲜族独具特色的舞蹈样式。
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族乐器古筝。伽倻琴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用梧桐木板和桦木板制作,琴弦用蚕丝制作,一般13根弦。琴头有弦枕,支弦的琴码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很富有表现力,善于表达情感,伽倻琴弹唱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2008年6月,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
从1958年到1998年退休,金季凤在延边民族乐器厂工作了40年。金季凤付出几十年心血经营的乐器厂,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朝鲜族乐器生产基地,每年可以批量生产几十种不同规格的民族乐器,为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演出单位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民族乐器,连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乐器专家、团体和个人,都来这里定做乐器。而跟过金季凤的徒弟,也达到了100多人。
1999年,延吉市成立了民族乐器研究所,金季凤受聘该所,指导乐器开发和生产制作。在研究所和乐器厂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延吉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朝鲜族乐器生产基地,生产出“长白山”牌三大类40余种朝鲜族传统民族乐器,包括长鼓、农乐鼓、民鼓、手鼓、组合鼓、伽倻琴、玄琴、奚琴、筒箫、短箫、横笛等。
2009年6月,金季凤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金季凤宣讲朝鲜族乐器
60多年的民族乐器研发制作生涯,金季凤感受颇深。他说:做乐器,要“歌”在心中,“声”在手上,“情”在工具上。人做的是乐器,乐器是凝固的“歌”。人在做时,就已“看”到了它的未来:它会是什么样子?它会发出什么声音?做乐器的人要爱每一件做好的乐器,也要爱每一件做“坏”的乐器。有一次做坏了一批奚琴,被徒弟们扔进垃圾箱运走,硬是被金季凤追了回来。他说:“坏的琴也有用,可以作为借鉴,我们还要琢磨它们。”
金季凤说,几十年来,自己没有做过一件满意的乐器,意味着他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现在,他和同事们决心要把小锣和大锣的制作技艺抢救挖掘出来。小锣、大锣是朝鲜族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农乐舞”中必备的乐器,现在全靠进口。年逾古稀的金季凤正在不断尝试,决心把这项“手艺”找回来。
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除了传授技艺,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朝鲜族乐器,金季凤经常带着他的“宝贝”去各地参加展览。
对于朝鲜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金季凤并不悲观。他说,延吉民族乐器厂是国家定点生产民族用品的单位,能独立制作乐器的人不在少数。虽然年轻人不是很多,但至少有人在学。而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每到节庆活动,都可以看到朝鲜族同胞带着乐器载歌载舞的场面。几十人、上百人,在一起边唱边跳,规模宏大而热闹。民族技艺的生命力,正孕育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