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杨光成_打破祖训传承枫香“天染”_少数民族

杨光成_打破祖训传承枫香“天染”_少数民族

时间:2023-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杨光成_打破祖训传承枫香“天染”_少数民族杨光成,民间印染艺人,枫香印染技艺传承人。据杨光成介绍,他13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枫香染技艺,20岁出师。毫无疑问,杨光成与哥哥杨光汉都得到了父亲的真传,成了枫香染技艺的新一代传人。2014年2月,在“枫香印染技艺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杨光成现场展示了自己的枫香印染制作技艺。就这样,枫香染诞生了,因为图案乃“天意”玉成,故枫香染有“天染”之说。

杨光成_打破祖训传承枫香“天染”_少数民族

杨光成(1953~),民间印染艺人,枫香印染技艺传承人。贵州黔南惠水人,布依族。13岁开始跟父亲学艺,20岁出师。在长期实践中,他不仅继承父辈的传统绘画图案,而且大胆革新。其作品形式多样,图案造型精美,运笔线条流畅,装饰风格独到。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枫香印染技艺,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一、父亲是现代著名枫香染艺人

杨光成(www.guayunfan.com)

1953年5月,杨光成出生在贵州省黔南惠水县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寨。

小岩脚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布依族村寨,至今仍保存着有200多年历史的“枫香染”,而杨光成的父亲杨通清则是现代最为著名的枫香染艺人。

杨通清的父亲曾是务农兼作枫香染手艺的民间艺人。出生于1913年的杨通清,14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枫香染手工艺。先学用枫香油画图,接着学染色、漂洗,最后学习设计图案纹样。杨通清15岁起进私塾读书,兼练书法、绘画,写得一手好字,还喜欢吟诗。

杨通清的枫香染,在染色工艺上和贵州安顺、黔东南地区的蜡染有相似之处,但在原料和使用工具上又有所区别。他用毛笔蘸百年古枫香树油在白布上作画,把自然界中的鸟兽鱼虫以及花卉树木等搬到布上,绘成美丽的图案。

杨光成在绘制枫香染图案

到25岁时,杨通清才完全掌握了前人整套枫香染工艺的精髓,随后正式从事枫香染制作,为邻近村寨的布依族、苗族同胞染制被面、床单、帐帘、门帘、衣裙、围腰等。在枫香染极为盛行的20世纪70年代,许多布依族人家喜欢给家里的姑娘买上一块枫香染布料,用来制作被面或者枕套等,既有民族艺术韵味,又美观大方。

杨光成回忆说:“枫香染在材料、工具、纹饰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印染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工艺特征。记得年轻的时候,每到赶集时,我就跟着父亲,用马驮着枫香染到集市上售卖,也有村民将织好的白布拿来请我们加工。那时,会枫香染的工匠很令人尊敬。”

作为一名具有很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布依族民间艺人,杨通清除了整理民间喜爱的传统图案,如“双凤朝阳”“鲤鱼含珠”“二龙抢宝”“双凤结缘”等纹样外,还根据不同民族的习俗、爱好和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图案。有的苗族同胞喜欢粗犷、朴实的纹样,如大瓶花、大钵花、牵牛花、大盘花等;有的布依族同胞喜爱纤秀、细腻的图案,如太阳菊花、歪桃、石榴、月亮花等。这些图案形象生动,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长寿,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

从艺半个多世纪,杨通清在继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不断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绘制的布依族传统图案“大瓶花”“反翅蝴蝶”,具有青花瓷的润泽及工笔画的柔和。他的枫香染制品,构图严谨,明快大方,装饰性强,既有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000年2月,为枫香染操劳一生的杨通清去世,享年88岁。

杨光成回忆说,父亲对枫香染极为崇敬,严格按照“染谱”上所述,何时作画,何时浸染,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更为苛刻的是,每次作画前,他都谢绝一切访客,关门制作。尽管所有的印染过程都在家庭内部完成,但画工、备料、印染都是专人负责,分工严密。正是这样,他才成了现代枫香染技艺的大师级人物。

