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举反攻,全线出击追穷寇_关于粟裕的故事
顽军彻底败退后,粟裕令四纵十二支队重新进入莫干山、杭嘉湖敌占区,十一支队重渡富春江,仍开回浙东敌占区,十支队于孝丰以北广德以南地区休整,掩护孝丰与莫干山,另派少数部队向天目山游击。王必成的一纵全部回苏南溧阳、高淳地区。陶勇的三纵留一个支队镇守孝丰,其余部队向宣当芜地区活动,开展该地区的敌后工作及打通与皖南的联系。部署既定,粟裕于7月初回到沈家大院,随后在这里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
抗战胜利到来不是没有一点兆头。当时欧洲战场的战争已经结束,日本也是日暮途穷。美军在太平洋上不断反攻,逼近日本本土;中国远征军协同美、英、印等国军队在缅甸发动进攻,将日军赶出缅甸;在中国,日军为摧毁美军设在湖南的芷江机场在湘西与国民党军发生的会战以日军彻底溃败而告终,华北和华中日军被反攻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分割包围在一些大城市和据点内。
日伪四面楚歌,败局已定。
1945年7月9日,粟裕在沈家大院曾接待过一位神秘客人。此人虽然一副商人模样,但一进屋即向粟裕和刘先胜、钟期光来了个标准的军礼。(www.guayunfan.com)
这人叫黄哲夫,真实身份是汪伪空军的少尉飞行员。他和同在汪伪空军工作的周致和决定弃暗投明,准备驾机起义,投奔共产党。为了找到共产党,黄哲夫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先是在南京和上海间奔波了两个月,一无所获,后来听人说安徽宣城有新四军,就扮成商人找到宣城,找到了中共宣城县委书记彭海涛。彭海涛觉得事情重大,经过请示后,安排人护送黄哲夫到军区,让他与粟裕等领导面谈。
通过交谈,黄哲夫透露,飞机不过是一份见面礼而已,现在共产党有近百万军队,还没有空军,帮共产党把空军建立起来才是他们献给共产党的真正大礼。
粟裕及在场的叶飞、刘先胜、钟期光又惊喜又为难,因为苏浙军区还没有一个可以降落飞机的地方。粟裕当下代表共产党欢迎他们,安排黄哲夫在军区考察,同时紧急向军部和延安党中央报告。
三天后粟裕要黄哲夫待机行事,弄到飞机就去延安,延安有飞机场。粟裕又把自己的化名“左如”以及他在南京和扬州的联络人、联络地点告诉黄哲夫,并要他也化名与之联系(后来黄哲夫与周致和驾驶汪伪政府的专机“建国”号飞向延安,该机改为820号飞机,成为八路军的第一架飞机)。
汪伪政权如将倾之大厦,其系统的人员纷纷自谋出路,黄哲夫的举动正是汪伪政权败亡的一个信号。当黄哲夫离开姚家大院时,粟裕相信日军灭亡的日子快到了。
虽然日军不甘心失败,7月底曾拒绝接受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和美、英两国政府共同发表的、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扬言将战斗到最后一人,但当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军在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后,日本政府被迫于10日向同盟国方面发出乞降照会。
10日那天,粟裕在沈家大院主持召开团级干部以上的会议,总结天目山战役的经验,研究如何完成中共中央下达的“破敌、收京(收复南京)、入沪(进入上海)”的战略任务。
得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是在晚上,当时粟裕正在观看苏浙军区文艺晚会演出的苏联著名话剧《前线》。幕间休息时,机要人员把日军投降的电文递给粟裕。
粟裕看了一遍, 随后兴奋地站起来宣布:“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一宣布,整个现场立即沸腾起来,到处是闪动着泪花的笑脸。众人欢呼跳跃,有的抛起军帽,有的互相拥抱。人们纷纷冲出屋子,跑到外面向夜空高呼着胜利的口号,附近的军民敲起锣鼓、放起鞭炮。
这是一个狂欢之夜,也是一个不眠之夜。这是最令人振奋的消息,饱经苦难、历尽艰辛的抗日军民有理由为之欢庆。
