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东简介资料_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徐旭东(1900—1945),名曦,以字行,浙江兰溪人。家境贫寒,自幼勤奋好学。浙江省立七中旧制高中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师,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教育副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毕业后曾任省立第四中学(宁波区)等校教员、南京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科员。
1929年6月任“西湖博览会”教育馆总干事。因有过抨击时弊的言论,以共产党嫌疑遭逮捕下狱。经其师刘大白营救获释后,在杭州《民国日报》社当编辑,旋即去浙江省教育厅任督学。1934年经陈布雷厅长推荐接任章颐年为杭州师范学校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学校迁丽水碧湖,同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成立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徐旭东仍任校长,掌校11年之久。1945年10月病逝于碧湖任所。
艰苦办学
徐旭东接任校长之初,师范教育制度不尽完善,徐旭东会同教育专家、学者和校内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共商制订师范课程标准,并组织参观团东渡日本访问,经过大量工作,才确定杭师的办学方针,参照政府规定设置课程,采用相应的教材。
徐旭东的办学宗旨可以归纳为“公”“能”二字。他认为“公”,才能“不私”,才能有服务思想、献身精神;“能”是有知识有技术本领,才能有服务的能力,做好工作。他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的共同培养目标,而师范学校的要求应该更高。在开学典礼上,徐旭东说:“国难时期,我们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国家培养你们当教师,任重而道远。当教师就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师范师范,顾名思义,做教师要有一定的规范,一言一行要做学生的模范,这叫为人师表。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可以传授,又要具有做学生楷模的高尚品质。做个好教师不容易,你们要好自为之,勤奋学习!”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使初涉教师职业的学生知道怎样去做到“为人师表”。
当时全省有湘湖、锦堂、杭州三所师范学校,杭师为师范教育重点试行学校,形成有别于乡村师范的普通师范模式。
杭州南山路本校旧址(现中国美术学院校址)
杭师建校三年,校舍久悬无着,旭东先生到职伊始,即着手解决校舍。校舍工程占地57亩,建筑面积达万余平方米。从设计、工程承包乃至财务会计账目,徐旭东事必躬亲。1935年4月,全部新校舍初告落成,7月,学校迁入南山路新校舍。南山路新校舍的设计和建筑质量在20世纪30年代算得上是第一流的。
占地约56亩,建筑面积约5400平方米。建有教学大楼一座,内除普通教室外,有特种教室,如: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史地教室、美术教室、劳作教室、音乐教室等;有男女生宿舍(内兼设自修室)、办公楼、医务室,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健身房(兼作会堂)和一幢图书馆。此外又在附近的清波小学房产地新建杭师附小。后因班级增加,又在省孔庙边兴建新校舍。
徐旭东非常重视教学所需的图书设备的购置。数经申请拨款,追加经费,得以不断充实。图书有《万有文库》《丛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四部备要》及大量文史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体音劳美等图书和参考资料,为指导学生阅读,编有《师范生课内外阅读各学科书目汇编》。后又在孔庙大成殿侧鸣阳门空地盖起学生图书阅览室,此外还购置了为数可观的教学标本、仪器和图表。
延聘良师
徐旭东延聘教师极为审慎。来校执教的大多知识渊博、思想进步、作风正派。徐旭东聘任的教师:一是北高师、北大、北师大的;一是南高师、中大、浙大的;另外是曾在国外留学的。有人对当时的教师资历学识分为“金牌”“银牌”“铜牌”和“副牌”四类。当时在杭师的教师多数是前两类。
