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义和团扶清灭西洋的故事

义和团扶清灭西洋的故事

时间:2023-02-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义和团扶清灭西洋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日益加剧,中国人民的仇洋情绪也越来越高,他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杀教士、毁教堂,凡是与洋人有关的东西,他们都视为消灭的对象。义和团在清廷的支持下,灭洋行动越闹越大。毓贤上任伊始,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就在山东树起了保清灭洋旗,并率拳众劫掠教民数十家,还打败了前来镇压的清军。

义和团扶清灭西洋

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日益加剧,中国人民的仇洋情绪也越来越高,他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杀教士、毁教堂,凡是与洋人有关的东西,他们都视为消灭的对象。在这些自发的组织中,义和团就是其中很出名的一个。

一开始,清廷对逐渐壮大的义和团采取了镇压的政策。然而,当慈禧太后等一批清朝统治者发现义和团可以为己所用时,他们便积极进行招抚,将其作为打击洋人的工具。

义和团在清廷的支持下,灭洋行动越闹越大。终于,各国不再忍耐,他们组成了联军,对清政府进行疯狂的报复。攻下北京后,慈禧也只好带着光绪帝西逃。

最终,慈禧不得不为自己“以一敌八”的疯狂决定付出沉重的代价,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大清的江山更是七零八落了。

神拳火了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可是,清政府却依然忙着和洋人搞好关系。老百姓一看国家如此无能,只好自发组织反抗了。这其中,闹得最轰轰烈烈的,当数山东。

早在《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年,山东就出现了专砍日本人的大刀会,随着大刀会声势的壮大,民众的仇恨也从日本人身上逐渐扩展到所有的洋人。

德国人占领了胶州湾后,大刀会杀死了两个德国传教士,巡抚李秉衡得知后,不但没有惩治杀人闹事者,反而加以庇护。这让德国人非常不满,他们向总理衙门抗议,要求撤了李秉衡的职位。总理衙门怕得罪洋人,只好照办,改派毓贤接任巡抚一职。

毓贤在做山东按察使时,曾对大刀会大开杀戒,清政府和德国人以为毓贤秉持一贯作风,下狠手剿杀义和拳。没想到,这个毓贤却基本沿袭了李秉衡的方针,他并不想那么拼命地为洋人卖力。

毓贤上任伊始,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就在山东树起了保清灭洋旗,并率拳众劫掠教民数十家,还打败了前来镇压的清军。毓贤闻知此事后,深知“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又目睹教会气焰嚣张逼人,于是,不但没有去惩罚义和拳,反而当属下告知朱红灯有神功时,他还把朱红灯当作贵客请到了家里。

拳民一开始担心有诈,不让朱红灯贸然前往,但朱红灯毅然前往。

没想到,毓贤见到他时,不但没有谋害之意,反而关心地询问道:“义和拳仅凭双手,就能和洋人的枪炮作斗,且还能取胜,这其中的秘籍是什么呢?”

朱红灯一看毓贤求知若渴的样子,便吹嘘说:“今日我辈所练之拳,不是普通的拳,而是义和神拳。它是乾隆年间义和门流传下来的。我们在习拳的时候,要降神召众,烧香叩拜玉皇大帝,还要习经奉佛,念诵咒语,久而久之便得到神法庇佑,养成了无边的法力。所以就不怕洋人的枪,能有办法灭掉洋人了。”

毓贤听得津津有味,其实,毓贤之所以支持义和拳,是想让义和拳成为自己的“家军”。

在毓贤的提议下,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并打出了“毓”字黄旗,从此,更加肆无忌惮地烧教堂、灭洋人。看着教堂一座座被烧,教民一个个死于非命,毓贤觉得很有成就感。等到洋人追究时,他又对拳民庇护有加。这样一来,毓贤不可避免地成了洋人的眼中钉。

法国公使为山东教民屡遭杀害,几次怒气冲冲地到总理衙门来告状,总理衙门将这些事通告军机大臣荣禄。

荣禄对毓贤的印象本来就不好,多次警示过毓贤,可毓贤还是阳奉阴违。荣禄一怒之下,便向慈禧请旨,将毓贤调到山西去做巡抚,让自己偏爱的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戊戌变法后,袁世凯迅速投靠了慈禧一派,还将康有为等人的计划、情况悉数报告给了慈禧,博得了慈禧的信任。

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袁世凯对义和团采取了与毓贤完全不同的办法。他一上任,就联合外国教堂武装不遗余力地剿杀团民,先后杀害了王立言、王玉振等数十名义和团首领。

