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椅_未了的心愿_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椅_未了的心愿_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时间:2023-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椅_未了的心愿_邓小平遗物的故事邓小平晚年使用的轮椅。邓小平的这个愿望被披露以后,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希望邓小平能够尽早成行,这其中包括香港工商界的代表性人物包玉刚、李嘉诚。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香港的回归,见证百年屈辱史的终结。中方的主帅是邓小平,毛泽东曾称他为“钢铁公司”,外界称他为“钢汉子”。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中英谈判的两名主角登场亮相了。

椅_未了的心愿_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邓小平晚年使用的轮椅。

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中珍藏的第一批108件文物中,有一个大件——一辆轮椅。它看起来比其他轮椅要稍微窄一点,很显然,它是根据主人的体形设计制作的。邓小平坐过轮椅吗?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没有。人们熟悉的是他那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迫害致残的大儿子邓朴方终身以轮椅为伴。实际上,和许多普通老人的晚年一样,邓小平坐过轮椅。

在现有的影像资料中,我们无法找到邓小平坐轮椅的镜头,但人们还是经常将轮椅和他联系起来,因为他多次说过与轮椅有关的话,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香港。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原局长马福说:“我们把这个轮椅拿回来,主要是考虑不是小平有一句话吗,就是说他希望自己能活到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他想到中国的土地上,香港作为中国的土地他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是坐着轮椅也想去一下。”(www.guayunfan.com)

“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在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难道一生波澜壮阔,走遍大江南北的邓小平没有去过香港吗?并非如此。邓小平早年到过香港五次,但这已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了,我们无法知道这位年轻的革命者当时的心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主导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邓小平开始把香港和自己本人联系起来。

1984年,是中英两国政府达成解决香港问题协议的一年。这一年,他首次向世人表露他的个人心愿,公开表示希望有生之年到香港去看看。

这一年的10月3日,在会见来京参加国庆观礼的港澳同胞时,邓小平说:“我愿意活到1997年,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两个月后的12月29日,在1984年即将过去的时候,邓小平对来华正式签署联合声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如果那时我还在,我的希望是能到香港看看。”

邓小平的这个愿望被披露以后,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希望邓小平能够尽早成行,这其中包括香港工商界的代表性人物包玉刚、李嘉诚。对香港各界人士的邀请,邓小平的回答是四个字:“现在不去。”显然,他在等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1997年。

确是如此。1988年的9月,84岁高龄的邓小平会见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他说,我的最大愿望是活到1997年,因为那时将收回香港,我还想去那里看看。

1990年1月,在与李嘉诚的会见中,邓小平再次强烈地表达了这个愿望。这是两人的一段对话:

李嘉诚:你身体还非常好。

邓小平:毕竟85了,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李嘉诚:希望你创造一个纪录。

邓小平:我自己是争取活到1997年。

李嘉诚:我敢买保险,你能超过这个。

邓小平:一年比一年困难了。

李嘉诚:希望你能够到香港来看看。

邓小平: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在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为了能够去成香港,邓小平甚至说:“哪怕就是坐着轮椅也要去,哪怕在香港的土地上站一分钟也好。”

邓小平牵挂香港,是源于他的爱国情怀。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拿走的。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香港的回归,见证百年屈辱史的终结。

人们感谢邓小平,是因为他用和平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赢得了国内国外社会各界的拥护和赞赏,这包括香港同胞,甚至英国政府。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外历史上的统治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而且往往是以惨烈的牺牲和巨大的破坏为代价的。

在历史的车轮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我国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能不能够通过别的方式,也就是说提出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解决香港问题?历史证明,邓小平成功地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方法就是“一国两制”。他说:解决问题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谈判方式,一个是武力方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总要各方都能接受,香港问题就要中国和英国,加上香港居民都能接受。什么方案各方都能接受呢?“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来了,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看,似乎香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远非如此。事非经过不知难。香港问题的解决并非坦途,而是充满荆棘和波折。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解决香港问题,并且通过谈判解决,对手是英国政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两国政府最高决策人的较量。中方的主帅是邓小平,毛泽东曾称他为“钢铁公司”,外界称他为“钢汉子”。英方的主帅是首相撒切尔夫人,号称“铁娘子”,也称“铁女人”,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意识。意志坚强、锋芒毕露、独断专行是她的一贯作风。

