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温舒简介资料_王温舒生平介绍
汉武帝时代多酷吏,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唯皇帝之命是从,并以残忍的手段虐杀对手,甚至以连坐致罪,殃及无辜。这些人如果能像同类赵禹、张汤那样廉洁自守,尚且有一丝可称道之处,然而,绝大多数酷吏都是一些既残酷又贪婪的家伙,这里介绍的王温舒就是其中极其臭名昭著的一个,难怪他被班固斥之为“至恶温舒”了!
王温舒,不知生于何时,死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阳陵(今陕西泾阳东南)人。此人年轻时就生性凶顽,是一个十足的恶棍。大概没有正当职业,整日游手好闲,胡吃海喝,每当手头紧张的时候,往往去做拦路翦径的强盗,劫掠过往行人,有时还椎杀良善,埋尸于荒野。
就是这么一个恶人,不知道是上级官员受了他的贿赂,还是看上他手段歹毒,竟然让他试当起亭长来。汉代的亭长,只管十里方圆,辖区内没住几户人家,可能油水不大,王温舒的心思也没放在这儿,所以,尽管在亭长任上试当了几次,还是“数废”。就是说,经历了几上几下,仍然不称职,最后还是被撤了下来。
不过,这短短的“从政”生涯使得王温舒产生了做官的欲望,后来就削尖了脑袋钻进官场,做了一名小吏,在管理人犯的监狱做事。这个工作很对王温舒的路子,可以发挥他暴虐残忍的强项,不久就成了廷史。
这时,酷吏头子张汤正受武帝的重用,任御史大夫,极需一批具有虎狼之性的帮凶为之驱使,王温舒被一眼看中,就将他调到身边担任御史一职。作为张汤的心腹,专门管理查办盗贼之事。王温舒没有辜负张汤的提携之恩,他大刀阔斧,奋力抓捕盗贼,他肆无忌惮,杀人不计其数。
王温舒的暴行很受汉武帝的赏识。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极力强化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为了推行政令和主张,需要大批“鹰击为治”的酷吏,王温舒正是这种难得的人选,很快就被提拔为广平(今河北曲周县北)都尉,成了负责一个郡的军事和治安的官员。
为了管理广平郡的社会治安,王温舒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他从广平郡中仔细挑选了十几个所谓果敢能任事的人充当郡吏。殊不知这帮人都是一些劣迹斑斑、罪行累累的地痞流氓,只是尚没有犯事而已。王温舒将他们的恶行调查得一清二楚,“皆把其阴重罪”,并将这些人的“小辫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然后放手让这些爪牙去监督、抓捕盗贼。当然,这些人的心里也如明镜一般,如果督捕盗贼有功,无论以前有多么严重的罪行,上司都不会加以追究;如果是督捕盗贼不力,或有意回避,或加以庇护,那就不但自己的性命堪忧,甚至全家也跟着遭殃。这样,有谁还敢不去尽心尽力呢?完全可以想见,这些既没有法律约束、又缺少人伦道德的社会渣滓,必然要涂毒生灵,滥杀无辜了。果然不出所料,这些嗜血成性、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很快在全郡掀起了一阵“从快从严”的血雨腥风,这不但令广平的盗贼绝迹,而且就是毗邻的齐、赵边境的盗贼也被吓得逃到爪哇国去了。王温舒就是用这种血腥屠杀,争得了一时的平静,广平郡竟然落了个“道不拾遗”的好名声,成了汉武帝理想的“模范郡”,于是,王温舒又被提拔到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任太守。
作为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王温舒更是不遗余力,以多杀、滥杀盗贼来显示自己的政绩。事实上,王温舒刀锋所向的所谓盗贼,毫无疑问是指的那些走投无路、被迫反抗官府的底层老百姓。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推行“推恩令”,任用酷吏,甚至以“腹诽”之名定罪,最终把强化统治变成了专制暴虐;率性用兵,杀人灭国,最终把反击侵略变成了穷兵黩武。这位帝王还穷奢极欲,大建宫室别馆;雅好女色,后宫美女数千;梦想成仙,崇信妖人;热衷封禅,遍祀诸神……汉武帝种种“狂悖”之举,使汉兴以来七八十年积累的财富几乎消耗殆尽,把历史上称为盛世的“文景之治”也几乎给葬送了。匈奴寇边、盗贼蜂起的事件此起彼伏,老百姓的生活再一次陷入困顿,即使在汉武帝眼皮底下的关中地区,就曾发生过“人相食”、“易子而食”的悲惨景象。