二、两兄弟都是枫香染传人

杨通清有两个儿子,就是杨光成和兄长杨光汉。两兄弟自幼受到父亲的艺术熏陶,非常喜爱枫香染艺术。他们分别在十几岁的时候,开始跟父亲学习枫香染,学会了这一祖传的技艺。父亲倾心传授,把毕生所学和技艺全部传给了他们。

学成之后,兄弟俩虽然各立门户,但经常交流技艺,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和改进,他们的枫香染作品可与父亲的作品媲美。父亲过世后,全面掌握枫香染技艺的人,几乎就只剩他们兄弟俩了。

杨光汉是杨通清的长子,大弟弟十几岁。他从小随父亲学习枫香染制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当时雅水公社开办的厂里从事枫香染制作,还培养了几个徒弟。由于年逾古稀,视力下降,杨光汉已经多年不再制作枫香染了。

据杨光成介绍,他13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枫香染技艺,20岁出师。出师的第一道考验,就是在宽大的白布上,在没有打底纹和对照物的情况下,画出工整对称而又极富美感的图案。考官就是父亲,但非常严格,因为那次考试将决定杨光成能否独立完成枫香染的整个工艺流程,甚至决定他能否成为得到核心秘诀的真正传人。

毫无疑问,杨光成与哥哥杨光汉都得到了父亲的真传,成了枫香染技艺的新一代传人。

在长期的印染实践中,杨光成不仅继承了父辈的传统绘画图案,而且大胆地进行创新。他的枫香印染作品形式多样,图案造型精美,运笔线条流畅,装饰风格独到。

杨光汉是目前年龄最大的枫香染传人

2007年12月,贵州省“两赛一会”(“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在贵阳举行,在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惠水海选赛中,杨光汉的作品《布依牛油枫香染》脱颖而出,荣获贵州“十大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奖,杨光成也获得了“旅游商品能工巧匠”特等奖。

2012年12月,杨光成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枫香印染技艺,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专访了杨光成,并拍摄了枫香染的精美制品和制作流程。同年,凤凰卫视拍摄的专题片《布依族“天染”——枫香染》在凤凰卫视播出,向观众展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014年2月,在“枫香印染技艺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杨光成现场展示了自己的枫香印染制作技艺。

三、枫香染:“画在布上的青花瓷”

枫香染是一种类似蜡染的印染技艺,主要流行于惠水、麻江的一些布依族、苗族及瑶族村寨,其中以惠水县雅水镇小岩脚的布依族枫香染最为著名。它以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而享有盛誉,是民族传统印染工艺的一朵奇葩。

枫香染古称“庞典”,惠水县雅水镇一代的布依族枫香染,可以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枫香染的起源,雅水镇小岩脚还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布依族姑娘偶然把织机摆到一株百年枫香树下,枫香树油滴落在织成的白布上,姑娘印染后,白布上竟然现出了美丽的图案。就这样,枫香染诞生了,因为图案乃“天意”玉成,故枫香染有“天染”之说。

清洗枫香染制品

枫香染的印染原理与蜡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是描花时使用的原料和工具:蜡染用蜡和蜡刀,而枫香染则使用枫香油和毛笔。枫香染用毛笔蘸枫香树的油脂,在白布上描绘图案,再浸入靛缸浸染,然后水煮脱脂、清水漂洗、晾干即成。枫香染的防染剂是枫香油脂,而蜡染的则是蜜蜡。而且有些蜡染见水会改变颜色,真正能做到不脱色的,据说只有黔南惠水的枫香染。

杨光成展示已经完成的枫香染制品

枫香油是枫香染的独特原料,它取百年以上老枫香树的树脂,掺以牛油,用文火熬制、过滤而成。毛笔和枫香树脂、牛油相结合使用,不会出现蜡染的裂纹,做出的图案精致清晰,因此枫香染作品独树一帜。

