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御膳房掌案官至三品_小德张的故事
庚子事件,两宫西逃西安。沿途上,祖父对慈禧太后精心照料,前后左右形影不离,邀功希宠,因此更加得到慈禧的赏识。回銮后,祖父被破格提升为膳房掌案的,这个职务离大总管的宝座只差一层台阶。
祖父说:“两宫西行西安,回銮后的第二年。老祖宗提升我为御膳房掌案,那年我24岁,官至三品顶戴。原来是卢掌案,年纪也大了,虽然老祖宗把我给提上来,他还留任,不过膳房里的事全由我来主。
刚当上掌案不久,有几个有出息的徒弟跟着我一起吃饭,这事让老祖宗知道了。有一天我上去,老祖宗问我:‘是有几个徒弟和你一起吃饭吗?’我回答说:‘奴才带着他们吃饭了。’老祖宗说:‘你白疼他们,这群东西你把心掏出来给他们吃都白费。’从此我就再也不带他们吃饭了。
当了掌案的,我可费了脑子啦,怎样做出莱来使老祖宗吃得好、吃得香。我每天就亲自下厨,烹、炒、煎、炸练手艺。最后居然炒出几样菜来老祖宗特别爱吃,比如烩鸭条、炒甘蓝豆腐、炒鸽松、炒肉末、炖苏造肉、炖鹿尾、炒胡萝卜酱、炒黄瓜酱等。我最拿手的是爆羊肉,老祖宗最爱吃,吃了这顿还要留出下一顿来。(www.guayunfan.com)
对于面案上,蒸食点心我要求必须分量准确,口味香甜,大小个均匀,颜色还要好看。谁要是马马虎虎,轻者让我骂一顿,重者杖刑。午膳、晚膳做出来后,我先来一份尝尝,觉得行,老祖宗开胃时,才往上摆膳。有些要火候的菜,我都亲自飞跑往上递,老祖宗吃起来很香,很高兴。我当掌案后,在老祖宗进膳时,我的徒弟虽还有挨打的,但比以前少多了。
清廷中有一种例食,叫作‘包’。每年必在入关(山海关)纪念日吃这种东西。一是庆贺入关这个大典的日子,二是不忘吃这种东西的根由。据说在清帝始祖入关前,多尔衮带军走到某地一个村庄时,粮草断绝,士气不振。多尔衮传令让老百姓家给做饭,可是兵多粮少,老百姓只能拿出高粱米煮饭,后边的粮草车跟不上,饭具赶不到,士兵们就用菜叶包着米饭吃。饱餐了一顿后,临行时,每个士兵用菜叶子包好高粱米饭带着行军。这样度过了饥饿,士气大振,顺顺当当地入了关。不久,打败了明朝,建立了大清国。大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为了不忘记这个胜利的由来,每年到入关日的这一天便谕示:宫内上下在这个好日子里一律吃‘包’,以纪念。说是吃了这东西才壮士气,得以保住江山,永志不忘。清朝历代皇上都把吃‘包’视为清宫唯一的席上珍品,那些卓有功勋的王公大臣如果得到皇帝的赏赐吃‘包’,也视为极上的恩赐。坐了江山后吃的这个‘包’,就不是原来清帝入关前老百姓用菜叶子包着煮高粱米的那样简单的食物了,而是以山珍海味为料,花样多,味道香,外形美,列为满洲饽饽,是御膳房第一等高贵食品。
我当掌案管理膳房时,老祖宗不管什么日子随时传膳都得进上这个‘包’。即便夏天没有大白菜,冬天没有苏子叶,御膳房随时都得准备着,专有太监培育。要是没有及时把菜、叶送上来,误了差,御膳房首领就得问罪。
御膳房进的‘包’膳,凡是五谷类、菽类的,包括大米、小米、高粱米、老米、薏仁米、江米、黄米及大豆、小豆、豇豆、绿豆等,应有尽有。把以上东西蒸熟了混拌在一起,再把各样牲畜(牛、羊、猪肉)、飞禽海味(鸡、鸭,鱼、海参、鸽子、大雁、天鹅、大虾、蟹肉、鱼翅等),炒好后切成的肉丁同饭混拌在一起。外皮用生大白菜叶、鲜苏子叶共两层,敷以蒜、酱包好了,吃时用两手捧着。这个珍馐美味,只有皇宫帝王家才能独特享受。
就是这种美食,也往往不能让老祖宗满意,摆膳的太监仍免不了挨打,不是米硬了,就是肉丁切的大小块不一致,要不然白菜叶子太老、苏子叶小,反正总能挑出点毛病来。一挨打,就是几十名太监。更难侍候的是老祖宗吃‘包’时,太监的两只眼可要盯住了,她快要吃完了这一个时,那一个随时捧上。递快了也不行,慢了也不行;捧散了也不行,捧不正也不行;凉了也不行,热了也不行,总之是不能让老祖宗挑眼。
我给老祖宗摆了几年膳,吃‘包’的时候只有一次没打人,那是张勋进了一次鹿脯。她吃得香了,别的东西也跟着全好了,所以一个人也没挨打,那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摆膳的人下来后全都说:‘日头从西边出来了。’
还有一次老祖宗高兴的时候,赏一个御膳房的首领太监寇四吃‘包’,并问他说:‘香吗?’寇四太监马上磕头谢恩,当然说香了。接着,老祖宗一个接着一个地赏他吃,老祖宗抽着水烟看着他吃,寇四太监不敢不吃。到后来,吃得动不了啦,过来两个人才把他扶下去。老祖宗看了一乐说:‘真没出息!’就起驾回宫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