抗战期间,延聘的教师有:蒋伯潜(国文)、张同光(文史)、宋文翰(国文)、方祖泽(英语)、陈福祥(国文)、王宋梅(历史)、汤善潮(国文)、蒋文荪(生物)、罗绳武(教育学)——以上均为北师大;唐敏生(数学)——北大;祝其乐(教育学)——东南;姜丹书(工艺、美术)——南京两江师范;唐兆祥(史地)——南高师;严邦洛(体育)、陈松平(美术)、孙多慈(美术)——以上中大;袁恒初(生物)——武昌高师;俞子夷(教育学、教材教法)——南洋公学;顾西林(音乐)——上海启明女校音专;徐则敏(教育学)、黄明宗(教育学)——浙大;徐葆炎(国文)、谭启方(物理)、章子琨(数理、英语)——以上之江大学;赵迨今(数学)、周天初(美术)、戎昌骥(化学、日语)——以上日本留学;叶元珪(美术、工艺)、郑仁山(美术工艺)——以上为上海美专;周百皆(数学、英语)——苏联留学;刘质平(音乐)、章梅先(国文)、张堃(国文)、赵蕴华(体育)等。
徐旭东以为,要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他们的教师必须是道德学问足以为人师表的人,所以择师特严,如俞子夷、祝其乐等都是道德文章可为人范式的教育界知名的大家,又如1934年8月聘请的周百皆、罗绳武都是北师大毕业的思想进步的饱学之士,周刚从苏联留学回国,各校都疑虑不敢聘用,徐旭东认为周百皆学有专长(数学),以管理图书的名义聘用,来校后教数学课,并兼级任。罗绳武学识渊博,为人谦虚,专任教育心理学及教育学。女教师赵独步(原名迨今)是日本留学生,教数学,兼任女生指导,她的丈夫朱镜吾是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在皖南事变时牺牲。由于国民党当局对进步教师不能容忍,罗、周先后被迫离校。
在徐旭东校长倡导下,教师中的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每学年都有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会、专题研究会的活动,鼓励教师撰写论著,推荐到《浙江教育行政周刊》《浙江教育》发表。旭东先生非常尊重老年教师,爱护培养中青年教师,特别尊重有学识的教师。他说讲课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任其发挥,不能横加干预。教师们因而心情舒畅,感情融洽,全力工作。
作育英才
徐旭东认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他的知识、思想都必须是同时代合拍的,他的实践能力必须是符合社会多样的需要的。做到这点,必须开辟课堂以外的广阔的学习活动场所,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战时学校内迁,师生的物质、精神生活很是清苦,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更有它的特殊意义。他为此提出“物质低水平,教育高水平”的口号。在校园里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这些组织由学生推选干部,独立工作,旭东先生从不干预。
1937年杭州师范学校音乐团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四人为音乐团指导师顾西林、第五人为徐旭东),背景为膺白路杭州师范学校教学楼右侧(现南山路中国美院)
当时学生组织的社团有:初等教育、时事、文艺、标本制作、无线电、美术等研究会社;民众夜校、戏剧研究、音乐团等社团。在部分进步教师的影响下,有学生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读书会,阅读生活书店出版的《大众哲学》、高尔基的小说、鲁迅的杂文(这些书学校图书馆都有,学生可以借阅);也较隐秘地读油印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定时集会座谈。对这些活动,也从未见校方加以干涉或禁止。师范学生因家境贫苦,从中接受了新思想,如童超、吕忠铎、陈怜儿一批同学,后来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战时,徐旭东常告诫学生“读书不忘救国”,鼓励从事抗日宣传,练唱救亡歌曲。为安定学生学习进取,坚定团结一致、救亡图存的意志,针对当时武器不及日寇难以取胜的悲观论调,举办“精神胜于物质”“物质胜于精神”两种相对论点的辩论会。
在学校内迁时期,徐旭东认为,为了适应抗战的特定需要,学校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之外,还应有战时生产劳动教育,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学生分别参加工业劳动生产:内设粉笔组、酒精组、金工木工组、肥皂组、织袜手工组等;农业劳动生产:开辟农场,种水稻、蔬菜瓜果等。这样的做法既锻炼了学生,又在经济上有所收益,改善了生活。
关爱学生
徐旭东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对学生的生活极为关怀。抗战期内,国统区物价飞涨,学校数度逃难搬迁,经济极为困难。杭师学生虽是公费待遇(膳食全免),但口粮往往不能及时拨给(发无价米指定拨粮处给领),领不到口粮,学生只有挨饿。徐旭东曾多次奔走于省教育厅、财政厅和粮食主管机关都未有所获,学生在半饥饿中挣扎。
1944年冬,旧教育厅在云和召开浙江省中学校长会议,会议内容原定讨论在接近抗战胜利前夕,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完成战时教育任务。就在会议开始那天,徐旭东校长首先开炮,历数师范生生活艰苦、饭吃不饱的困境。他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抨击财政当局坐视不救、拖欠公粮的劣迹。接着自称是“讨饭校长”,学校已成为“施饭”学校。说已到了无饭可讨、山穷水尽的时候,要求财政当局稍存天良。各校校长相继响应,推派代表向省政府、财政厅请愿。
