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家乡_李培福的故事
李培福是一位陇东华池籍的老红军、老干部。新中国成立后身居省城,位高权重,工作繁忙,但他时刻牵挂着家乡,曾多次重返家乡,一直关心着家乡的经济发展、生产建设和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也为家乡建设竭尽全力,让后人难忘。
2009年9月,我们到李培福的老家悦乐镇上堡子采访,秋高气爽,天气晴朗,一派丰收景象。人们的心情也和这丰收的景象一样,舒畅、满足、愉快。一连在村上住了几天,寻找李培福过去的足迹,踏看他为家乡办的实事。9月16日晚,李培元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凡回老家,李培福总要到他曾经打过仗的村子里转悠,看农民的粮食怎么样。他还为村上办学校,修水渠。大约1953年,他回家商量在上堡子办小学。当时,没有合适的地,李培福安排在李培堂和他的地里修了小学。20日上午,李文广回忆,李培福凡回来,总要招呼亲戚邻居吃饭,几天面锅都不倒。李培堂去兰州,李培福两口子照顾很周到。刘波性子急,只要老家来人,总是热情接待。李培福对老家的事,也很热心。他管农业期间,支持家乡修渠、办学校。他吃了识字少的苦头,办了上堡子小学。
搬迁上堡子小学。1953年秋天,李培福回到家乡,在为祖父母、父亲扫完墓后,漫步在悦乐河畔、古堡周围,乡亲们把他领到他曾经就读过的庙院小学。这所学校还是上世纪40年代他的三叔父李湖带领村上群众依靠互助合作的力量在古庙院里修建的。建校时没有桌凳,叔父动员把各家的十几套废旧桌凳收集起来,自己动手维修后使用。领上变工队开荒30亩,种上棉花和小麦,使教师每月供给有余。又组众群众集资的办法解决了办公费用,使这所小学成为当时华池县第一个对学生实行免费的学校。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学校,曾解决了他们村子里娃娃上学的困难,培养了国家有用的人才。然而,眼前的校舍已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有的已成危房。乡亲们说,因为没有钱,新中国成立后再没维修过。他看着,听着,想着。过了几天,他叫来村里的家门弟兄和几个家族的主事人,商量在上堡子办小学的事。大家一听兴学建校、教书育人、造福桑梓,这是好事,热情高。他们商量成立了学校董事委员会,李培堂任校董。原校址在古庙院,地方小,出路不好,重新选址,搬到堡子内的平台上。校址定在李培堂和李培元的耕地里。先建校随后和村上商量兑换地。建校的工匠、砖瓦等费用由李培福想办法解决,大梁、檩条、橡木村周围应有尽有,桌凳、门窗选用优质木材加工,群众投工献料,捐资兴建。规划一定,旋即开工。修路、伐木、拉运、筑围墙、平地基,修操场。村民积极修建,工匠齐心努力,建校工程进展顺利。到1954夏,群众在校董委员会的倡导下,兴建土木平房14间,打了围墙,平了操场,盖了大门,学校搬迁顺利,解决了村上娃娃上学的困难。学校改名为华池县第二完全小学。
兴办华池高中。华池县在1956年办起了华池初中,没有高中部,学生上高中要到一百多里外的庆阳、西峰去,华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不少学生远离学校,两三周才能回一次家,要徒步往返百里之遥。一次,时任华池县委书记的李培贤在兰州开会时,把办高中的想法说给李培福。李培福很支持,让县上给地区打报告,他向省文卫厅领导和庆阳地区领导建议,他们都欣然同意,大力支持,在华池初中开设高中部。1959年,庆阳县人委批准华池初中开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并改名为庆阳三中,秋季开始招生,成立庆阳三中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党治中、教导主任张志超、团委书记吴振纲、教师代表王一、学生会主席盖成林五人组成,秋季开始招生。春季在校园南侧新盖平房教室一幢,在西侧河边新建伙房一幢,并在大门内开辟了一个圆形花园,中心雕了一个白色巨型青年泥塑,左手抱书,右手扛锹,昂首阔步,目视前方,象征知识分子劳动化。鲜花雕塑相互映衬,为校园增添了新的景致。秋季,经庆阳县人委批准,在南山根开辟了一个20亩大的操场,设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9月,高一招收新生40人,设1个班,并调入教师4人。(www.guayunfan.com)
2009年秋天,李培元回忆:1958年,李培贤在华池当书记期间,在李培福的支持下,在华池初中的基础上,成立了高中部,地区统一叫庆阳三中。从此,华池学生上高中不再去庆城上了,方便了许多。