袁世凯的血腥镇压,使得山东团民毫无容身之处,便纷纷西逃,涌入直隶省。此时,出任直隶总督的裕禄像毓贤一样,对义和团持保护态度,有意扶持义和团在直隶的发展。在裕禄的多方支持下,义和团的规模膨胀,并开始向临近的省份涌入。

由于不少朝廷官员对义和团抱以同情,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已遍布北方七省,随处可见其活动的身影。此时,杀洋人,已在中国人之间形成共识。

可是,在荣禄看来,义和团就像吞噬大清王朝的瘟疫,只要看到“义和团”三个大字,他就会眉头紧锁,胸口发闷。他连续七次上折奏请慈禧太后降旨剿杀义和团,可慈禧却犹豫不决。

原来端郡王载漪极力反对剿办义和团,他最恨的就是洋人,尤其是英、日,谁让他们公然表示要保护光绪帝。因此,他想借助义和团之手,消灭洋人,这样一来,慈禧太后就可以安然训政,他的儿子溥就能安稳继承皇位,自己也能做太上皇,独揽朝柄。

最终,慈禧决计不剿办义和团,采取以“抚”为主的策略。不久,军机大臣刚毅到义和团视察,回京的时候,三千涿州义和团也跟随而来。他们获准进城后,其他各地的义和团也相继而来,一时间,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设立了拳场。

洋人急了

义和团的浩大声势和专与洋人作对的行为,使得京城的洋人个个惶惶不可终日。法国主教樊国梁为此焦躁不安,他急忙给法国公使毕盛致信,说:“北京的团民日益增多,他们要消灭所有的外国人,这一目的已经明白无误地写在了他们的旗帜上。最大的不幸即将来临,请派兵到北京西什库教堂,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

毕盛见信后大惊失色,忙将此信在各国公使间传阅。樊国梁在中国传教三十多年,对中国的情形非常了解,他的这封求救信自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这天,英、美、俄、法、意、德、奥、西、葡、比、日等十一个国家的公使聚集在一起,讨论当前的形势和对策。经过一番商讨后,他们决定联合起来渡过难关,通过了联合照会的条件,决定如果清廷五天内不对照会作出满意的答复,他们就敦促各自政府出兵示威。

第二天,十一个国家的公使就将联合照会交给了总理衙门。照会要求清廷严禁团民活动,将团民首领全部正法,凡与团民有瓜葛的人一并收监,对那些玩忽职守、查办团民不力的官员进行惩处。庆亲王奕劻不敢怠慢,连忙去找慈禧太后,商量如何应对。

洋人一直要光绪帝出来亲政,百般阻挠立溥为新皇帝,这让慈禧心中不快,她也想让义和团给洋人些教训。所以,一连四天过去了,奕劻都未能等到慈禧的懿旨。这下,可把奕劻急坏了,最后他自己给洋人回了封信,说:“总理衙门正在请求朝廷发布一道镇压义和团的上谕,在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大清和各国并无分歧,以往的那些措施也证明和各国使节的要求完全一致。”

眼看清廷没有动静,过了几天,各国公使又再次开了个会。他们认为,现今的局势已经越来越危急,再不采取什么行动,在北京的外国人就都要被杀光了,不能坐等清政府出兵制止,各国必须自己出手积极干涉。会议决定,由英国公使窦纳乐和俄国公使格尔思去同庆亲王奕劻谈谈。

次日,窦纳乐和格尔思就去了总理衙门,将各国的意见转达给了奕劻。奕劻得知他们的来意后,当即拍着胸脯明确表示:“义和团反对友邦,也反对朝廷,是我大清的蟊贼。朝廷正在尽最大的力量保护使馆、教堂。我身为京都护军总领,愿意承担对所有外国人的保护责任。”

义和团才不管奕劻对洋人做了什么保证,两天之后,他们照样焚毁了丰台车站,拆除了京津铁路的路轨。消息传到东交民巷,各国公使们才知道上了奕劻的当,眼看形势日益恶化,他们决定调动各自的军队保卫使馆。紧接着,他们就给总理衙门发出照会,声称各国已决定调集部队来京自卫,要求总理衙门提供运输便利。

这时,已经有多个国家的舰队抵达天津大沽。奕劻得知外国军队已到天津,气恼交加,骂道:“洋人欺我太甚!想乘义和团之机,向北京大举进兵,这断断不行!”奕劻明确告知直隶总督裕禄,绝对不许外国军队乘火车进京。