枫香染的底料用自织的土布,染料由自栽的蓝靛发酵过滤提取,防染剂由枫香油和牛油混合而成。当地艺人用毛笔在土布上脱稿描绘,然后浸入染缸,再取出经水煮脱脂,从描画、浸染、脱脂到成品,一件枫香染作品需要近10天才能完成。

惠水枫香染艺人绘制的图案,大多含有一定寓意。比如,“鲤鱼串珠”寓意年年有余,“喜鹊与梅花”暗示喜上眉梢,仙桃象征长寿,白鸽象征和平……此外还有“福寿双全”“丰收快乐”“鱼水合欢”“福禄寿喜”等,寄寓了人们朴实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时,枫香染图案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明快大方,变形得体,主次分明,特征突出,装饰性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贵州惠水地区,枫香染布料常用于制作衣裙、背扇、挎包、被面、床单、帐檐等。因其以棉布为底,加之绘工精湛,古朴素雅,经济耐用,吸水性好,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不仅在县内为布依族、苗族群众所喜爱,而且还远销到罗甸、平塘、花溪等少数民族地区。

枫香染清雅的蓝底白花,朴素的纹理穿插,楚汉风格的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枫香染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收藏。

2008年6月,枫香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

四、打破祖训传承技艺

有专家指出,枫香染的历史始终伴随着一个“少”字:流传的地区少,习艺的人也少。除惠水、麻江之外,原先也还有一些地方流传枫香染,比如从江岜沙,但21世纪初那里的女孩子已经改用蜡染工艺了。与百年老枫香树的油脂相比,蜡染的蜡自然要普通得多。枫香染的价值高,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

枫香染的传承方式也很独特。在惠水县雅水镇小岩脚,枫香染传人有家传的手抄本《染谱》,里面对枫香染的各种定规、工艺有详细记载,可惜20世纪70年代毁于火灾。另外,杨家的枫香染技艺还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枫香染是男子的专利,而天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女性,却无缘接触枫香染。

进入新世纪之后,如同其他传统民族技艺一样,枫香染曾经有过一段逐渐被人淡忘的历史。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潮流的冲击,特别是化纤材料广泛普及的今天,枫香染布料不再那么“必需”,手工技艺也不再那么“吃香”,枫香染这项美丽的民间艺术似乎也渐渐被淡忘。

杨光成说,做一件枫香染作品需要近十天的时间,全手工制作,成本高,工艺繁琐,价格就会偏高。因此,当地人渐渐放弃了这一传统的制作方式,枫香染一度跌入低谷。父亲去世后,最后一代传人就只有杨光成和哥哥了,而他的哥哥年近八旬,视力下降,已经不能操劳了。哥哥有六个子女,但都不会制作枫香染,杨光成自己的儿子对枫香染也没有多少兴趣。

未经浸染的枫香染

早些年,杨光汉和杨光成一直遵守祖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如今,面对民族手工技艺濒临失传的局面,杨光成打破老规矩,把家传手艺传给外人,让枫香染技艺继续传承下去。杨光成说:“不能让这门手艺断送在我的手上啊。不然的话,我既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国家。”

2009年3月,杨光成在惠水县雅水镇小学开设了民族民间工艺兴趣班,教授枫香染制作工艺,先后培养传承人200余名。2010年,开设了枫香染提高班,共培训学员60人。同年7月,杨光成又在本村每户人家各选取两名略有基础的年轻人,每周三个晚上进行枫香染技艺传习。

此外,杨光成还成立了枫香染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乡亲们指出一条致富路,使濒于绝境、传承困难的枫香染手工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杨光成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枫香染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如今,他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守护、传承它。他说:“枫香染不仅仅是我家的,也是民族的。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后代留下原汁原味的技艺,国家给了我荣誉,我会尽最大努力使薪火代代相传。”

在杨光成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把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会做它,欣赏它。

枫香染技艺传承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