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解缙简介资料_解缙毁于功名
解缙是明吉水(位于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年少即聪明过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他考中进士被授予中书庶吉士(主管拟草、发布诏书机关的实习官员),经常侍奉在明太祖朱元璋身边。一天,明太祖向解缙发话,要他对朝政得失“知无不言”。解缙当天便上万言书,坦诚直言,认为“台纲不肃”,“进人不择贤否”,对朝政提出批评。明太祖看后,虽然口称其有才,心中却十分不快。之后,解缙因事去兵部(朝廷主管军事的部门)出言不逊,明太祖以其“沉散自恣”,将他改任为御史(最高监察机关官员)。不久,解缙为其同事夏长文拟稿弹劾都御史(最高监察机关长官)袁泰,引起袁泰痛恶。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接见解缙的父亲解开,要他把解缙带回家,称其大器晚成,十年后再重用也不算晚,实际是将解缙罢官,禁锢十年不得任用。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明太祖病逝。解缙以为出头之日到了,匆匆赶赴京都应天(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名为吊唁先帝,实则借机拜会高官,试图返回朝廷任职。当时,解缙的母亲去世尚未安葬,父亲已九十高寿。有关官员弹劾他违反先帝遗令,不该弃孝来京。于是,朝廷下令将解缙贬为河州卫(治所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市)吏(低级官员)。(www.guayunfan.com)
解缙碰壁后没有灰心。他知道礼部侍郎(朝廷主管礼仪、教育的部门副长官)董伦正受到明惠帝(明太祖之孙)信任,到达贬所不久给董伦写去一封信。他在信中称其回乡八年,“杜门纂述”,修订《元史》、撰成《宋书》,已呈送朝廷;眼下“伍于吏卒,诚不堪忍”,请求给他一条生路,将他召回京都,或者让他回乡同父亲团聚。后经董伦推荐,明惠帝召任解缙为翰林待诏(朝廷文秘官员)。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某日,燕王朱棣(明太祖第四子)领兵围攻京都,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当天晚上,解缙向修撰(写史官员)王艮、胡靖等人“陈说大义”,以尽忠朝廷共勉。夜间分手后,王艮以“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服毒自杀,解缙却骑着马去迎拜燕王。燕王攻杀明惠帝、即位为帝后,将解缙提升为侍读学士(皇帝学术顾问),令他参与主编《太祖实录》、《列女传》和《永乐大典》[1]。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议立太子。淇国公丘福认为汉王朱高煦(明成祖第二子)战功显著,应立为太子。解缙称皇长子朱高炽仁义孝顺,极力劝说明成祖将其立为太子。明成祖采纳了解缙的意见,将朱高炽立为太子,提升解缙为翰林学士(皇帝学术顾问)兼右春坊大学士(负责太子奏请、讲读事务)。为此,汉王对解缙怀恨在心。
此后,太子朱高炽因事忤逆父皇意旨受到冷遇,与此同时,汉王日益受到父皇宠爱。解缙深为太子失宠而忧虑,劝谏明成祖说:“皇上不能嫌弃太子,这样容易引起日后纷争。”明成祖当即勃然大怒,斥责解缙“离间骨肉”,从此对他不再信任。第二年(1405年),有人弹劾解缙批阅廷试考卷不公道,解缙由此被贬出朝廷。接着,又有人弹劾他口出怨言,明成祖更为恼火,下令将解缙贬为督饷(督办军需供应)化州(治所位于今广东省化州市)。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奉命入京奏事。当时,明成祖率部北征蒙古可汗(国王)本雅失里,不在京都。解缙借机拜见太子朱高炽,请求太子日后能关照把他召回朝廷。明成祖返回后,汉王就此事弹劾解缙乘皇上出征之机私自拜见太子。明成祖极为震惊和愤怒,当即下令将解缙逮捕,关进诏狱(朝廷直管的监狱),严刑拷打。解缙经不住酷刑折磨,任意招供,株连大理丞(最高审判机关高级官员)汤宗、宗人府经历(管理皇族事务的官员)高得旸等多人。高得旸等人在狱中被折磨致死。
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天,锦衣卫帅(主管皇宫警卫兼管侦察、刑狱的将领)纪纲奏报囚犯名册。明成祖见到解缙的名字,问道:“解缙怎么还活着?”纪纲退下后,随即令人用酒将解缙灌醉,把他埋入雪中冻死。解缙死时四十七岁。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解缙传》
卷一百四十三《王艮传》
卷六《成祖本纪二》
【简评】
解缙文才出众,因直言被贬斥归家显然冤枉。其母去世尚未安葬,他擅自离家入京为明太祖吊唁,借以活动回朝廷任职,属不孝;燕王军队攻逼京都之际,他与同僚慷慨激昂,大谈忠义,转而便去投附燕王,属不忠;后来他因私自拜见太子入狱,口供牵连他人,属不义。归结为一点,他谋取功名而毁于功名。
【注释】
[1]《永乐大典》共辑录先秦至明初古籍七八千种,约三亿七千万字,由三千多人参与编纂,历时六年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大集成。后因战乱,该书已散佚不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