奕劻的态度一经传出,各国公使就不干了,英、法、俄、美四国公使前往总理衙门威胁,说如果拒绝各国调兵入京,那各国就用武力来强制执行,还扬言要将东三省北五省一一拿下,勒令奕劻当晚必须把他们的调兵命令传达给直隶总督裕禄。

可是,各国公使等了老半天,也没见裕禄有什么反应,他们急了,马上派人前往直隶总督府,告诉裕禄,不管清政府同意不同意,他们都会按时行动。裕禄连忙向奕劻告急,奕劻只好再去找慈禧,将事情一五一十地进行了禀报。慈禧在问询荣禄等大臣的意见后,极不情愿地让奕劻写信给各国公使,准许各国军队进京,但人数不得超过三十人,并且一解决完义和团的事情,就必须立即撤走。

这边,裕禄只能奉命给洋人腾出列车,让英、俄、美、意、法、日六国组成的三百多人的多国部队上了火车。

三百多名洋人一到北京就感到大事不(www.guayunfan.com)妙,他们面对的是暴怒的十余万团民,更让他们绝望的是,义和团切断了洋人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慈禧见洋人的处境愈发不妙,决定来个落井下石,她要将所有的洋人都逐出北京,并命董福祥军待命进攻。

英国得到消息后,急忙向海军司令官西摩发出求救。西摩得报,亲自领着五百多名英、美、奥、意四国士兵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然而,铁路已经被严重破坏,火车只能开开停停,有时还要下来抢修后才能通行。这天,一大队绑着红头巾的团民,手里拿着各种武器向他们气势汹汹地冲来。还没等洋人们准备好,团民们的大刀就挥了过来。联军吓得四处溃散,朝四面八方仓皇逃跑。

西摩联军被打败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城像过节一样,慈禧心情大好,马上下旨表扬义和团的忠心。

慈禧怒了

义和团大败西摩联军后,北京城里的洋人们处境就愈发可怜了。慈禧此时想一不做二不休,趁热打铁地将洋人赶走。

就在此时,驻大沽的多国联军给清军下了最后通牒,要他们在凌晨两点之前投降。可是,还未等到最后时刻,愤怒的清兵就提前向洋人开了枪。

第二天,一万多人的多国联军冲向天津。大沽炮台失守的事,慈禧并不知道,她还在琢磨要不要继续攻打西什库教堂。

在这个关键时刻,长时间不参与政事的光绪,再次站到慈禧的对立面,他要求慈禧放弃与洋人作对,坚决主张议和。光绪的理由很充分,他说:“甲午战争,打一个小小的日本都大败而归,这次贸然同实力强大的多国联军为敌,大清要用什么办法对抗它们?战争的成败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认为万万不可围攻使馆和教堂。

载漪一看形势不对,立即反驳道:“人心不可失。义和团是义民,法术很厉害,他们不顾生死赴国家之难,现在如果为安抚洋人而给义民扣加罪名,对其大开杀戒,到时候,人心散了,国家有难又有谁来相助。眼下,我们就应该借助义和团的无比威力,一口气将洋人完全消灭。”

慈禧静静地听着,她当然也担心事情闹大了不好收拾。

总理衙门大臣袁昶见慈禧还在犹豫,便说道:“义和团乃乌合之众,完全不能依靠。朝廷必须自己镇压乱民,免得洋人调兵代办。”慈禧注意到,袁昶说这番话时,光绪赞许地点了点头,她下意识地觉得光绪有拉拢党羽威胁慈禧权威的苗头,但她还是没说话。

载漪毫不示弱,他自恃有慈禧撑腰,竟以下犯上说光绪不识底细,接着又痛斥袁昶等人议和卖国。他的弟弟载濂更是狂妄,在一旁高声叫喊:“机不可失,再有敢阻挠者请一律处斩!”

袁昶等人见载濂嚷嚷,也大声疾呼,说不要忘了前车之鉴,别自不量力。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双方在朝上争论不休,并大有大打出手之势。

慈禧本来想的是在众王公大臣的赞同之中下宣战谕旨,可没想到朝中大臣却大多反对交战。

慈禧已下了决心,说:“现在是洋人在挑衅,若就这样将天下拱手相让,我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就算是送天下,也要打一仗再送!”朝臣从来没见过慈禧有如此气魄,顿时朝堂上鸦雀无声。

散朝前,慈禧宣了两道懿旨:一是派徐用仪、立山、联元速往使馆,告诉那些洋人,若继续挑衅,即可落下他们的旗子让其回国;另一道是令军机大臣荣禄加紧备战,各省督抚派兵星夜驰赴京师,听候调用。