这些几遍全国的饥民,为反抗官军的镇压,占山为王,聚众抢劫,于是,这些人就被朝廷称之为“盗贼”。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于当时盗贼的产生经过做了详细的记载:“汉武帝用严刑峻法来控制国家,喜欢任用执法严苛的官吏,各郡国的2000石官员也大多以残暴的手段治理地方。从而使低级小吏和平民百姓对违法乱纪越发不当回事。东部地区反抗朝廷之事不断发生,大股数千人,自立旗号,攻城略地,抢夺府库的兵器,释放犯死罪的囚徒,捆绑、污辱、杀害地方长官;小股上百人,在村落间劫杀掳掠,更是多得无法计算,致使各地的道路断绝。”各地风起云涌的暴民闹事,直接威胁到了汉王朝的封建统治,所以朝廷必须用最严酷的手段将他们镇压下去。《资治通鉴》继续写道:“汉武帝起初只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这样的官员去督察剿灭事务,但未能禁绝;于是,再派朝廷位居九卿的高官身穿绣花官服,手持皇帝符节和调兵用的虎符,调大军进行围剿,成千上万的人惨遭杀害;同时,对那些给反抗者提供粮食、消息而受到牵连的人,也有数千人被杀。这样,在数年间就把大多数叛乱首领抓获了。但是,一些被打散逃亡的人,往往重新聚集在一起,占据山川险要之处,官军也无可奈何。于是,汉武帝又命人制定了《沉命法》,规定:‘凡有成帮结伙盗贼兴起,地方官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了没能全部擒获,自二千石以下直至低级小吏,主持其事的一律处死。’从此以后,低级官吏畏惧朝廷治罪,即使发现有盗贼,也害怕不能全部捕获而不敢报告;各郡长官因害怕受到牵连,而不让下属向上报告。因此,各地反抗朝廷者越来越多,而地方官员串通一起,隐瞒不报,空以虚文应付朝廷,借以逃避法网。”
在这种人人与朝廷离心离德的大趋势之下,王温舒却是一反地方官员的普遍做法,深切体味汉武帝的旨意,将汉武帝的铁腕政策推向了极致,所以,一再受到汉武帝的提拔、重用,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
元狩四年(前119年)九月,王温舒到河内(河南武陟西南)走马上任,他立刻做了一系列的部署。他完全清楚,河内距离长安很近,如果一有风吹草动,那些和案情有勾连的豪族大户必然纷纷去到朝廷造舆论、找靠山,使他的公事处处受到掣肘,以至于无法把案子办下去。所以,他必须与这些人抢时间,赛速度,让牵扯到案子的人还来不及反应,就完成结案程序。于是,他甩开当时官办的效率低下的驿站传送系统,另外私下准备了50匹快马,部署在河内至京师的沿途上,以便于用最快的速度为他传送有关文书。在郡吏的配备上,他仍然采取在广平那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挑选若干曾犯有重罪而又果敢任事的亡命徒充当郡吏,派他们深入到第一线,去逮捕那些郡中豪强奸猾之徒。这些社会上的混混儿,大多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凶徒,他们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毫无后顾之忧,往往能全力以赴抓捕犯人。结果,没费多少力气,他们就将全郡涉案人员悉数逮捕归案。毫无疑问,王温舒对待那些被捕人,必然是严刑逼供,穷加追究,案子以最快的速度审理结束。在这个案子中,同时受株连的竟有1000多家。王温舒生怕久拖生变,就立刻具文上报汉武帝,并提出对这批人的判决方案:犯重罪的满门抄斩,犯轻罪的本人杀头,但无论案情大小,其家产统统由官府没收。如果在过去,这种案件的有关文书是通过官府的驿站传递,往返要耗费很长时间,那些犯案的人有充裕的时间在朝中斡旋,这样,往往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那些人就有恃无恐,往往不把官府派来办案人放在心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温舒这次使用事先安排好的私人驿马传递,不过两三天,从河内到长安就打了个来回,汉武帝批准的诏书已经紧握在王温舒的手中。王温舒如此高的办事效率,官民们无不感到惊讶,豪强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有引颈就戮了。王温舒在光天化日之下,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屠杀,成百上千的人成了刀下之鬼,霎时间,河内成了人间屠场,以至于“流血十余里”!
