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资料_关于李冰父子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资料_关于李冰父子的故事

时间:2023-03-0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都江堰李冰父子的资料_关于李冰父子的故事站在伏龙观后面高处的观澜台上,岷江尽收眼底。都江堰水利工程巍然矗立在面前,这是我国科学文化的丰碑,虽经千秋风雨,如今依然在造福人民。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李冰上任以后,决心治理岷江,解除民众的痛苦。李冰为了维护都江堰工程,还规定每年的十月下旬,进行修整,也就是掏滩。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的东面修了一座“二王庙”。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资料_关于李冰父子的故事

站在伏龙观后面高处的观澜台上,岷江尽收眼底。都江堰水利工程巍然矗立在面前,这是我国科学文化的丰碑,虽经千秋风雨,如今依然在造福人民。

岁月飞逝,两千余载,古人修建的水利工程,有的被岁月埋没,有的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有的仅仅留下了供人凭吊的遗迹。但,威镇巴蜀的都江堰却以它的雄伟丰姿,向人们展示着它经年不变的旺盛的生命力。

人们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来到这个承载着古代文明的地方,凭吊一位建立了”川西第一功”的伟人。这个伟人叫李冰。年代太久远了,人们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只知道他是战国人,大约在公元前270年来到了蜀郡当太守,领导人们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两千多年以前,四川西部平原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汹涌的岷江从陡峭的群山中冲出,水流湍急,到了灌县附近,进人一马平川,流速陡降,从上游夹带下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到这里,河床越来越浅,水势一大,就冲决堤岸,淹没良田,吞食人畜。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李冰上任以后,决心治理岷江,解除民众的痛苦。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不辞劳苦,沿着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材料,弄清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方案。李冰决定采用“分流导江,筑堤引水”的方法,修建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分为3个部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

鱼嘴分水堤。是在江心修筑的巨大的分水堤,分水堤像一条大鱼。堤的顶端呈圆锥状,形如鱼嘴。当岷江水流到都江堰,鱼嘴就把江水劈成两叉,分成内江和外江。右边的外江是本流,用以泄洪排沙;左边的内江是别流,是人工开凿的河道,用来灌溉。李冰建这个“鱼嘴”可不容易,一开始,用泥土、石块筑石堰,但是都被洪水冲垮了。李冰不灰心,他从当地人民用竹子盖房、编竹笼装东西的做法中受到了启发,让人们编了好多竹笼,在竹笼里装满卵石,再把一个个竹笼连接起来,一层层地沉在江中,这才筑成了一道洪水冲不走的石堰—鱼嘴分水堤。www.guayunfan.com

在水少的季节,鱼嘴分往外江的水少一些,大约占4成。分往内江的水多一些,大约占6成,这些水经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灌溉农田。而在水多的时候,鱼嘴分的水量会自动颠倒过来,让外江的水占6成,内江的水占4成。如果水太大,到了宝瓶口,多余的水就会从飞沙堰排到外江,保证成都平原的安全。

宝瓶口引水口,是内江过水的咽喉。在阻碍江水流人内江的玉垒山,这里的地质构造是坚硬的砾岩岩层,李冰要在这巨岩间用人工开凿了一个引水口,谈何容易。一开始进度很慢,后来,李冰听了老民工的意见,先在岩石上开出一些沟槽,放上柴草,点火燃烧,使岩石爆裂,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开凿出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形如瓶颈,叫“宝瓶口”。被切离玉垒山而独自留在宝瓶口左侧的岩石堆,就是有名的“离堆”,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挡住,形成壅水和漩流,迫使江水不致大量涌进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到外江去。由于这里岩石坚固,虽千年大水冲击,仍岿然不动,有效地控制着水的流量。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大鱼”的背上喷水孔处、金刚堤末端,长约200米,是内外江之间的一条连通水道。它能自动地调节内江水量,还有强大的排沙能力。水少的时候,它就起挡水的作用,使内江的水不会流到外江。水大的时候,它既可以泄洪,又可以排沙,有的越过飞沙堰排到外江的沙石,重达几百公斤呢。飞沙堰为什么能“飞沙”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原来在河道弯曲的地段,一边是凹岸,一边是凸岸,而飞沙堰就在凸岸这一边。由于弯道环流的作用,表层水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向凸岸,因此沉底的沙石,大部分随着地层的水流流向凸岸,越过飞沙堰,冲向外江。

这叫做“凹岸引水,凸岸排沙”。飞沙堰能“飞沙”,名符其实。进人内江的水,自然也会夹带一定量的泥沙,于是内江右岸就凭借伸向江心的一块巨石—虎头岩,起着“支水向南”的作用,把洪水和泥沙逼向飞沙堰泄去,叫做“正面引水,侧面排沙”。还有部分泥沙,则依靠离堆对洪水的顶托和宝瓶口的束水作用,将泥沙回漩至飞沙堰排走。

都江堰设计原理

都江堰的三项工程,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把关,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思巧妙,珠连璧合,收到“引水以灌溉,分洪以减灾”的效果。内江通过宝瓶口后,再由一系列大小鱼嘴分成万千条灌溉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李冰为了维护都江堰工程,还规定每年的十月下旬,进行修整,也就是掏滩。他在江底埋下了石马,掏滩掏到了石马,就符合要求。“深掏滩,低筑堰”,这是李冰留下的宝贵经验。千百年来,人们遵循着李冰的管理准则,保护着都江古堰。今天,都江堰已经能灌溉27个县市,800多万亩土地,继续养育着成都平原的百姓。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的东面修了一座“二王庙”。庙宇楼台层叠,古树参天,歌颂李冰治水的碑帖、匾额、诗赋,比比皆是,琳琅满目。在“二王庙”的灌澜亭,还刻着李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格言,侧壁上还刻着“深掏滩,低作堰”的“六字诀”。正殿内供着手持绢图、定睛凝思的李冰塑像,塑像端庄凝重,神态自若。“蜀守神功此地留,寒潭深处碧如油。昔年毒龙收伏后,离堆夹水峙千秋”,李冰父子的功绩和都江堰长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