几天后,慈禧以光绪的名义正式发布了《宣战诏书》,列数了洋人的累累罪行,尽管对清朝而言,求战求和都难逃悲剧的命运,但这份诏书却显示出了几分骨气。

就在《宣战诏书》发布的同一天,慈禧又颁发了招抚义和团的上谕。从此,义和团“不见了”,他们被清政府“收编”了,成了“正规军”。被褒为义民后,义和团忠君护主之心更加强烈,杀起洋人来也更拼命了。

大清输了

就在慈禧宣布对各国开战之前,大沽炮台已经陷落了。很快洋人就开始着手攻打天津。为了尽快攻占天津,减少自身的伤亡,多国联军们想出了一个极端残忍的办法,那就是使用氯气炮,它发出的炮弹是一种毒气,百米之内,所有人都会中毒身亡。

多国联军拖来两架氯气炮后,他们致信直隶总督裕禄,警告他如果清军再向天津租界发射炮弹,联军必当以威力无比的大炮轰击天津城。

可惜,裕禄不知道这“威力无比”的大炮是“毒气大炮”,对洋人的这一警告全然不予理会。

后来,多国联军也不管裕禄是否再炮轰租界,架起氯气炮就往天津城里接连发射,瞬间天津城就变成了一座毒城。不多时,天津城破。

略加休整后,八个国家的联军开始兵分两路,沿着运河两岸浩浩荡荡向北京开进。得知联军出动后,慈禧恐慌不已。她把京城防护之事委托给荣禄等军机大臣,自己则想借出巡名义躲避一下。

而在荣禄看来,太后把京城这烂摊子交给自己,简直等于送命。他本来就对洋人没有多少战意,看到各地的告急文书,更是胆战心惊,手忙脚乱。所以,他赶紧奏请太后趁洋兵还没到京城之前,派使前去议和。

此时,慈禧也有了议和的意思。她要大臣宋庆去见联军司令员,说马上就派李鸿章作全权大臣和各国商量议和之事。然而,联军对清廷的乞和要求不屑一顾。

没多久,八国联军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各国将领决定先安营休整,三天后再开始合力攻打北京城。

北京城的境况是一天比一天糟了,慈禧决定要走了。怕被联军认出来,慈禧打扮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妇,光绪则打扮得像个跑堂的伙计,其他随从也都打扮成汉人的样子。慈禧一行从紫禁城的后门悄悄地溜了出去。

从进驻北京城的那一刻起,八国联军就不分谁是团民谁是普通民众,一律用机枪进行屠杀,尽情报复。此外,他们还露出了强盗的真面目,无论官兵都公开抢掠,将颐和园、紫禁城、北海等地慈禧西逃时没来得及安顿好的宝物洗劫一空。

这时候,慈禧正在西逃的路上,她命光绪拟写了《罪己诏》。她最着急的倒不是向国人解释为什么会有多国联军围攻北京,而是想借此和气势汹汹的洋人“修好”。

于是,老将李鸿章又被请了出来。一踏上北京的土地,李鸿章就心如刀绞,到处一片废墟,连紫禁城里都驻扎着闹哄哄的联军。几经周折,李鸿章才找到幸存的庆亲王奕劻,两位议和大臣终于会合。

这时,洋人杀也杀了,抢也抢了,胜负已分,仗也不必再打下去,便开始考虑签约议和之事。可是,八个国家,八种心思,每个都想狠敲中国一笔。李鸿章和奕劻眼看洋人各怀鬼胎,便试图打通联军司令瓦德西,可瓦德西却让他俩吃了个闭门羹,这个德国人并不打算对中国作丝毫的让步,更可恶的是,他还联合其他国家,坚决不与中国妥协。

最终,洋人在“敲诈中国一笔”上达成了初步一致。他们还发现,留着慈禧执掌中国会对自己更有利,便一遍又一遍地催请她回銮。

很快,洋人告诉李鸿章,他们愿意接受议和,但前提是要答应他们一个条件,随即他们就将一张“祸首”名单交给李鸿章,还说不把这些人“正法”誓不罢休。李鸿章一看,名单上不乏亲王显贵,他急忙告知慈禧。

可是,对慈禧来说,只要不把她列为“祸首”就行了,至于那些亲王大臣,该杀的杀,该免的免,该发配的发配。慈禧为了给洋人留下好印象,还说了句让所有中国人至今都耿耿于怀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最终,十一国代表同清政府的全权代表奕劻、李鸿章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故称《辛丑条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