河内经过这番大规模的血洗,全郡好像失去了原有的生气,人们大气都不敢出了,平野里没有一点儿声音;到了夜晚,大家都躲在自个儿家里,甚至连狗叫声都听不到,这哪里还有盗贼呢?如果还有漏网之鱼,恐怕也早逃得无影无踪了。即使这样,王温舒对于逃到邻近郡国的罪犯,也是决不会放过的,只要有一点儿线索,他就立即派人将其逮捕归案。不过,让他深感遗憾的是,当把逃到外地的罪犯抓回河内时,有的已经错过了十二月份,到了不能行刑的正月——新一年的春天了,这让王温舒后悔不迭。因为汉朝的法律规定:处决犯人应在秋、冬季进行,春、夏季禁止杀戮。眼看逮到的人非要等到秋后处决,杀人成瘾的王温舒急得直跺脚,无限遗憾地说:“唉!假使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就可以把河内郡的盗贼彻底肃清了。”
对于这样一个只知道“杀伐行威”,不知道珍惜人命的冷血高官,汉武帝却将他视为朝廷的能臣,调到长安,升任为中尉。在资历很深的廷尉赵禹以及新任右内史义纵的手下做属官。
这个义纵,原本是个强盗,因其姐姐是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医生,从中为之说项,后得以进入官场。刚上任不久,就遇上太后的外孙犯法,义纵竟不念旧情,不怕开罪太后,仍然依法判案,这种“直法行治,不避贵戚”的作风,让武帝为之刮目相看,立即调任河内都尉。后因在那里“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有功,又升为南阳太守。赴任时,曾途经函谷关,当时守关的都尉叫宁成,经常凌辱过往行人,人们恨之入骨,编歌唱道:“宁见乳虎(母老虎),无值宁成之怒。”这一天,家居南阳的宁成听说义纵从这儿经过,刻意放低身段,极其谦恭地跟随在这位父母官的左右,迎出迎进。义纵则盛气凌人,根本不屑一顾。一到南阳,就追查宁成家的罪恶,宁成也受到株连,直把宁成家弄得七零八落,一蹶不振。其他的当地恶霸都远走高飞。义纵威震一方,被升为廷尉史。这时,位于北方边境的重镇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汉军曾多次从这里出击匈奴,但是,社会治安很坏,汉武帝就把义纵调到这个郡任太守。义纵刚到任所,即把狱中的200多名犯人和200多个私下探监的人一起捕杀。400多人同时陈尸街头,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地痞恶霸不但不再作恶,反而帮助官吏维护地方治安。
汉武帝把义纵和王温舒这两个刽子手同时调到朝廷,说明汉武帝已经下定决心,要扫除一切障碍强力推行一项重大政策。事实的确如此。在此前两年,匈奴浑邪王等率众来降,汉武帝不吝财力,封赏、安置这些内迁的人员达8万之众,其中仅赏赐浑邪王钱就有数十万,食邑1万户。接着,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旱灾害,由于国库空虚,国家无力解决灾民的衣食之困,造成大批百姓流离失所。然而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汉朝开国以来,货币制度十分混乱,铜钱轻重不一,私人铸钱严重。豪强大户役使贫民开采铜矿、锡矿,然后将铅、铁掺入其中,铸造不足分量的劣质钱,在社会上流通,牟取巨额利益,严重地冲击了朝廷的金融市场。汉武帝为了广聚天下之财,就颁布诏令,由国家统一铸造银钱和五铢钱,并同时垄断天下的盐、铁经营权,严厉打击富商大贾;又发布“告缗令”,铲除地方豪强的势力。为了推行政令,义纵、王温舒必然是冲锋陷阵的杀手,他们的屠刀所向一定是毫不留情。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御史廷尉等司法人员分赴各地,“治郡国,缗钱”,搜刮老百姓“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判处死罪的盗铸金(伪造黄金)的人有数十万人,自首免罪的多达100多万人。
不过,在中尉任上的王温舒虽然一如既往,主动出击,捕杀豪强,但前面摆着一个义纵,他一直觉得放不开手脚,义纵对他想干的一些事情也总是横加指责,甚至当众加以凌辱,这使他很难心想事成,王温舒每想起来就心里窝火。事有凑巧,元鼎元年(前116年),汉武帝以义纵不听招呼,坏了朝廷的部署,即所谓“废格诅事”,交由酷吏杜周治罪,被弃市。一年以后,廷尉张汤也被人陷害,在狱中自杀。王温舒真是“十年媳妇熬成婆”,接着被提拔为廷尉,成了掌管刑狱的全国最高司法长官,位列九卿之一。
然而,此时的王温舒虽然位高权重,而他的本质没变,仍然是一个胸无点墨的泼皮,他对于国家法规条文懵然无知,在处理一些大案、疑案时更是毫无章法。这种人怎能担任最高司法长官呢?所以,时隔不久,当接替王温舒为中尉的尹齐被免官之后,汉武帝就把王温舒的廷尉一职免去,让他回去担任中尉,具体负责京师治安。实际上这正好符合王温舒的脾性,是所谓“至于中尉则心开”的,这说明他很开心。
因为,王温舒原在义纵的手下任中尉,不能不有所顾忌。现在义纵已死,既没有人对他刁难,更没有谁敢和他作对,王温舒又可以肆无忌惮了。他对关中的风俗人情十分熟悉,也深为了解那些为非作歹的豪强和悍吏的底细,所以那些人都不敢不为他卖命。为了严苛侦察罪犯,他指令下属用投书和检举的办法,传递有关信息。同时,又设置伯格长之类的头目,以督察奸邪之人和盗贼。他还常常指使打手玩弄法令条文,深文周纳,巧诋人罪。他们认定的罪人,无不惨遭毒手,严刑逼供,“大抵尽糜烂狱中”,几无生还的可能。这些人如狼似虎,为所欲为。难怪史书上说,王温舒的得力干将“虎而冠”,就像戴着帽子的老虎一般残忍。
