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纲简介资料_张纲独埋车轮
张纲是东汉犍为武阳(位于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年少时攻读儒学,深明大义。他的父亲张晧官至廷尉(最高审判机关长官)。张纲没有因为是高官的儿子而骄纵,“厉布衣之节”,一直保持普通平民的本色。开始,地方州郡以孝廉(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张纲,他没有去朝廷应试。后来,司徒府(丞相府)破格召任张纲为侍御史(最高监察机关内设机构长官)。
汉顺帝即位后信赖宦官,而多数宦官放纵不法,有识之士无不为之心忧。张纲常和人议论此事,感叹说:“邪恶之徒充满朝廷,我不能为国家扫除祸难,活着有什么意义!”他怀着满腔激情上书汉顺帝,指出前汉之所以兴盛,后汉之所以中兴,在于先帝“恭俭守节,约身尚德”。而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没有坚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使得一些无功小人身居要位。他建议汉顺帝认真思考,下决心削除身边的宦官。汉顺帝对张纲的奏书没有答复。
汉顺帝在位后期,由大将军梁冀(梁皇后之兄)掌揽朝政。梁冀专权跋扈,贪赃不法。张纲对梁冀乱政极为痛恶。
东汉汉安元年(142年)八月,朝廷选派侍中(侍从皇帝的主官)杜乔和张纲等八名大臣,分八路巡视州郡、纠察贪官污吏。其中七名大臣官高位尊,久负名望,唯有张纲官位最低。张纲率员行至京都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城外都亭,断然下令停止前进,将车轮拆下来埋掉。他对随行人员说:“如今是豺狼当道,何须再去查找狐狸!”于是,张纲转身回到京都,上书弹劾梁冀及河南尹(京都行政长官)梁不疑(梁冀之弟)陷害忠良、恣意贪赃的罪行。张纲列举梁氏兄弟“无君之心十五事”,称都是国法所不能宽容的;认为不杀死梁氏兄弟,不足以平民愤。
张纲如此举动,使“京师震竦”。朝廷正直官员无不为张纲捏着一把汗。汉顺帝知道张纲说的都是事实,但他宠爱梁皇后,又考虑梁氏兄弟大权在握,不好下令查办。由此,梁冀对张纲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把他置于死地。
当时,广陵郡(治所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有个叫张婴的人,聚集数万人造反,曾杀死多名刺史(行政长官)及其他地方官吏,朝廷对他们软硬兼施,一直无效。梁冀授意吏部尚书(朝廷主管官吏任免的部门长官,其名不详)提名让张纲去广陵担任太守(行政长官),企图借张婴之手除掉张纲。
不久,张纲被任命为广陵郡太守。张纲上任后,改变前任郡守一味向张婴施压的老办法,他带着十余名随从,乘着一辆车子,亲自去张婴营寨慰问。他以礼会见张婴及一些年长的头目,让张婴坐在他的上座。张纲以国家利益的大义安抚开导张婴等人,“问所疾苦”,使张婴等人为之动情。
张纲接着对张婴说:“原先朝廷派来的郡守大多贪赃残暴,侵害民众利益,致使你们满怀愤恨相聚在一起。如今皇上仁厚,想赐给你们官爵俸禄,使你们荣耀,不愿对你们动用武力和刑罚,这实在是你们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如果对朝廷的宽待仍然不服从,天子将把各路军马调来,你们的处境亦就危险了。我以为,不考虑力量强弱,不能说是明智;叛逆朝廷而取灭门之祸,不能说是忠孝;见义不为而弃善作恶,亦并不是真正的英雄。你们可要权衡利弊,从长计议啊!”
张纲一席话说得张婴心悦诚服,他流着眼泪对张纲说:“我们因为不堪忍受前任郡守掠夺,才被迫聚集在一起。今天受到你这位高明的郡守开导,使我们获得新生。”接着,张纲与张婴“约之以天地,誓之以日月”,张婴及其部众深受感动。
第二天,张婴便率领一万多名部众向张纲投降。张纲宣布疏散其部众,并作妥善安置,使得“人情悦服”。
之后,朝廷大臣议论张纲的功劳,都认为应当给他封侯。梁冀本想陷害张纲,反而让他立功扬名,心里更加忌恨,竭力反对给张纲封侯,汉顺帝只好作罢。汉顺帝赞美张纲,想把他调回朝廷委以重任。张婴则上书请求把张纲留在广陵,汉顺帝批准了张婴的请求。
张纲在广陵治政一年,积劳成疾,于汉安二年(143年)不幸病逝,年仅四十六岁。
张纲去世后,广陵郡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前往官府为他哀悼。张婴率五百余人穿着孝服,一直把张纲的灵柩送回其犍为老家,并亲自挑土为他垒起一座大坟墓。
汉顺帝听说张纲病逝亦很悲痛,称张纲为“大臣之苗”,“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
此后,广陵郡的官民自发为张纲建立祠堂,以纪念他的功德。人们久久地谈论着张纲,期盼着张纲复生,感叹说:“千年万年之后,何时才能见到像张太守这样的好官啊!”
《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纲传》
《通鉴纪事本末》卷七《梁氏之变》
【简评】
张纲身为朝廷监察官忧国忧民,他憎恶大将军梁冀专权贪赃,独埋车轮,拒绝外巡,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其言掷地有声。他了解民众的疾苦,体谅张婴聚众造反系贪官污吏所逼,单车前往安抚,晓之以大义,以诚信使张婴部众归顺官府,广陵郡得到大治。他死后,汉顺帝为之惋惜,民众无比悲痛,谈论着何年何月才能再出现像张纲这样的好官。纵观张纲短暂的官宦生涯,他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其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清代学者王夫之对张纲安抚张婴部众持否定态度,称“张纲者,以缓梁冀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读通鉴论》卷八《顺帝》),显然是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