午夜时分,粟裕从广播电台中听到朱总司令签署的、命令敌伪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的延安总部第一号命令: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日伪军加紧进攻,向附近的敌军送出通牒,限他们在一定时间内缴出全部武器;如果日伪军队拒绝投降缴械,应该立即予以消灭,接收他们所占的城镇和交通要道。
此时国民党军精锐远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和湘西,若日军放下武器向最近的中国武装力量投降的话,日军大量武器装备和占领区域将会被中共接收。当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消息传到重庆时,蒋介石立即看到了这点。他让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出面命令日军驻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维持现状,听候中华民国总司令或各战区长官的处置。警告辖区敌军,除接受政府指令之军事长官的命令之外,不得向任何人投降缴械。
正是因为这样,粟裕在第二天得到另一种消息:国民党政府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原地驻防待命。
听说新四军没有受降的权利,整个沈家大院都被愤慨的气氛所笼罩。
新四军是在日本侵略者急欲迅速灭亡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组建起来的抗日部队。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东进开赴敌后战场之日,正是正面战场国民党部队几十万大军在上海、杭州、南京失陷之后匆忙西撤之时。
粟裕走上战场后,日夜与敌周旋,在日伪包围的缝隙里抗争。粟裕和广大新四军官兵连续向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军发动伏击、袭击,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扫除了笼罩在江南乃至华中民众心中对时局忧虑的阴霾,并吸引和聚集了海内外优秀中华儿女、民族精英,为民族解放事业效命疆场。
八年来,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虏日伪军12.42万余人,另有投诚、反正的日伪军5.4万余人,共歼灭日伪军47万余人。同时新四军最多时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新四军以伤亡8.9万余人的代价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蒋介石想凭一句话就剥夺这支部队接受日伪投降的权利也很难,中共针锋相对作出部署。
8月12日,粟裕接到军部的命令:苏浙军区部队立即行动,控制京沪杭交通要道,占领南京、上海、杭州三大城市。同日,新四军部发布命令,任命黄克诚为江苏省主席,罗炳辉为安徽省主席,叶飞为浙江省主席,粟裕为南京特别市市长,刘长胜为上海特别市市长。苏浙军区奉命以第一纵队攻取南京,第三纵队进攻无锡、苏州,第四纵队配合上海工人起义,接管上海。
苏浙军区政治部发布命令,同时发出《苏浙军区对日本驻军通牒》《苏浙军区对伪警及一切伪组织的紧急通告》《苏浙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关于处理伪军伪组织人员自新公告》,命令京沪杭地区的一切日伪军及政权机关立即停止抵抗,缴械投降,违者则以武力解决之。
粟裕当即着手执行朱德总司令和军部的命令,但他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
日本决定投降后,日军东京大本营曾想放手让中共接收,并作为正式指令给冈村宁次发送密电:“此际莫如将红色势力引进中国本土,使之与美方势力发生冲突,引起东业之混乱,从而日本可坐收渔翁之利。”但冈村宁次并没有执行这个命令。
冈村宁次拒绝向八路军和新四军投降,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政府的指令,另一方面与冈村宁次的个人信仰有关系。冈村宁次素来反对共产主义革命,“宁肯向蒋介石俯首,也不向毛泽东、朱德低头!”