兴修渠道。1953年,李培福任省民政厅长时,给上堡子村修了五里坪渠道。在景泰期间,华池县县委书记王宽去景泰拜访李培福,请求支持华池的水利工程。这两位先后任华池县的主要领导,在景泰相会,李培福非常高兴,陪王宽书记参观了正在兴建的景电工程,对王书记的请求,非常支持,鼓励他好好干,工作要实际,要多想群众。后来,李培福联系省水利厅把华池县元城到怀安自流渠道修建列入省上计划。投资27万元,在原北干渠基础上经过改线整修,修成了从渠首元城赵洼子至怀安教场坪自流灌区,全长13公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50亩,渠成后命名红旗渠。
李培福(左四)在家乡察看农业生产情况
帮助解决水轮发电机。1968年,华池县筹建水力发电站,厂址选在悦乐公社店坪村,建成后既能发电,又能灌溉。当时万事俱备还欠东风,发电设备奇缺,一时难以解决,悦乐人民用电问题依然无望。当时,公社有人建议上兰州向李培福求助。1968年夏,华池县派上堡子村老支书李培堂到省上寻李培福帮助解决。李培堂进门后受到热情接待。李培福夫妇闻知后非常高兴,当场表示一定全力以赴替家乡人圆了这个百年梦。李培福四处打听,钻天觅缝,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在省农业机械厅如愿以偿地为家乡解决了水轮发电机。发电机从兰州运回,安装调试成功后,投运生产,家乡人民终于见上了光明。
关心群众生活。李培福每次回家总要到他曾经打过仗的村子转悠,看农民的粮食咋样。到当年一块打游击的赵文斌、姚怀英、李芳等战友家去拉话。1960年吃公共食堂,李培福回家,发现群众吃不饱饭,有一个群众反映了真实情况,八两(一斤为十六两)粮没吃够。李培福当时把公社包队领导贾学如批评了一顿,并到公社和领导一块商量给老年人分小灶吃饭,保证让群众吃够八两粮。还到悦乐医院看望了医院的大夫护士,询问病人的医疗情况,能不能吃饱肚子。看到病人住在凉床上,向医院院长张志德建议,病房盘上两盘土炕,烧热住上,对病人好。
时任中共镇原县委书记的张文会回忆:
1958年李培福在平凉检查大炼钢铁,顺便回到了家乡,沿途看到驿马下涝池、庆城、新堡等村把公共食堂办在大路边上,谁都可以吃。李培福返回到平凉,让他的警卫员樊秀太到镇原叫我,我就到了平凉,当时平凉和庆阳已合并。他对我说,你董志塬有多少粮?有粮也不是这么个吃法,你把原话给他们说。接着好几个县才把食堂停了。
帮助勘测设计巴家嘴水库。巴家嘴水库是庆阳地区建在蒲河中游巴家嘴村的一座黄土地质大坝,主要是拦洪,其次为灌溉、发电。1958年9月动工,1962年竣工。几年时间的运行,坝内淤积泥沙增加,所剩库容已达不到50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标准。1965年在大坝背水坡培土加高。到1973年底,由于初建工程排沙量低,迫使大坝需再次加高,以求增大库容,同时改建泄水建筑,勘测设计水上董志塬的渠道、泵站。当时,庆阳地区技术力量薄弱,派地区领导王志科、庆阳地区水电局局长王思明、工程副指挥葛反修到景泰请求技术支援。李培福多年不回家乡,见到家乡人,听见乡音,自然非常高兴,切大西瓜招待。说到正题,巴家嘴水库工程上技术力量有限,想请技术人员到实地勘测,并搞一个规划图。李培福有点为难地说:“庆阳的领导很有魄力,利用蒲河水,造福庆阳人,听了很高兴。可惜很不凑巧,我们的工程到了关键时刻,眼下抽人恐怕有困难。不过,我们这里近期要办一个水利技术人员培训班,你们可以派人来参观学习,不收费用。”水利局长急切地说:“请你们一定派人去做实地勘察,帮我们把图纸搞出来。”李培福为难地说:“这样吧,我们先商量一下再说。”局长又开口了:“李主任,还有一个请求,咱们地区主要领导认识你们工程团团长梁兆鹏,想请他到庆阳给我们把关。”李培福说:“这个难度更大了。”李培福自从到到省上,对各地的事都是一碗水端平,对家乡也不例外。这次还真有难处,上次为商量支援兴堡川电灌工程的事,负责工程技术的陈可言一气之下离开了会场。加之正在开挖九支渠,其他渠道开挖和泵站建设正在关键时期,在这个节骨眼上求援,实在抽不出人手。李培福分别和副指挥贺建山、技术组长陈可言商量,这个事还得帮忙,不然老汉以后咋回老家。工程到了后期,设计上的事让技术组承担一些,梁兆鹏的工作让吴广前代替几天。李培福征求了几个副指挥、几个组的负责人的意见,抽调了技术人员,由梁兆鹏带队,两个月后来到了庆阳。
2010年10月16日,王志科老人回忆:
1974年,我带人去兰州看李,请他能否将景电工程上的技术人员派到西峰来勘探一下。当时,搞测量的领导叫梁兆鹏,我认识。李讲,巴家嘴水库容积为5亿立方米,除淤泥外还有库容3亿立方米,把巴家嘴水库的水引上塬,可以解决不少问题,还能灌良田。李当时很为难,景泰工程上抽不开人手,但还是答应了,家乡的事一定想办法,这个身他还翻得过来。
当年秋季,景泰来人测量,搞了初步设计方案,上报省上批准。1975年初,开各方面的人参加的座谈会,产生纪要。1979年10月5日,在五泵站举行了第一条管道上水成功的庆祝大会,将水送到董志、肖金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