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拓跋宏简介资料_关于拓跋宏的资料_魏孝文帝

拓跋宏简介资料_关于拓跋宏的资料_魏孝文帝

时间:2023-03-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拓跋宏简介资料_关于拓跋宏的资料_魏孝文帝公元493年秋,三十万鲜卑健儿组成的大军,从北魏京都平城出发,渡过黄河,九月抵达洛阳。这是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进行的一次异乎寻常的“演习”。拓跋宏,鲜卑族,生于魏献文帝皇兴元年,机灵早熟,察性孝谨。471年,献文帝拓拔弘对政事厌倦,宣布退位,禅位于不满五岁的拓跋宏。拓跋宏生母早逝,由嫡祖母冯太后抚养,玛太后乃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

拓跋宏简介资料_关于拓跋宏的资料_魏孝文帝

公元493年秋,三十万鲜卑健儿组成的大军,从北魏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出发,渡过黄河,九月抵达洛阳。这是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进行的一次异乎寻常的“演习”。到洛阳后,他对这个几代古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巡视荒毁殆尽的宫殿时,对待臣说:“晋德不修,荒毁至此!”于是一边吟咏《诗经》中的《黍离》篇,一边清然泪下:“知我者,谓我心优,不知我者,为我何求。”他的心确实不在那滔滔的大河,而在这古都洛阳。

拓跋宏,鲜卑族,生于魏献文帝皇兴元年(467),机灵早熟,察性孝谨。471年,献文帝拓拔弘对政事厌倦,宣布退位,禅位于不满五岁的拓跋宏。拓跋宏生母早逝,由嫡祖母冯太后抚养,玛太后乃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官僚家庭,文化素养较高,使拓跋宏从小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亲政后的诏册,都出自自己手笔。

在冯太后的严格教养下,这位鲜卑族皇帝从思想上全面接受了汉族封建王朝的统治方式。冯太后是位颇有才干的女政治家,在她听政期间,曾以孝文帝的名义颁行了傣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对北方的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北魏统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拓跋宏亲政

公元490年,冯太后驾崩,24岁的拓跋宏亲揽朝政。亲政后拓跋宏首先考虑的是把都城南迁的问题。北魏自拓拔硅称帝虽已近百年,但仍然保留着大量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国内民族隔阂和矛盾比较突出,其中鲜卑族同汉族在文化上的矛盾尤为尖锐。拓跋宏认为,要长期稳固地统治中原地区,进而统一全中国,必须使鲜卑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变鲜卑俗为华风。

为此,不迁都是不行的。他认为“平城地寒,六月而雪,风沙常起”,且远离中原和汉族的统治中心,保守的鲜卑贵族势力在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再加上平城农业基础薄弱,生产落后,无法供应足够粮食。而北边有凶悍的柔然人还不时骚扰,对北魏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但是,鲜卑元老重臣强烈反对迁都和改革鲜卑习俗。为此,拓跋宏说服了支持自己改革的叔父、任城王拓拔澄,对他说:“平城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俩人商议出一个“外示南讨”,而“意在谋迁”的策略。他率大军在洛阳停留几天以后,下令继续南下。

拓跋宏迁都

此时,秋雨连绵,文武百官对四十年前北魏大军南征,昂扬而去,惨败而归记忆犹新,因此,纷纷跪在泥水中拦着拓跋宏的马恳求取消南征。拓跋宏怒容满面说:“联要统一天下,卿等却屡次阻挠大计。www.guayunfan.com

谁要在反对南征,就办谁的罪!”说罢,“策马将行”,安定王拓拔休等仍跪在马前,泣然劝谏。拓跋宏这时改了口气对群臣说:“此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劳而无功;不南征,便迁都,列卿赞成的站左边,不赞成的站右边。”本来大多数官员是反对迁都的,现在要在迁都与南征两者中作选择,觉着迁都比泥水里跋涉、战场上征杀强得多,因此大家不约而同地站到左边去了。拓跋宏迁都的计划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实现了,为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促进对鲜卑进行改革

迁都后,没有民族偏见的拓跋宏即着手推行民族融合政策.他不仅要做鲜卑族皇帝,而且要以华夏正统继承者、各民族的共同统治者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舞台上。

拓跋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鲜卑旧俗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改官制。北魏初,鲜卑、汉官杂用。迁都后,拓跋宏按汉制改定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一依魏晋制度。

禁胡服。下令鲜卑人改穿汉装,模仿南朝制定了官吏的官服,对妇女服饰也作了规定。服装的统一有利于减少民族差异,消除民族隔阂。

禁北语。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禁止鲜卑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企图通过消除语言隔阂来促进民族间的融合。

改姓氏。拓跋宏下令自称是炎黄子孙,将“拓拔”改姓“元”,改名“元宏”。同时规定在洛阳为官的鲜卑贵族一律改为洛阳籍贯,死后不许归葬平城。

改祭祀。下令废除鲜卑西郊祀天的仪式,改用汉族帝王圆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的郊祀仪式。

倡通婚。鼓励鲜卑贵族按门第与汉族士族通婚,拓跋宏带头娶汉族士族之女做后妃,他的五个弟弟均与汉人配偶,女儿也嫁给汉人。

拓跋宏对改革措施的实施很认真。一次他出征回来,在洛阳街头发现一个鲜卑妇女仍着鲜卑装,即在朝会上责备任城王拓拔迢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拓拔澄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装饰,拓跋宏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装饰才算督察不严吗?简直母一言丧邦!”他转向史官说:“要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拓跋宏采取的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他的统治基础,争取不汉族士族对北魏统治的有力支持。但却遭到顽固保守的鲜卑贵族的猛烈反抗。496年8月,他们利用拓跋宏出巡机会,策动太子元询跑回平城,阴谋政变。拓跋宏毫不迟疑地下令逮捕元询,把他废为庶人,并赐死.不久,留守平城的大贵族穆泰、陆睿等起兵造反,企图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阳分庭抗礼。然而改革已深人人心,少数旧势力的反抗,很快被镇压下去,改革措施得以顺利推行。改革给北魏带来兴旺景象,战乱残破的北方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鲜卑以及其他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隔阂逐渐消除,逐渐形成了北强南弱形势。

拓跋宏“听览政事,从善如流”,朝政大事,一定要亲自处理,不以溟暑为倦.他常对史官说:“要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自已,史复不书,将何所惧!”一次在出巡途中,有司奏请修桥铺路,他急忙制止:粗粗修一下桥梁,能抬轿骑马就可以了,不必兴师动众修路。“不为不急之事重损人力”。由于军事防务上的需要,砍了百姓的一些树木,他都命属下留下绢帛,作为补偿。

拓跋宏从亲政到去世,真正做皇帝的时间只有八年。在短暂的八年里,他政治上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是成功的,在军事上却无重大建树,几次征讨南齐,都由于长江天堑而无成效。太和23年(499),他抱病亲征,亡于南伐途中,年仅33岁。

后人评价

拓跋宏是一个想建功立业的皇帝,他念念不忘“白日光天无不暇,江左一隅独未照”,力求从一个鲜卑族皇帝转变为全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但他只在自己设计的政治大道上走了一半,便中途驾崩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为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历史规律。拓跋宏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冲破重重阻碍,进行改革,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