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清政府给左李间制造矛盾_李鸿章的事迹

清政府给左李间制造矛盾_李鸿章的事迹

时间:2023-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清政府给左李间制造矛盾_李鸿章的事迹在剿灭捻军的过程中,李鸿章的功劳最大,先后将东捻、西捻领袖歼灭。正准备出发时,又接到圣旨,得知2月9日,湘军名将刘松山阵亡,清政府希望李鸿章督师陕西,与左宗棠一起督办西北军务。刘铭传事后反诬鲍超推迟进攻时间,造成淮军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并没有控制左宗棠的奢望。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局面下,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分歧更加严重了。

清政府给左李间制造矛盾_李鸿章的事迹

在剿灭捻军的过程中,李鸿章的功劳最大,先后将东捻、西捻领袖歼灭。很大程度上,左宗棠在此间只是起到协助作用,因为,他的主要精力是陕甘。西捻军突然北上,陕甘总督被动应付。因此,李鸿章以自己的战功被封为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加赏太子太保衔。

自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独自督师以来,就与左宗棠暗中较劲。到同治七年(1868年)之间,李鸿章在军事上的战功已经明显高于左宗棠。特别是同治九年(1870年)金积堡之战大败,刘松山战死,湘军大骇,清政府为之一动,想左宗棠年老(1812年生,时年58岁,曾国藩时年59岁),李鸿章(1823年生,时年47岁)年富力强,甚至有代左宗棠督师陕甘的意图。可以想见,李鸿章在清政府统治者心中的地位。

捻军被剿灭后,李鸿章任湖广总督,在其任上主要是负责民生事务。到了1870年年初,接到圣旨前往贵州督办镇压苗族起义事宜。正准备出发时,又接到圣旨,得知2月9日,湘军名将刘松山阵亡,清政府希望李鸿章督师陕西,与左宗棠一起督办西北军务。李鸿章及刘铭传负责陕西军务,左宗棠负责甘肃(彼时甘肃的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全部,内蒙古西部、青海的北部)军务。

李鸿章为官精于算计,之所以勇于、乐于接替曾国藩乃是因为曾国藩手中无兵,皆靠淮军支持。相反,陕甘总督左宗棠虽然已经也无嫡系部队(楚军大部留在浙江、福建、台湾等地),但在西北的主力军则是老湘营,老湘营的创始人王錱与左宗棠关系甚好。其一,二人都是湘军创始人;其二,二人性格极度相似,都是恃才傲物之人,对于曾国藩这种大智若愚的人都不服气。所以,左宗棠在骆秉章帐下做幕宾时就对王錱及其老湘营多有提携。因此,老湘军也就非常支持左宗棠,形若嫡系部队。而淮军剿灭捻军后,清政府同样出于不能一股独大的考虑,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整编。

战乱时期,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谁的兵多、谁的兵强,谁说的话管用。再加上,淮军刘铭传部对湘军鲍超部的陷害(1867年2月,湖北尹隆河战役中,刘铭传与鲍超商量一起进攻东捻军。但刘铭传急于独占军功首先发动进攻,终被包围,刘铭传军损失大半,连顶戴花翎在突围时都主动舍弃。鲍超迅速出击,救援成功。清军反败为胜。刘铭传事后反诬鲍超推迟进攻时间,造成淮军重大损失。鲍超为此负气辞职),淮军与湘军的关系不睦。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并没有控制左宗棠的奢望。加上二人素来不睦,冲突必然会很多。有了冲突好办,看谁兵多兵强吧。但李鸿章在陕甘能够调动的兵力以及精锐程度并不比湘楚军有优势。所以,李鸿章绝对不会去蹚浑水的。(www.guayunfan.com)

接到命令后,李鸿章磨磨蹭蹭,以各种理由拖延拒不赴任,直到6月21日发生了天津教案。综合这段时期的左李关系,争功因素居于主要位置。然而,自1870年之后,随着李鸿章主管对外问题次数的增多,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分歧则有了质的变化。

这个变化的分水岭就是——是否收复新疆。而解决新疆问题的前提是解决西北问题。

李鸿章荡平捻军之后,西北问题突然成了清政府首要关注对象,并于同治八年(1869年)10月,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进兵西北。西北地区非常复杂,简单地说就是三国八方。三国指的是英国、沙俄和中国。八方则是指:英方、沙俄方、清政府中央军、湘淮地方军、捻军和太平军残余力量、回民起义军、外部分裂势力。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局面下,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分歧更加严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