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简介资料_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生于陕西武功县。父李渊袭唐国公,与隋文帝为姻亲。李世民自幼在这个皇亲、贵族、官僚三位一体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知诗书,谙熟骑马击剑。在隋末农民起义蜂拥四起,称王割据的大潮中,年轻有为的李世民与幕僚们力劝李渊“顺民心,举义兵”,反隋而自立。
大业五年(617),李渊在太原起兵。李世民随父统兵向长安进发。在战争中,李世民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血染战袍。九月渡黄河,直捣隋都长安。618年5月,李渊即皇帝位,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立世子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626),刚刚建立的唐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皇族政变,秦王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心腹将佐协力策划和玄武门(长安宫城北门)守军的支持下,袭杀了太子建成和皇弟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李世民目睹了隋王朝被荒淫的隋场帝的暴政迅速推向灭亡之路,也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威力,经历了争夺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艰难,并从隋场帝身上悟出守成更难的道理。深知“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义。因此,以“隋亡为鉴”,反复研究长治久安之策,是唐太宗李世民与近臣们不绝于口的话题。
他同意魏征提出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论断,并常用以教育子女。他在《帝范》十二篇中,对他的继承人唐高宗李治说:要建立一个国家,成功很艰难,破败却很容易;要保持一个帝位,失去很容易,稳固却很艰难。告诫李治要“爱惜”、“谨慎”。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李世民提出“恨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及时结束战争,实行文治,把当政者的注意力从军事斗争车转移到改善政治、使百姓安宁方面来。
李世民的政治革新
在政治方面,李世民从改造宰相制度人手,任人唯贤,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改善了国家机构的职能。唐高祖李渊时任用的宰相,沿袭隋朝旧规,全部出自士族高门,除了姻亲宿旧,便是前朝避老,政治倾向保守。李世民用三年时间,把其淘汰殆尽,代之以一代新人.他大刀阔斧地裁减朝廷官员,中央政府官员只留六百多名,比隋朝减少四分之三。
李世民倡导“唯才是举”
他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一再叮嘱左右大臣要“选贤任能”,发掘人才。他倡导“唯才是举”,打破出身门第,不计亲疏恩怨。凡能为其所用者,他都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李纲、萧璃、封伦是隋朝旧臣;徐世绩、秦叔宝、程咬金来自瓦岗农民军;魏征等是太子建成的属僚.曾劝太子早除李世民。这些人,唐太宗无一歧视,均委以重任。
李世民与魏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召魏征责问为何离间我兄弟,挑起祸端?在场大臣无不为魏征捏一把汗,魏征举止自若回答:皇太子若听我的话,边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听后,非但未予加害,反而引为心腹。魏征也尽心竭力,坦荡直言,成为贞观时期最有作为的大臣。
李世民从前朝倾覆的教训中深知,皇帝独断专行是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他说:“人君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贞观二年,李世民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李世民深以为是。为了纳谏,他即位后做了三件事:
一是诏令宰相人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列席,以便谏官们能够对军国大政充分发表意见。二是要求中书省、门下省“坚持直道”,“勿上下雷同”,批评两省官员“惟觉阿者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净者”,说这样“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亡国之政也”。三是重赏敢于进谏的官吏。给事中张玄素谏止修洛阳宫,栋阳县县垂刘仁轨对李世民在秋季大忙季节打猎提出意见,李世民都予以采纳,给予他们褒奖。
朝廷中一批敢于直谏的大臣,贞观前期有魏征、王璃、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有马周、岑文本、褚遂良等,都得到了重用。
李世民的经济革新
在经济方面.李世民积极推行轻摇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贞观初,关中、关东连年发生水旱灾害,百姓饥荒,卖儿卖女。李世民唯恐由于灾荒引起社会动乱,遂沼令开仓娠民,把贩粮送到灾民家中,使农民得以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为加快恢复经济,他积极促进均田制、府兵制等制度的实行。均田制就是政府分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按土地数量征税,招抚失去家园和土地的农民回乡从事生产。www.guayunfan.com
府兵制是实行兵农合一,战时是军士,平时是农民,军中需用皆由府兵自己生产供给,减轻国家养兵及输)101之费。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唐初社会由乱而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呈现出经济繁荣,风尚纯朴,社会安定,“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商旅野次,无复盗贼”的繁荣景象。这股经济发展上升势头,一直保持了百余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李世民塑造大唐文化
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贞观前期,李世民征服了东突厥,巩固了北部边境,保护了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贞观中期,密切了同吐蕃的关系,控制了西域地区,巩固了西北和西南边境,恢复了同西域各族人民以及同中亚、西亚地区国家人民交往的通道。他在对少数民族战争结束后,能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矛盾,注意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
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贞观前期,李世民征服了东突厥,巩固了北部边境,保护了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贞观中期,密切了同吐蕃的关系,控制了西域地区,巩固了西北和西南边境,恢复了同西域各族人民以及同中亚、西亚地区国家人民交往的通道。他在对少数民族战争结束后,能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矛盾,注意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民,犹同枝叶”。在讨平前来掳掠的突厥、土谷浑后,他依然用他们原来的酋长,管理其原来的地区和人民,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李世民促进民族大融合
他还采用和亲政策,先后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弘仕公主嫁给土谷浑诺易钵可汗。他对少数民族将领,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等,都十分信任,授予很高军职,有的还担任了京城守卫官。对内徙的少数民族,给与了较好的安置,人居长安的突厥人几近万家。当时有“华戎一家”、“胡越一家”之称。唯此,唐太宗李世民受到了全国各民族的尊重,被称为“天可汗”。
在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国家兴旺的基础上,贞观时期的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尉然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和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京都长安,宏伟壮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是交通频繁、宾客辐凑的都市,是东方各国文化交流的集中点。
日本、印度、东南亚、西亚乃至西方等七十多个国家的商贾、使者、留学生、画师、乐工和宗教僧侣等往来长安,络绎不绝,有许多还移居长安。李世民对中外交往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设鸿肿寺接待各国使者,立商馆以待外商。大唐也有许多人从东西海陆走向世界。著名的玄类法师就是在贞观年间完成了往印度取经的历史性旅行。中外的广泛交流滋养丰富了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唐文化也传播到东西方各国。
贞观二十三年(649),53岁的李世民因病与世长辞。他的名字和“贞观之治”以独有的光彩永远留在了中国历史的长卷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