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进复社_关于黄宗羲的故事
第6章 初进复社
复社是由三吴地区以应社和复社为主,联合大江南北,甚至北方其他社集所组成,是一个松散的文人组织。其主要人物为张溥、张采、周钟、周镳、杨廷枢、吴昌时、顾梦麟、沈寿民、陈贞慧、陈子龙、吴伟业等人。其性质开始时仅为批评和选辑时文、应付科举的文社。天启六年,苏州民变,由于愤于阉党专政,使文社逐渐兼有政治社集的性质。杨廷枢本人就是苏州民变中的积极分子,张溥在苏州民变后,为阉党所杀的五义士撰《五人墓碑记》。应社和复社于崇祯元年合并,总称复社,而以张溥、张采为首。他们公开宣称继承东林精神。崇祯元年三月,复社开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即成均大会,“是时,宇内名卿硕儒,前为崔(呈秀)、魏(忠贤)摧折投荒削逐者,崇祯新政,后先起废任用,闻知溥名,皆愿折节交欢”。张溥又为复社订立社规:“自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侩目,几倖弋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人材日下,吏治日偷,皆由于此。溥不度德、不量力,期与庶方多士,共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为复社。”他又申盟约:“毋从非彝,毋读非圣书,毋违老成人,毋矜己长,毋形彼短,毋巧言乱政,毋干进辱身。嗣今以往,犯者小用谏,大则摈。”张溥订立上述规条,用意的确很好,希望学以致用,但其途径却仅仅为复兴古学,古学怎能致君泽民呢?盟约也不错,但能否做到,则又作别论了。
黄宗羲在崇祯三年(1630)参加复社,对他青年时期有很大影响,他所说的“初锢之为党人”,就是从这一年正式开始的。
崇祯三年,黄宗羲年二十一,应试南京,这是他第一次踏上科举之途。由于他叔父在南京任经历官,他顺便奉祖母卢氏至南京,住于经历署。这时复社正盛,在南京筹开第三次大会,即金陵大会(南京古称金陵)。在应试前因叔父经历署与时任照磨的诗人韩上桂(字孟郁)官署仅一墙之隔。韩上桂是复社成员,他既教黄宗羲诗法,又介绍他入复社。由于他是天启死难的黄尊素之子,而袖锥讼冤的故事又流传于世,所以很多复社士子争相与他结识。复社重要人物周镳再次介绍他入复社。南司空何乔远刚好在南都举办诗社,又介绍他入其诗社,他几乎“无会不与”韩上桂、周镳、何乔远、黄居中等。九月,这些在南都应试的众多士子,“大会于凤凰台,南中词人如汪逸民逸、林茂之古度、黄明立居中、林若芜云凤、闵士行景贤皆与相契”。还教他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等等,黄宗羲说:“余时颇领厓略,妄相唱和。”其中,黄居中是他族人,为南京著名藏书楼千顷堂主人,黄宗羲自然到他家翻阅藏书。以后他每次到南京,成了这里的常客,他说:“余至金陵,必借读之。”他又认识了复社重要人物沈寿民(字眉生,号耕岩),沈寿民是黄尊素做过推官的宣城人,所以对他热心照顾,为他“开导理路,谆谆讲习”。教导他如何应付科举。黄宗羲对他十分感激。他在晚年时还想到“余少遭患难,辍业者久之。庚午(崇祯三年)邂逅耕岩于南中,偲偲之力,何日忘之”。沈寿民后来成为他的生死之交。在这些新朋友的帮助下,黄宗羲终于进场应试。
揭榜后,黄宗羲自然落榜了。然复社的重要人物杨廷枢、张溥、吴伟业、吴昌时、陈子龙等都中式,杨廷枢还中解元。所以揭榜后,张溥等人接着在南京召开复社第三次金陵大会。黄宗羲应邀参加,他后来回忆说:庚午(与张溥)同试于南都,为会于秦淮舟中。皆一时同年,杨维斗(廷枢)、陈卧子(子龙)、彭燕又、吴骏公(伟业)、万年少(寿祺)、蒋楚珍、吴来之(昌时),尚有数人忘之。其以下第与者,沈眉生(寿民)、沈治先(沈寿民弟寿国)及余三人而已。余宿于天如(张溥)之寓。自此开始,黄宗羲“凡一时四方知名之士无不交,远近时文、诗赋之会无不赴。选文统于东浙,就盟会于三吴”。开始参加各种社集活动。(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