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老赛_“做一把是一把”的“户撒刀王”_少数民族
项老赛(1961~),民间工匠,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传承人。云南德宏陇川人,阿昌族。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技艺,14岁就能独立操作,16岁成为刀匠并带徒弟。他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材料、工艺一丝不苟,设计装饰精美绝伦,多次获得“刀王”称号,制品行销国内及东亚、南亚诸国。200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一、世家出身的著名刀匠
项老赛(www.guayunfan.com)
1961年,项老赛出生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腊撒行政村新寨一个阿昌族家庭。
自古以来,阿昌族就是一个打刀的民族。而户撒乡是陇川县阿昌族密集聚居的一个地区,新寨则是纯阿昌族村寨,也是户撒乡打刀人最多的村寨,全村30户中打刀的就有20多户。阿昌族打的刀,不仅仅供本民族使用,还供景颇族等民族使用。生活刀、生产刀、装饰刀,应有尽有,不计其数。
项老赛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打刀的技艺,父亲抡锤打刀,他帮着拉风箱。由于聪慧好学,又得到父亲的真传,14岁就能够独立操作,成了这个家族的第六代传人。“按规矩,阿昌的男孩12岁开始学打刀,”项老赛说,“16岁我成为刀匠,开始以卖刀为生。”
与那时候大多数刀匠一样,年轻时的项老赛都是打些农用刀、工具刀。每逢赶集,便拿到集市上去卖,当时市价不过一两块钱。项老赛回忆说:“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打刀也是勉强维持生计。有时候,连米饭都吃不饱。”
项老赛锻制户撒刀
初成刀匠,父亲的技艺已经不够项老赛学了。而且他发现,每一个打刀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绝活,比如,有的淬火技术好,有的磨刀技术好,各人所打出来的刀,各个部位的好坏也不一样,何不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呢?于是他开始学习别的打刀师傅的绝活。他在周边村寨拜了10位师傅,师傅们欣赏他聪明好学又有打刀天赋,无不倾囊相授。一年时间,项老赛博采众家精华,一边学、一边打、一边钻研,深得要领,技艺突飞猛进。
20岁那年,有一次赶集时,项老赛看到别人荷包上绣的龙凤图案,就想能不能用在打刀上。回家后经过简单设计,打了一把雕花的“龙凤刀”,卖了15元。比起传统手法,经过设计、精雕的刀,以同样的成本换来了十几倍的利润。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项老赛很激动:“从那时起,每天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琢磨,下次设计一个什么图案,雕花鸟还是鱼虫。”
渐渐地,项老赛的刀以别出心裁的设计和纹饰在当地有了名气。“成名之后,买我刀的人越来越多,赚的也多,生活开始好起来。”可是项老赛并没有满足,而是一头扎进户撒刀的改良设计中去。“我不仅钻研户撒刀,也研究了许多世界名刀,欣赏之余也借鉴经验。”后来,项老赛一股脑设计出了龙凤刀、一龙刀、双龙刀、大血槽刀……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到国外参加“刀王”比赛的选手,也来找项老赛订制比赛刀,但成绩最好的一次也就拿了第二名。项老赛认为,这跟他的刀没关系,“关键是没用好,对刀必须有感情,就像我用心打刀一样”。
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项老赛开了自己的打刀作坊。生产规模扩大了,项老赛带领兄弟和儿子、学徒一齐上阵。打刀师傅6人、帮手20余人,30余人的手工作坊不算小,但生产的户撒刀仍然供不应求。项老赛的户撒刀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顾客来自全国各地,外国人也喜欢我的刀”。
二、户撒刀:柔可绕指,刚可削铁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而得名。
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名将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正是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艺传给了阿昌人。1441~1449年官军“三征麓川”,户撒成了朝廷的“兵工厂”。阿昌族吸收了兵器制造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户撒刀制作过程包括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刨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所用工具有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木制风箱,以及锤、钳、铁砧等。制刀一般都采用上好的弹簧钢、碳素钢等上好的钢材。锻造时大锤、小锤、钳子配合默契,边烧边锻。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
淬火是保证户撒刀质量的关键技术,非常讲究火候、水质,从而可使刀刃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既锋利又耐磨。有一种柔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正因如此,户撒刀才赢得了“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的美誉。
淬火之后,接着还要精心修饰、打擦、装配。高档的刀叶上都要錾刻上“双龙抱柱”或“二龙夺宝”等图案,再配上铜鞘(也有木、皮、银的)、铜柄,以及五彩穗带,光华闪耀,极为精美。
户撒刀柔可绕指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上百个花色品种。就用途而言,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工艺方面,以背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而成,刀面上呈现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耕伐木者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
由于种类众多、工艺各别,在户撒,制作刀具的村寨之间形成了较细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户撒坝好比一个大型手工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把户撒刀视若珍宝。每个阿昌族家庭至少有一把长刀。阿昌族选女婿,也要看他会不会打刀,而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得英姿勃勃。这些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户撒刀也深受附近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的喜爱。它走出云南,不仅销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
1990年,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
一把好的户撒刀,从选料到成型,无处不倾注着工匠们的心血。他们继承了阿昌族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又对制作工艺不断创新,制作出的刀既具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即便在社会化、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今天,阿昌族户撒刀仍然是一颗闪亮的民族瑰宝。
2006年5月,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
三、夺得“户撒刀王”桂冠
项老赛的刀越打越好,有口皆碑,并且广受媒体以及社会各界注意。
2000年,项老赛打制的户撒刀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2001年,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对项老赛进行过为期三天的采访;2001年,《风土中国》杂志刊发了有关项老赛的专文。
最突出的是2006年。这年3月,在阿昌族阿露窝罗节的民族手工艺比赛中,项老赛打制的刀轻松夺冠,加冕“刀王”。当年9月和12月,中央电视台录制《户撒刀王》专题片,对项老赛进行了连续报道。第二年、第三年的大赛,项老赛还是第一,“刀王”之称当之无愧。
“刀王”项老赛展示自己打造的户撒刀
戴上“户撒刀王”的桂冠,项老赛的底气也明显足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是对方不知道他的来头,项老赛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会拍拍胸脯来上一句:“我,刀王,项老赛啊!”
