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我曾是个地道的打工仔
台湾业界有一位公认的“成吉思汗”——鸿海集团创始人、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2001年他登上美国《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并4次蝉联《福布斯》杂志的“台湾科技首富”。
郭台铭是名副其实的“富一代”,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为了学业和生活,他曾经是个地地道道的打工仔,尝遍人间艰辛。然而不甘心的他,随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商场乘风破浪;这位“代工之王”将自己比喻为一只寒冬里的孤雁,屡败屡战,越飞越高,最终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迎来了自己的枭雄时代。
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
1950年,郭台铭出生于台北板桥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山西晋城人,随国民党从大陆到台湾,在台北做警察,母亲是山东烟台人。作为第一代外省人,郭台铭一家生活极不安定,十分艰难,郭台铭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全家六口人生活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一个人微薄的工资。(www.guayunfan.com)1966年,“中国海事专科学校”正好在台北市创立学校,15岁的郭台铭在这个学校完成了学业。由于家境贫寒,作为家中老大的他,自然而然就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为了给家里和父母减轻负担,郭台铭在求学期间靠自己的双手赚取学费,维持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一有空闲的时间,郭台铭就到厂里打零工。在橡胶厂、砂轮厂和制药厂的打工生涯中,郭台铭半工半读艰难地完成了学业。
1973年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然而,具有商业头脑和野心的他,并不甘心做一个安定的公司职员,这一次他想翻身做主人,自己创立公司做老板。这时,他的母亲将辛苦攒下的20万元新台币(约折合现在的人民币5万元)交给郭台铭,让他用来结婚。然而,郭台铭只留下一半的钱用来结婚,剩余的一半则用来创业,
1974年,郭台铭看到塑料成品生产的市场。于是他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第一步往往是不顺利的,这时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直接导致塑料生产的原料价格上涨,需要更多的资金。而由于没有生产经验,公司经营不善,资金逐渐被花个精光,开始出现亏空、萧条的现象。原来的股东看不到公司的未来,先后一个个失望地退出。
但是对于郭台铭来说,这是他“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无论如何他都不甘心让公司就此倒闭,于是他向岳父借来一笔钱,硬是把这家公司独自顶下来了,变成自己的全资公司。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以独到的眼光瞄准了零件市场,决定放弃成品的制造,从不起眼的小小零件——电视机选台旋钮入手。一年之后,“鸿海”便从制造电视机选台的旋钮中获利不少。
1977年,郭台铭从一个个小小的旋钮中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并极有远见地将这一桶金用来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建起了自己的模具厂。靠着电镀和冲压厂,“鸿海”迅速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并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随着雪片般蜂拥而至的订单,“鸿海”从模具打进电脑零组件代工,以“量大、低价”抢夺市场,逐渐建立起郭台铭的连接器王国。
1982年,郭台铭把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羽翼渐丰,郭台铭将远大的目光投向海外,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1988年,“鸿海”年营业额突破10亿元,并在深圳成立了有名的富士康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组装基地。如今,“鸿海”的子公司和基地遍布内地的深圳、昆山、杭州、天津、北京、上海、烟台……并广布全球,在苏格兰、爱尔兰、捷克以及美国休斯敦、洛杉矶等地设立了海外制造中心及国际分支机构,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的制造商。
他是一只寒冬里的孤雁,屡败屡战
“寒冬里的一只孤雁,要觅食,要在逆风中找好一个安全的落脚点,就只有努力地飞,飞得越高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生存下去。”人们把他称为翱翔于“代工世界”天际的雄鹰,他却喜欢用“寒冬里的孤雁”来形容自己。
这只以打工起家发迹的孤雁,成为一代巨富之后,虽坐拥百亿,却不穿名牌、不开名车,甚至使用的手机还是最普通的老款。在深圳龙华厂坐镇的郭台铭更加不拘小节,不讲究排场,堂堂一个总裁的办公室十分简朴,甚至说简陋也不足为过。冷冰冰的水泥地,几张会议桌简单拼凑而成的办公桌,以及折叠式的铁椅……一年之内,郭台铭通常在这个丝毫没有装潢的办公室里工作上半载。直至今天,郭台铭还是一副走在路上都看不出他是亿万富翁的装扮,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创业时期的执着和勤奋。
正是勤奋和艰苦奋斗,才使郭台铭带领着鸿海,从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15名员工的小公司,发展壮大到营业额突破1000亿美元、员工超过100万人的世界级企业。然而,这一路走来,郭台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失败的经历曾经使公司陷入艰难,却始终不能打败他。
1977年,鸿海公司靠生产电视机旋钮开始扭亏为盈,但是郭台铭放弃了更大的赚钱机会——炒地皮,而是花大量的金钱买来日本先进的模具机器,并把所得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自主研发和发展技术实力上。这一期间的艰辛摸索,让郭台铭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金钱,甚至导致公司的流动资金几次“断炊”,直至他们接到第一批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电子零件订单。
郭台铭第一次美国争取订单时,穷困的他只能住在一家偏僻的小旅馆;因为没有钱,他只能每天只吃两个汉堡,就这样坚持了5天,他才见到了客户。在美国发展业务和客户时,为了节约钱,省下资金,他独自每天住在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1982年郭台铭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厂房。紧接着,鸿海利用日本进口的新设备和自己的探索研发,开始进入计算机的全新领域,从此走出了发展成长的迷潭,获得转型的成功。1988年鸿海的营业额正式突破10亿元,开始步入世界级企业的队列。
如今的鸿海,已经今非昔比。郭台铭这只“寒风中的孤雁”,已经成为亚洲IT产业的领头雁。“一兆”新台币的退休计划已经提前实现,然而郭台铭并不满足现状,他已经将退休目标指向“两兆”新台币(近600亿美元),仍满腹激情地在制造业王国里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