邓小平的翻译张幼云说:“我觉得撒切尔夫人,当然是一个领袖级的人物,她很强势,这个人认准了什么事,她就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做完,她不是以妥协著称,而是以坚持走她的路这个特点著称。”

英国在香港有巨大的利益,英国人统治了香港一百多年。香港是英国皇冠上仅剩的一颗明珠,绝不肯轻易放弃。1982年,解决香港问题提到两国政府日程,撒切尔夫人来华访问。撒切尔夫人来华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继续保持对香港的统治。况且,此时的英国刚刚取得了“马岛之战”的胜利,也更加激发了这位“铁娘子”的雄心。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鲁平回忆说:“英国人老是高高在上,自以为大英帝国了不起,在中英谈判中非常傲气。”

不但撒切尔夫人,英国政府其他官员一开始也是如此。张幼云说:“他们很傲慢的态度,说你中国提出‘一国两制’,那我们凭什么相信你呢?一个参赞,一边在这边会谈,一边拿着纸画画,你讲话他不太理睬。”

英方的强势和傲慢使得中方严阵以待。鲁平说:“事先我们向小平同志汇报撒切尔夫人这个情况,说这个人叫铁娘子,很强的。小平同志说,你们放心,不管她讲什么,我能对付她的,我有办法对付她。”

1982年9月2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中英谈判的两名主角登场亮相了。毫无疑问,这是中西方两个以强硬果敢著称的顶级政治家的巅峰对决。

不出所料,踌躇满志的撒切尔夫人先发制人,她接连出了三张牌:一是三个不平等条约是有效的,英国是根据这个管治香港的;二是香港要保持现在的繁荣,必须由英国人统治,没有英国人的统治,香港的繁荣就没有了;三是如果中国方面宣布要收回香港,香港就会出现动乱,要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显然,撒切尔夫人低估了中国政府和邓小平坚定维护中国主权的决心和对“一国两制”政策的信心。后来担任中英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的周南回忆说:“她有一个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要搞‘四化’,需要香港这样的一个地方来吸引外资,吸引外面的力量来帮助中国,所以认为中国要搞‘四化’就缺不了香港,要香港保持繁荣又缺不了英国统治,所以说来说去就是还要英国继续统治香港。”

邓小平针对撒切尔夫人的论调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一是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二是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三是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如果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邓小平的话包含的内容是沉甸甸的。“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那就是说收回香港不是用和平的方式了;另外的时间也就是说不等到1997年了。撒切尔夫人显然听懂了邓小平的话。先发制人的她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这次是“铁”碰到了“钢”,败下阵来的她开始听邓小平怎么说,第一次认真聆听中方富有建设性的能解决问题的建议。

对这次谈判,邓小平有着自己的回忆:“开始她提出谈判的题目就是一个归属问题。我说是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主权问题,总要双方就香港归还中国达成协议;第二个是1997年我们恢复行使主权之后怎么样管理香港,也就是在香港实行什么样的制度的问题;第三个是十五年过渡期间的安排问题,也就是怎样为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创造条件。她同意谈这些问题。”

虽然这次会谈充满了火药味,但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进行磋商。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在这次会谈中定下调子。

撒切尔夫人从不轻易言败,她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三个条约有效”。接下来中英双方的谈判是艰苦而漫长的,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是拖在归属和主权问题上。

经过22轮的拉锯,双方谈判终于在1984年9月落下帷幕,《中英联合声明》草签后,邓小平由衷地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出席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字仪式。

“不打不相识”,撒切尔夫人也通过香港谈判,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特别是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她的思想状态显然发生了改变,变得不再傲慢了。1984年12月再次访华并正式签署联合声明的她得到了中方的隆重礼遇,并再次见到了对手——邓小平。和两年前相比,邓小平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脸上却洋溢着春风。他热情地握住撒切尔夫人的手,衷心祝贺《中英联合声明》的成功签署,祝愿她在北京访问愉快。撒切尔夫人再次端详眼前的这位小个子东方巨人,由衷地称赞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天才的创造,并认为这对于解决国家间及国家内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具有示范作用。

“没有三脚凳,只有两脚”