不过,项老赛的“刀王”之称可谓名副其实,无论用料还是技艺,都有其独到之处。
好多行家都知道,项老赛的库房里存着一批好钢,这些摞在一起的钢板虽然锈迹斑斑,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但却是宝贝。项老赛说:“这些现在都舍不得用了,除非是打制价值上万元的利刃,我才会动这些钢材。”原来,这批钢板来自20世纪80年代一辆报废的军用卡车,项老赛买下整车,“要的只是它几个轮子下面的弹簧钢。这种钢非常坚硬耐用,用它做坯,再加上好的锻造手艺,一定能做出无比锋利的好刀”。
在多年打刀生涯中,项老赛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要看一眼就能识别好坏。“市场上也有好钢,但是很少,那些一片片垒起的钢,我一看就知道哪片是哪里产的,有些简直就是用不成的崴货。”为了打制好刀,项老赛肯花大价钱,见到好材料绝不放过。
淬火是打刀的关键。项老赛淬火用井水,因为“井水温度低,水非常纯粹清澈,没有杂质”。淬火之前,要在打好的粗坯上均匀地涂上黏土——由土、石膏粉、硼砂等六种原料调制而成。项老赛说:“一般黏土一烧就掉了,各种性质不同的材料混合后,加热后不会掉,也能使加热的速度更均匀,这样,刀也更有韧性。”
由于早年“龙凤刀”的成功,项老赛把革新传统制刀工艺的重点锁定在“精细”二字,从刀柄、刀把再到刀鞘,做得都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美。但有一次,妻子拿着刚打出来的“龙凤刀”上山砍柴,一刀下去,刀刃就崩了。刀毕竟还是要用的,锋利是必需的。于是,项老赛钻研了白钢、红钢、花钢、油淬、水淬、黏土附刀再淬等多种技术,结果是,项老赛的刀连钢管都能砍断。
四、保护与传承并行不悖
经过不断钻研,项老赛在刀的外观、质地、图案、包装上下功夫,通过不断改进,他锻制的户撒刀外形美观、做工精致、质地精良、别具特色,深得人们的喜爱,慕名上门购刀的人一年四季可谓络绎不绝。30多年来,项老赛打了三四万把刀,多达50个品种、120种花色。
由于名声在外、买家众多,假冒伪劣的情况也就出现了。有人冒项老赛之名卖刀,大量伪劣的“项老赛户撒刀”流于江湖,买刀之人纷纷诟病。为此,项老赛在刀上靠近刀柄处,錾刻一个类似八卦的符号,并在工商局注册。他还学会了在网上视频聊天,“见我人才能买,否则,买到假的我可不负责”。
项老赛现在做刀的目标是“做一把是一把”,“把打两把刀的材料和精力用在一把刀上,甚至,我宁愿半个月打一把好刀,也不会粗制滥造一把破刀”。因此,“项氏刀”产量不高,习惯于“慢工出细活”。为保证每把刀的质量,项老赛现在仍然是“炉主”,虽然三个儿子都已经出师,手艺也都不错,但是每把刀的淬火,都必须他亲自动手,“只怕钢火不好,对不起买刀的客人”。现在项老赛的刀大多能卖上万元,有一把刀曾经卖了28万。不仅刀好,刀柄用高档木料雕龙錾花,木刀鞘外加缅银壳,精美异常,良可珍贵。
2007年6月,项老赛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项老赛还是优秀共产党员,在边境缉毒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他也是个热心肠的人,曾经资助过撒腊小学。
项老赛坚守户撒刀的质量
这两年,不断有人来到户撒乡,找项老赛谈合作。有一位山东老板,说愿意投资1000万对户撒刀进行批量生产。“我一听他是机械化生产,就马上摆手,这个坚决整不成!这是传统的东西,怎么能让他在机器上做?”项老赛认为,传统技艺不应该被机械所代替,手工户撒刀之所以声名远播,就是因为其民族性和传统性。
项老赛早已经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三个儿子,之所以还是不辞辛苦亲自淬火,是因为怕钢火不好,对不起买刀的客人。他深知淬火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能学到家的,儿子们还需要继续锤炼。这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为了打造良心刀。项老赛声明:“我敢说,从我这里出去的每一把刀,都过了我这一关。”
“如今,我们的产品多达50个品种、120种花色。有菜刀、腰刀、斧头、柴刀、狩猎刀、屠宰刀等生活工具刀,还有朴刀、马刀、景颇刀、苗刀、缅刀和藏刀等民族工艺礼品刀;刀把有棕丝把、酸枝木把、印度红木把、花梨木把、鸡翅木把、乌木把、紫檀木把、鹿角把、牛角把、钢把、铜把和缅银把等;刀鞘有红豆杉、楠木、乌木、缅银等半壳或全壳等。”项老赛说。
对传承户撒刀,项老赛决心坚定、信心满怀:“阿昌族爱佩刀,打刀这门手艺世代相传。”“上辈将祖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祖艺要继续流传下去,就要后辈来继承。我几个儿子全部都和我一样在打刀,我还是有信心的。我们阿昌人打的是良心刀,所以不经过时间的锻炼是不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