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云游四方,他乡漂泊_郑板桥传

云游四方,他乡漂泊_郑板桥传

时间:2023-05-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云游四方,他乡漂泊_郑板桥传新霜昨夜落梧楸,班马萧萧赋远游。或许是为了逃避这些心烦事,郑板桥悄然离家,开始浪迹天涯。当时,离家外出、云游四方,是传统读书人的一种喜好。焦山是郑板桥的幸运之地。郑板桥得以还清了债务,安排了家用,也有了云游各地的盘缠。郑板桥继续云游四海。在离开庐山后,郑板桥转道洞庭湖。离开湖南后,郑板桥游历了湖北,登上了黄鹤楼。此次燕京之行对于郑板桥而言是失意的。

云游四方,他乡漂泊_郑板桥传

新霜昨夜落梧楸,班马萧萧赋远游。

半世文章鸡肋味,一灯风雨雁声秋。

乘槎东海涛方壮,射虎南山气更遒。

颜白衰亲阙甘旨,为儿犹补旧羊裘。(www.guayunfan.com)——《镇江褚润庭藏墨迹》

郑板桥虽然在而立之年中了秀才,可是这小小的头衔却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生活上的改观。父亲去世,家道衰落,讨债的人敲破了郑家的大门。或许是为了逃避这些心烦事,郑板桥悄然离家,开始浪迹天涯。这段时间里,他先后游历到扬州、庐山、四川、长安、北京、潇湘等地,并最后停留在了扬州,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异乡生活。

当时,离家外出、云游四方,是传统读书人的一种喜好。有钱人家的公子,甚至随身还带着不少家仆和保镖,但对于贫困子弟来说,外出游学,多半只能寄住在亲友家或是寺院里。当时比较大的寺院都设有不少客房,寺院中的住持方丈大多都对诗画有着较深的兴趣,寒士们在此吃住方便,还可以和院里的僧人谈文论艺,不失为一个好去处。郑板桥前往了泰州,在这里,他结识了梅鉴和尚,还到焦山结识了别峰庵住持,相处甚欢。焦山是著名的京口三山之一,又称“浮玉山”,隐隐立于大江之中,古迹众多,气势雄壮,大庙小寺藏于满山青翠之间,景色宜人。焦山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瘗鹤铭》石刻,被称为“大字之祖”。郑板桥十分喜欢这幅石刻,感叹自己有幸能够亲身目睹,经常临摹和研究石刻上的笔迹风格。

焦山是郑板桥的幸运之地。他在这里结识了扬州的传奇儒商马秋玉。马秋玉是扬州十分显赫的大盐商,和一般的商人不同的是,马秋玉同时还是一名饱读诗书之士。他好学诗画,特别喜欢和富有才学的文人墨客交往,而且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乐善好施。马秋玉十分欣赏郑板桥的才华,在得知郑板桥躲债焦山后,主动请郑板桥前往自己的住处做客,谈论诗画,还特别专门派仆人悄悄送了几百两银子到郑板桥的家中,这真是难得的义举。数十天后郑板桥回到家中才得知此事,感激不已。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大多都是用铜钱,几百两银子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郑板桥得以还清了债务,安排了家用,也有了云游各地的盘缠。本节开篇的诗作,正是郑板桥为感激马秋玉的慷慨解囊而作。

郑板桥继续云游四海。他与庐山禅师无方上人的友谊也是不得不提的轶事。江西庐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文化圣地。庐山自古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面朝鄱阳湖,背靠长江,一山飞峙,满山云雾,犹如仙境,气象万千。从晋代陶渊明,唐代礼李白、白居易到宋代的苏轼等名家都在那里留下游览放歌的足迹。无方上人是当时有名的禅师,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曾在江西传授禅宗。无方上人认为“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这种极富个人主义的禅宗思想与郑板桥一贯的讲求个性、“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个人主义风格简直就是情投意合。两人相见恨晚。

后来无方上人北上入都,郑板桥进京时还特别去拜访了他,并写下了诗篇送给挚友。

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雨晴千嶂碧,云起万松低。天乐飘还细,宫莎剪欲齐。菜人驱豆马,历历俯长堤。

一见空尘俗,相思已十年。补衣仍带绽,闲话亦深禅。烟雨江南梦,荒寒蓟北田。闲来浇菜圃,日日引山泉。(《赠瓮山无方上人二首》)