当然,汉有“汉律”,而且远比“秦律”为轻,汉武帝还对秦代以来的刑法做了重大改革,明令废除秦代制定的“连坐”条款以及黥、劓、刖、宫四种极不人道的肉刑。但是,到了王温舒这儿,“连坐”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扩大化了;肉刑也是花样翻新,更加惨不忍睹。无论什么严肃的法律,在王温舒这些酷吏的眼里,几乎变成了一纸空文。www.guayunfan.com
王温舒治狱,一贯玩弄奸徒的伎俩,在办案过程中,他把那副善于权变的嘴脸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待有权势的人,他可以柔眉顺眼地去献殷勤;若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他就像驱使奴仆一样对他们喝五吆六。如果是有权势的人家,虽然所犯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即使是高贵的皇亲,他也一定要加以侮辱。正史书上说:“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如此一来,在中尉管理范围的中等以下的奸猾之人,因迫于他的淫威,都隐藏起来不敢再为非作歹了;而有权势的人因得到过他的好处,所以就通过各种渠道,向各界人士游说,“称治”,说他治理得好,从而王温舒的声名鹊起,官运亨通。
实际上,王温舒是一个十分贪婪的酷吏,他最终就是因为贪污丑行败露被灭五族的。王温舒对自己的贪污受贿行径隐藏极深,史书的记载多是语焉不详,但还是数处透露了他贪污的蛛丝马迹。王温舒在京城中尉任上,“数岁,其吏多以权贵富”,他的爪牙不外乎采取巧取豪夺、敲诈勒索的手段,“吃了原告吃被告”,仅仅几年时间,个个成了暴发户。王温舒难道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吗?至于他先后在广平、河内、长安等地做官,杀人难以数计,被名义上“充公”的豪强财产何止数千家。就是这些被“籍没”的大户人家的财产,有谁敢于担保他不从中揩油呢?在暗地里,王温舒则是一个爱财如命的贪官。有一个名叫赖苇子的下级官吏,想谋取番禺海务司的一个肥差,竟向王温舒行贿1万两黄金。赖苇子还怕办不成事,就来到长安,又花1万两黄金把长安的一处妓院包下来,供王温舒享乐。后来,王温舒把公文办好了,却扣而不发,那意思很明白,就是要赖苇子再出点血。对待具有“公务员”名分的官吏尚且如此,那对待一般平民百姓就可想而知了。不过,这才是王温舒的本来面目。
元封三年(前108年),痴迷于找寻长生不死之方的汉武帝,要在甘泉宫修建一座通天台,高50丈,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王温舒不知通过什么渠道,谋到了这个可以向皇上献忠心的机会。他招募了数万人日夜动工,一座雄伟壮丽的高台很快建成,汉武帝非常高兴,就不断提升他的官职:少府、右内史,最后做到右辅,具体履行中尉的职务。无论工作怎样变动,王温舒的情绪似乎并未受到影响,“如故操”,仍然一如既往。
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王温舒的恶行最终还是败露了。一年以后,即太初元年(前104年),一心想得到大宛汗血马的汉武帝,听说大宛人居然把许多宝马藏在二师城(二师城,属大宛,故址在吉尔吉斯西南部马尔哈马特)中,不肯贡献朝廷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便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汉军远征大宛。这时,汉武帝下诏征发豪吏从军,而王温舒不但不积极响应,却把他的亲信华成隐藏起来。于是,有人向汉武帝告发了此事,同时,还揭露他“受员骑钱”和“奸利事”两条罪状。所谓“受员骑钱”,就是接受部下贿赂;“奸利事”,无疑就是枉法贪污之类的丑行了。
按照汉朝的法律,王温舒的罪行应当全家被杀。王温舒眼看大祸将至,就自杀身亡了。很可能是王温舒的仇家太多,他的两个弟弟家以及两个人的岳父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难怪光禄勋徐自为感慨地说道:“太悲惨了!古代有诛灭三族的,而王温舒竟然同时被诛了五族!”
王温舒虽然死了,他的阴魂仍然没有散去,那些酷吏们竞相效尤,“以恶为治”。然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为之”?汉武帝重用酷吏,只能见一时之效,非但未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反而激起更大的民变。汉武帝晚期,“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举其大者,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赵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这一群群被逼上绝路的“盗贼”,少则上百人,多则数千人,相率起事。他们攻城略地,杀死官吏,汉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