香港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中英两国政府的谈判和努力,更需要香港同胞的理解和支持。对此,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邓小平与香港各界人士有着广泛的交往,他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从当时的香港民意来看,要说绝大多数香港人都是积极地拥护香港回归,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左”的影响不易消除,很多人都是历届运动跑出去的,心有余悸。香港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大多是爱国的,但同时对大陆、对社会主义制度是有看法的,甚至对“一国两制”也是不认同的,这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鲁平回忆说:“当时有很多香港人没有准备,提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意见。小平同志很耐心地一个一个地听,听了以后,然后跟他们一起分析。”一些有影响的香港人士改变对中国政策的看法,日后做出大量的爱国举动,很大程度上是受和邓小平交往的影响。

这种情况显然是英方所不愿意看到的。说到底,他们还是不愿撒手1997年后的香港事务,想方设法要在香港最大限度地保持英国的影响。为此,他们又一次使用谈判桌外横生枝节的“传统手法”,这次打的是“港人牌”。香港的政府官员,特别是非官守议员,由于某种特殊的关系,客观地存在着与英国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分人希望英国能够获得对香港的长期管治,并希望自己能在中英谈判中发挥作用。

1984年5月,当中英谈判进展顺利、成功在即的消息传开后,香港行政局和立法局的全体非官守议员联名发表声明,宣称对香港和英国关系行将解除非常失望,呼吁英国政府应该坚持在1997年之后仍然保留若干程度的地位,并对中国政府及其政策进行诋毁和攻击。

5月9日,由香港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议员钟士元领衔组成两局非官守议员代表团飞往伦敦,吁请英国领导人和国会倾听港人“代表”的意见,谨慎从事。在英国,钟士元等先后拜会了撒切尔夫人和外交大臣杰弗里·豪。5月16日、21日又列席了英国上下两院关于香港前途的辩论会,并对一些议员进行游说。显然,这些非官守议员的举动正中英方下怀,英方鼓励他们到中国制造舆论。

5月23日,钟士元等回到香港。一个月后,钟士元等人前往北京,向中国领导人“请命”。邓小平决定亲自与他们会见。鲁平指出:“钟士元他们来干什么呢?就是想来说服小平同志,就是说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的管制。”

6月23日,邓小平同往常一样,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会见了一批香港人士,他们是钟士元、邓莲如、利国伟。前一天,邓小平刚刚会见了以唐翔千、唐骥千、倪少杰为首的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对“一国两制”方针作出了精辟阐述。这是他连续两天与香港知名人士见面。但这一次他的表情要比昨天严肃得多。

会见前,邓小平听取了我方工作人员的汇报。邓小平听后说:“他们连居民也代表不了,今天我不准备给他们任何资本。”周南回忆说:“我记得小平同志一开始就训了他们一通,说欢迎你们以个人身份到北京来,就是说你不能代表香港同胞,希望你们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

邓小平耐心而又严肃地指出:“你们前不久有伦敦之行,情况我们也是了解的。有话可以讲,但我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立场、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没有三脚凳,只有两脚。”

邓小平讲话掷地有声,钟士元闻之低头沉思。他想了想,还是说出了内心的担忧:“您说过港人治港,我们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我们担心港人没有这个能力。香港如果管不好,那损失就大了。”

邓小平望了望钟士元,说出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侮辱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香港人也是有这种民族自豪感的。香港人是能治理好香港的,要有这个自信心。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能干得好的。”

邓小平的这一席话,充满爱国主义激情。钟士元等三人听了也不禁怦然心动,无言以答。邓小平不愿冷场,又推心置腹地发表了另一个重要观点,他说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什么叫爱国者?鲁平如此解读:“爱国者,一个是要尊重我们自己的民族,第二个真心诚意地拥护香港回归,第三个你不做破坏香港繁荣稳定的事,他说爱国者就是这样一个标准。”

1984年,邓小平会见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

邓小平说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邓小平关于界定港人爱国者标准的精辟论述使钟士元等人折服了。尽管此行他们并未达到原先设想的目的,但亲耳聆听了邓小平的一番高论,亲眼目睹了这位伟大人物的风采,也算足慰平生了。

“香港回归祖国日,家祭勿忘告邓公”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虽然历经波折,但香港问题的解决始终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香港回归祖国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1989年,邓小平离开了党和国家领导岗位,过着恬静的退休生活,特别是1992年南方谈话后,他就很少公开露面了。但他去香港的心愿未了,这也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的心愿,大家共同为此而努力着。邓小平长女邓林说:“家里头呢,我们就是要帮助老爷子把身体搞好,对不对?身体搞好,坚持到最后,我们去香港。”

