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杜甫简介资料_杜甫穷年忧黎元
杜甫是唐巩县(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人,七岁开始写诗。早年,他游历吴越(位于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齐赵(位于今山东省、河北省境内),没有考中进士。
唐天宝五载(746年),杜甫怀着入仕报国的志向去京都长安(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他在给唐玄宗《进雕赋表》中写道:“臣以为雕者,鸷乌之殊特,搏击而不可当,岂但壮观于旌门,发狂于原隰。引以为类,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也。臣窃重其有英雄之姿,故作此赋,实望以此达于圣聪耳。”(冯涛等主编《千古传世美文》,孟二冬编注《隋唐五代卷》上)该赋没有引起唐玄宗重视。杜甫虽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却不为官府录用。为了谋生,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天宝十三载(754年),唐玄宗祭祀祖庙,杜甫借机进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受到唐玄宗赞赏。经朝廷面试合格,杜甫被任命为京兆府兵曹参军(京都官府军事部门文秘官)。
长期穷困潦倒,使杜甫的思想贴近劳苦大众。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www.guayunfan.com)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1]领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蜀(位于今四川省)。杜甫时在鄜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富县)探亲。不久,他听说唐玄宗退称太上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位于今宁夏区灵武市西南)即位,是为唐肃宗,毅然离家投奔唐肃宗。途中,杜甫被叛军抓捕,押回长安。当年冬天,宰相房琯受命为元帅率部讨伐叛军,在陈涛斜(即陈陶,位于长安西北)被叛军击败,死伤四五万人。杜甫听说后极为悲痛,他在诗中写道:“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
至德二载(757年)春天,杜甫仍羁留长安。他感伤国家遭遇战乱、千家万户流离失所,写下《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当年四月,杜甫逃离长安,投奔行宫设在凤翔(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的唐肃宗。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右拾遗(谏议朝政得失)。当初,杜甫与房琯都是平民时有过交情。杜甫见房琯兵败被免职,上书称其有才,不宜罢相。唐肃宗大为恼火,下令有关部门对杜甫进行审问。宰相张镐认为,如果以此给杜甫治罪,将会堵塞言路,劝唐肃宗予以宽恕。杜甫才被免于治罪。
之后,杜甫获准回鄜州羌村探望妻儿。他感慨因战乱家人流离及自身仕途坎坷,写了《羌村三首》。杜甫在诗中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十月,叛军败退,唐肃宗回到长安。杜甫从羌村返回朝廷。他虽然仍为右拾遗,但已不再受到唐肃宗信任。他深知叛乱远未平息,又感到报国无路,忧愤之中想到退隐。在《曲江对酒》一诗中,杜甫写道:“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乾元元年(758年)五月,杜甫被贬为华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华县)司功参军(负责考察官吏政绩)。此间,杜甫回洛阳附近故居探视。往返途中,他耳闻目睹民众饱受战乱和饥荒折磨,写下“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组诗,发出“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的叹息。
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从华州弃官而去,携全家辗转秦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同谷(位于今甘肃省成县),于年底进入成都(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受到巴州(治所位于今四川省巴中市)刺史(行政长官)严武的资助。第二年春天,他在成都西郊盖了几间草屋,总算有个安身之所。当年八月,狂风骤雨损坏杜甫的茅屋。他虽然极为苦恼忧伤,仍然想着天下没有住上好房的穷苦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杜甫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年),朝廷召任杜甫为京兆府功曹。这时,严武为剑南东、西川(治所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节度使,杜甫没有返回京都而投入严武幕府。
当年冬天,严武奉调回京,成都少尹(行政副长官)徐知道发动叛乱,杜甫流亡到梓州(治所位于今四川省三台县)等地。此时,杜甫已年老多病,仕途无望再起。在《旅夜抒怀》一诗中,杜甫写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他看到天地在不停地运行,万物在不断地变化,自己虽然能诗善文,但毕竟变老了,心态也就为之坦然。
宝应元年(762年)春天,杜甫听说朝廷军队收复洛阳等地,欣喜若狂,当即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回成都复任原职,杜甫随之回到成都。严武上书奏请任命杜甫为其节度府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朝廷主管百工建造部门内设机构名誉副长官)。当初,严武之父严挺之为尚书左丞(宰相府事务长官),杜甫祖父杜审言为国子监主簿(朝廷主管教育的机构负责文秘的官员),二人同在朝廷共事,交情深厚。因为有这层关系,严武对杜甫照顾十分优厚。然而,杜甫“恃恩放恣”。严武有时去看望他时,杜甫总是衣着不整,缺少礼貌。一次,杜甫去严武那儿,喝醉了酒,爬上严武的睡床,双眼瞪视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么一个儿子!”严武大为气恼。之后,他让杜甫离开公职闲居。
永泰元年(765年),严武病逝,汉州(治所位于今四川省广汉市)刺史崔旰(后改名崔宁)领兵杀入成都,剑南地区陷入战乱。杜甫被迫离开蜀地,避乱于荆、楚(位于今湖北省沿江一带),客居于耒阳(位于今湖南省耒阳市)。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朔方(治所位于今宁夏区灵武市西南)节度使仆固怀恩又被迫倒戈,北方战乱未停。杜甫怀念故乡亲朋,然而却无法返回北方。他在《登岳阳楼》一诗中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
大历五年(770年)冬天,杜甫身患重病,仍然念念不忘北方尚没有结束战乱。他躺在一叶小舟上,伏在枕边忧伤地写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不久,杜甫结束其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人生旅途,猝然而逝,终年五十九岁。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杜甫传》
《新唐书》卷二百一《杜甫传》
卷一百二十九《严武传》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安史之乱》
【简评】
宋代学者欧阳修认为:“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新唐书》卷二百一)
【注释】
[1]安禄山是唐营州柳城(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胡(北方少数民族统称)人,原任范阳(治所位于今北京市区)等三镇节度使(军政长官)。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率十五万叛军南下,攻占东京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接着占领长安。其叛乱持续七年多时间,史称安史之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