后来郑板桥当上山东县令之后,还十分怀念这位往昔的老朋友。他写下了这首《怀无方上人》,回忆两人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表现出无限的留恋之情。

初识上人在西江,庐山细瀑呜秋窗。

后遇上人人燕赵,瓮山古瓦埋荒庙。

今君闻住孝儿营,乱石寒云补棘荆。

别筑岩前数问屋,绘图招我同归耕。

伊昔茅棚晒秋药,我混屠沽君种作。

推堕蹇驴村市中,笑而不怒心寥廓。

嗟我近事如束柴,爪牙恶吏相推排。

不知喜怒为何事,夜梦局踏朝喧赝。

一年一年逐留滞,徒使高人笑疣赘。

我已心魂傍尔飞,来岁不归有如水。

庐山之行,让郑板桥还结识了八大山人的嫡传弟子万个,万个深得师父衣钵,能够把怪石奇岩画得惟妙惟肖。一笔触墨,石头的凹凸深浅,纹理参差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被人们称誉为“一笔石”。郑板桥对万个的娴熟技艺崇拜不已,多次请教学习。

在离开庐山后,郑板桥转道洞庭湖。在这里,他留下了《为黄陵庙女道士画竹》诗一首和《浪淘沙·和洪觉范潇湘八景》词八首。

黄陵庙位于湘水入洞庭湖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为此写下了《黄陵庙碑》,记载道,黄陵庙是为舜的二位妃子所立。郑板桥在《为黄陵庙女道士画竹》一诗中,通过舜同二妃的神话故事,天马行空,大胆想象,对二妃的坚贞情操进行了大胆的歌颂和赞扬。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这种女性主义的写作视角无疑也是郑板桥一贯以来的不俗于世的“狂怪”风格。

离开湖南后,郑板桥游历了湖北,登上了黄鹤楼。又顺江到达重庆、成都,在青城山山崖上留下了“江源第一峰”几个大字。接着辗转蜀道,北上长安、洛阳。留下了《邺城》、《铜雀台》、《易水》等凭吊咏怀之作。

雍正三年(1725)春,郑板桥再次来到燕京。时隔十年有余,这次来到京说,自然更加成熟,也更为市侩了。《本朝名家诗钞小传·板桥诗钞小传》中说他“壮岁寄燕市,禧与禅宗尊宿及期门、羽林住子弟游。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此次燕京之行,郑板桥期望够结交些许能够赏识他的权贵之士,为以后考取功名平添砝码。但是郑板桥向来我行我素、狂放不羁的性格似乎并不为当时的所谓名流待见,这与夸夸其谈、互好吹捧的上流社会的交往潜规则其实是不相容的。后人在评价郑板桥时,常常以“狂怪”称之,这不是什么坏的字眼,反而是一种欣赏的角度。但当时所谓的上流社会对他以“狂名”相称,就不是什么好的字眼了。

此次燕京之行对于郑板桥而言是失意的。他在《平沙落雁》一词中写道:

秋水漾平沙,天末澄霞。雁行栖定又喧哗。怕见洲边灯火焰,怕近芦花。是处网罗赊,何苦天涯。劝伊早早北还家。江上风光留不得,请问飞鸦。

秋水拍打着沙岸,天边涂有一抹晚霞。雁队栖息后又喧哗了起来。害怕沙洲边的灯火,又怕靠近芦花。天地间到处都设有罗网,你们又何苦流浪天涯呢?我劝你们还是早早向北飞回自己的家乡吧。江上虽然风光好,可是还是不能停留,不信你可以问那些飞鸦。

这首词表面在写大雁,劝他们归家,实际上词人是在比照自己。“怕见洲边灯火焰,怕近芦花。”不正是郑板桥京城失意而归的心态吗?赴京归来,亲朋好友肯定免不了寒暄一番,问及有何收获,又作何回答呢?“江边虽好”,但毕竟是异地他乡,岁月蹉跎,只好劝君还归去吧。看着江边起起落落的雁群,引起郑板桥心中无限的乡愁,徒增了许多思家之情。

尽管游遍朱门,但于功名之路却无多少实际起色,京城并非久留之地,居太不易,郑板桥只得打道回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