新四军部曾派冯少白等人到南京与日军总司令部联系受降事宜,被冈村宁次拒绝。
当时国民党的大部队一时来不及赶到长江南北,就令已宣布投降的日军原地驻防,同时用美国飞机运兵抢占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第一支进入南京的国民党军部队廖耀湘的新六军,就是从湘西芷江坐飞机到达南京的。第三战区的国民党军受命向宁沪杭进军,同时任命钱大钧、马超俊分任上海和南京市长。
原先在日军直接指挥下“扫荡”抗日军民,助纣为虐、祸国殃民的伪军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军。大汉奸周佛海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海行动总队总指挥,负责维持上海市及沪杭一带治安。伪第一方面军司令官任援道为南京先遣军司令官,伪苏北绥靖公署兼第二方面军司令孙良诚任新编第二路军总司令。
在苏中根据地反“扫荡”、反“清剿”时,刘湘图、潘干臣、田铁夫那些伪军师在日军南浦襄吉、小林信男的指挥下都与粟裕直接交过手。但他们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军的师长,所部也成为有正式番号的国民党军队。
其时中共方面打算在上海发动和组织武装起义,苏浙军区受命配合上海的武装起义。粟裕接到命令后立即着手向上海进军的准备工作,安排侦察科长严振衡去上海打前站。严振衡准备好后还没动身,中央指示华中局停止执行发动上海武装起义的决定,要求江南武装力量就现地向四周发展,夺取广大乡村及县城。
粟裕当即命令苏浙部队全线出击,从8月16日起在浙东、浙西、皖南、苏南,向日伪据点进军,令各部如果日伪武装部队拒绝投降缴械,即予以坚决消灭。
王必成指挥第一纵队解放了金坛、溧阳、高淳、溧水、句容、长兴等县城,以及东山、湖熟集镇,歼日伪军9000余人。
陶勇指挥第三纵队先后解放了安徽的郎溪、广德,江苏的宜兴、浙西的安吉等4座县城和黄池、乌溪、梅溪、张渚、川埠等24个城镇,毙伤俘日军140余人,伪军790余人。
解放宜兴时,日伪不但拒绝投降,还企图弃城由水路经横塘河逃往无锡,同时无锡城内100多日军出城接应。谭知耕在洋溪渡一带设伏,击毁汽艇2艘,歼日军40余人,俘日军第六师团山本大佐以下39人。宜兴城的日伪军见没有了退路,放下武器弃城而逃。
廖政国指挥第四纵队在杭嘉湖地区歼灭伪军第三十四师田铁夫部,攻克湖州的新市镇、双林等大批据点。田铁夫投敌后原在苏中活动,与一旅一团是老对手,长期交锋。日军为削弱其力量把他调到浙江。这次四纵不给田铁夫机会,将其彻底歼灭。在天目山伏击由安吉撤往湖州的伪军警第三团,歼其大部,俘伪团长董冀以下700余人,缴获船只20余艘及所载大量物资。
何克希指挥第二纵队(也称浙东纵队)向伪上海市保安警察总队、伪中警团、伪上海市保安部队、伪十师发动攻击,攻克钱塘江、杭州湾以南、鄞西、诸暨三江口和金华孝顺、上海近郊等地大批日伪据点,部队前锋逼近宁波、上海。
粟裕的司令部于8月26日移住溧阳戴埠,9月14日又移往宜兴张渚。
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共让出浙江、苏南、皖南等8块革命根据地。9月20日,粟裕接到华中局转达的中央指示:浙东、苏南、皖南党政机关和部队北撤,越快越好。22日,华中局电示:“粟率一、三纵王陶部迅速集结完毕,立即出动,叶率四纵及江南可能转移之部队及地方干部,为第二梯队,作两批转移,时间在浙东纵队转移至安全地区及宣传、秘密工作准备适当完成之后。”
10月1日,粟裕以苏浙军区之名在长兴发布《江南新四军北移告民众书》后离开宜兴张渚,率军区、区党委机关和一、三纵队渡江北撤,在泰州的七圩港上了岸,踏上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第二梯队叶飞率四纵队策应和掩护二纵队(即浙东游击纵队)北撤。
到11月中旬,苏南、浙西、浙东的主力部队、地方干部共6.5万余人。
从南进到北撤,历时10个月。粟裕率领新四军官兵以劣势兵力,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苦的条件下,收复和控制了东起太湖,南至安吉、孝丰,西至宣(城)、芜(湖)公路,北到京沪铁路的广大地区及南汇、长兴、溧阳、金坛、溧水、句容、安吉、广德、郎溪、高淳、宜兴等11座县城和100余处大小集镇。苏浙解放区总面积扩大到10.08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00余万,完成了中共中央和华中局赋予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
军事上锻炼了部队,改善了装备,提前实现了由分散游击战争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以后组成华中野战军,进行更艰巨、更光荣的战略、战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