香港方面也做了精心准备,邓小平去香港后住的地方都安排好了。陈毅元帅的女儿陈珊珊回忆说:

好像是在1996年,我跟小平叔叔的女儿毛毛一块去的香港。周南同志带我们去看了一栋房子,这是一处海景房,面对着海港,因为香港回归那一天是要放烟火的,看看合适不合适。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正在做准备,就是期待着他能够踏上这个领土。

但自然规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97年2月19日晚9点08分,93岁高龄的邓小平离开了人世。周南遗憾地说:“可惜啊,就差这么几个月的时间,要不然就画上圆满的句号了。”邓小平带着遗憾走了,他没有等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没有实现亲自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这不仅是他的遗憾,也是全国人民包括香港人的遗憾。香港人知道,邓小平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之中,有香港的土地和同胞。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桥头深情地眺望香港。

时任香港《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回忆说:“香港各界对他的悼念,那个场面是非常震动、非常隆重、非常广泛的。”香港的多家媒体评论说:“邓公不能来香港,是爱祖国、爱香港的港人‘永远的痛’。”

在新华社香港分社搭设的灵堂前,有人哭跪灵前,不愿起身;有人在灵前献上一本香港地图,好让九天的他看一眼香港。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著名工商界人士伍淑清回忆说:

我记得那天大家都排队到新华社去悼念,都去签名,大家都在外面排队,不仅是香港的高层,还有老百姓,很多的,各方面的阶层都有,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不容易的。他打动的不是一个阶层人,他打动所有老百姓,打动香港的很多社会的基层的人。因为他创造了个条件,给香港的社会有非常不容易一个环境,一国两制。

香港工商界的代表性人物曾宪梓改写的宋代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香港回归祖国日,家祭勿忘告邓公”,道出了海内外中国人的心声。

1997年7月1日,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主人已逝,遗物仍在。一生曾路过、或停留、或参加会议谋划革命大计而五下香港的邓小平,连同他的轮椅再也未能重新踏上这片已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热土,这是历史的无奈和悲怆。

电视文献片《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创作人员名单

总 顾 问 冷 溶 王东明

总 策 划 杨胜群 吴靖平

总 编 审 卓松盛 赵明仁

出 品 人 何世平 高 峰

总 监 制 侯志明 郭本敏 侯晓春 袁险峰 张爱茹

总 撰 稿 龙平平 姜淑萍

策   划 唐雄兴 钱 奇 张 强

监   制 牟 佳 唐 建

总制 片人 王 燕

总 导 演 路 佳

执行总编导 温艺钧

执行总撰稿 吴振兴 刘贵军

撰 稿 组 周 锟 王达阳 孔 昕 叶帆子 王 桢

      王杨鑫苗 李友胜

编 导 组 李 琳 吴 迪 詹先玲 叶尚霖 姚 瑶

      晨宵宵

总 摄 影 李 亭

采访总编导 路 佳 温艺钧 彭 辉

采 访 组 彭 辉 石仲华 陈 洪 兰志祥 胡 海

解   说 苏 扬

摄  影 何雄鹰 赵布虹 朱志华 邵宏杰 段 聪

     陶 然 陈 洪

灯  光 陈会宾 白育鹏 刘瑞和 张京凯 马彦强

     陈 洪

特种摄影 颜财兴 赵洪铎 张海宁 宋志军

编导助理 周 婧 彭兴建

摄影助理 王 征 刘笑辰 梁宇轩 杨晓童 陈 超

     鄂 雷 张 楠 陈星宇 谢明川 程志城

资料总监 朱勤效 马英魁 武延超

资  料 刘芃芃 徐 堃 吴 洁 张玉欣

三维动画 王志轩

视频技术 赵晨旭 徐 娜 李凯歌 王占英 张 伟

     王 硕 杨紫卉 危卓文佳 马润昌

音频制作 北京吾爱吾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片主任 郑 澎

制  片 柳 梅 张国平 王 旭

剧  务 史白玉 陈安年 杜剑楠 毕 烨

工作人员 杨梦薇 师雨强 王志刚 刘耀平 刘 旭

     甄传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