《东南日报》(云和版)全文刊载徐校长的发言,并撰述社论,声援各校师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恐事态扩大,立即命财政厅解决,并表示1945年仍可按照“教育年”办法补拨积谷,以充实教育经费,徐校长为莘莘学子仗义执言,轰动了全省教育界。
徐旭东对同学的过错严宽并济,以理服人,但有错必罚,并给以悔过自新的机会。对好学生,徐旭东都倍加爱护,即使已经毕业离校的,也都加以保护。学生吕型伟等人因搞“鲁迅读书会”差点被戴上“红帽子”,而徐旭东却轻描淡写地对吕说:“以后注意点。”又如1935年二届普师毕业生吴士鸿在校期间思想进步,言论“过激”,因有人密告,竟被中统特务娄子匡逮捕。徐旭东闻讯后,多方奔走营救终得获释。
在旧社会,毕业后的出路是一个师范生最关切的问题。学校设有毕业生服务指导委员会,徐旭东亲自过问。通过毕业的校友与单位联系,安排落实。有特殊困难的,在经济上给以适当接济。旧社会,“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比比皆是,能予毕业生广求出路,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为此毕业校友与学校之间、师生之间情谊交融倍感亲切。
弦歌不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兴起,11月学校被迫迁至建德梅城。临行前,旭东先生率领全校师生绕校园房舍一周,依依惜别。他亲送师生上路后,只身回校,坐镇看守,待到敌人在金山卫登陆后,才来到建德。1938年1月教育厅令杭师暂停开学。同年七月旧教育厅以杭、嘉、湖旧府属地区的七所中学和师范学校(杭高、杭女中、杭初、杭师、民教实校、嘉中、湖中)在丽水碧湖设“省立临时联合中学”,由七所学校校长组成校务委员会,分设高中、初中、师范部。1939年7月,联中高中、初中、师范三部各单独分设。师范部称为“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简称联师),校址设在三峰,徐旭东任校长。增设艺术师范科和简易师范班。教室是茅草房,学生宿舍是祠堂庙宇,简陋不堪,仅可避风雨而已。办公室“凹”字形用房一幢及简师分部用房、教职工宿舍等简陋房屋。校友吕型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回忆,当时男生住村东大樟树下的关帝庙,女生住祠堂,可见条件之简陋、环境之恶劣。www.guayunfan.com
1942年日寇窜扰丽水碧湖,教育厅竟下令解散联师。徐旭东挺身而出,为维护苦难学生据理力争,“联师不能解散,我要对学生负责。如果学校解散,这批来自沦陷区的学生如何安排?何以家为……”几经交涉,得到社会舆论的声援,教育厅不得不收回成命,学校迁景宁桃源。1944年夏,日寇再度窜扰丽水碧湖,学校再迁往景宁桃源。两次迁校,师生跋山涉水,非常艰辛,徐旭东始终同师生员工一起,同甘苦共患难,互信互谅,同心同德,所以抗战八年,时局动荡不定,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学校始终得以弦歌不辍。
杭师的学校行政文书档案工作,始于徐旭东接任校长后,他亲自动手,设计,整理,举凡上级行政行文、教学重要文件、会议记录、规章法制、人事档案、学生学籍、教学业务经验总结……规定了登记管理方法,制订《卷宗目录》,成为一套完整的文书档案制度。抗战局势变乱,校址迁移,主要文件书刊箱箧都随带不使损失。所以解放时,杭师历年的档案资料基本保存完整,这不能不说是徐旭东的一份功绩。
抗战八年,学校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办学,弦歌不辍。正如校友单政平忆母校诗云:
中华多难时,
薪胆一席同敌忾,
弦歌累月更增知,
烽火炼人师。
溘然长逝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徐旭东往景宁与省教育厅联系复校,在归途中遇暴风雨,引起宿疾复发,竟医治无效,溘然长逝。徐旭东先生1934年7月接任杭师校长至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碧湖任所,终年46岁,在职11年5个月。我校师生高度评价徐旭东11年来主持校务工作的贡献,认为他心系学校,钟爱学生,独将青眼向后学的“精神是永远与杭师的生命共存共荣的”,为此,采取下列行动来纪念:将杭州南山路校址教学大楼命名为旭东楼,并于1947年1月1日举行命名典礼;建立徐故校长纪念碑,并于本校恢复独立建制16周年纪念日(1947年6月23日)举行立碑典礼;将徐旭东遗像放大安置图书馆阅览室,以资纪念;规定凡徐旭东子女在本校读书,免收一切费用;设立旭东奖学金以资纪念而励来者。在校友会下设置旭东奖学金管理委员会,筹募基金2000万元,以其利息之全部作为奖学金。
除按期提取1/10赠予徐旭东之直系遗族作为教学辅导费外,其余额平均颁发给领受奖学金之学生,每学期奖励10—16名。学校为此制定分配及得奖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