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华为在破旧厂房中走过最艰苦的一段路
如今,华为在全球都可谓赫赫有名,人们惊艳于它光鲜的外表,对它的产品也青睐有加。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华为在创办初期,也曾有过一段异常艰辛的经历,而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日后华为凝聚力的源泉。
不惑之年,不畏艰辛
大多数人认为,创业要趁年轻,连中国古语都有言,“三十而立”。由此可见,创业最好的年纪是青壮年——但这个情况在任正非身上有些颠覆,他决定投身创业之路时,已然到了不惑之年。
然而年龄并没有限制任正非的冲劲儿,他用不亚于年轻人的朝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带领着华为的创业团队走过了一段最为艰苦的岁月。(www.guayunfan.com)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50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来到这栋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这里也成为华为在商业之路上第一个停靠的港湾,在这里,他们满怀希望地憧憬着和工作着。最终,他们开启了华为在创业路上的第一程。
那时候的华为名不见经传,但任正非却觉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虽然条件很差,但他和他的团队却甘之如饴。
他们把整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4个工段,外加库房和厨房。挨着墙排开十几张单人床,外加用泡沫纸箱板上加床垫的地铺,就是所有人的住所。华为最初的员工就以此为家,吃住都十分艰苦朴素。
在20世纪90年代,空调是一种极其奢侈的电器,所以当时楼里并没有空调,只有吊扇,人们在这样的高温下夜以继日地工作——设计制作电路板、话务台,焊接电路板,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
当然,环境只是他们面临的困难中的一环,在创业之时,他们最大的困难出现在资金上。
但办法总比问题多,虽然那时候华为没有钱买设备,但这个团队却有着强大的脑力支持。
技术人员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来测试交换机,用放大镜一个个地检查电路板上成千上万的焊点。遇到交换机的大话务量测试,往往要将所有的人都叫到一起,每人同时拿起两部话机话筒来检验设备的性能。
在那时候,无论学历高下,团队里所有的员工总能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与团队共同工作,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和大家一起协调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遇到吃饭时间,任正非和公司领导就在大排档同大家聚餐,并且自掏腰包不定期地“犒赏”员工。
这种体验让任正非和华为团队建立了一种极高的友情和默契,他们不再单单是上下级的关系,更是朋友、伙伴甚至家人。
任正非凡事亲力亲为的态度也让大家受到了鼓舞,这也提升了华为自身的凝聚力。
“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难再有第二次”。
苦难是一笔财富
华为在苦难中缓缓前行,在10年后终于有了近200亿的市值,也早已离开了最初的那个厂房。
然而那段经历,却也成为任正非记忆之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
任正非的远见、通透,几乎都是在那时磨练出来的。
苦难和贫穷带给任正非的,还有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品质。面对生存给予他的种种困境,他并没有选择气馁放弃,而是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对抗命运设下的关卡。
“生存下来”的信念让他敢于面对现实,放下所有的抱怨和不平,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点,为日后的崛起做好先行准备。
任正非40多岁才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在20年的时间里,他将华为打造成一个科技帝国,成就了一段普通人无法直视的辉煌。而在这过程中,他的坚持不懈是华为集团形成巨大凝聚力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坚持不懈、艰苦奋斗也成为华为员工贯彻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原则。事实上,只有把艰苦奋斗落实到现实之中,并且经历过真正艰苦的人,才能理解这个原则的价值,才会自始至终去贯彻它。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直处于坦途,逆境挫折都在所难免。任正非的梦想之路,起步就比寻常人要晚许多,这无疑给他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只要前行的意志坚定,这些小小的阻碍又算得了什么呢?
创业本就艰难,梦想之花需要血泪的灌溉,面对命运的不公,我们不必抱怨,因为只要我们低头前行,在不远的前方,机遇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艰难困苦所造就的是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和不抛弃、不放弃的勇气,而这些在成功之路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成功之人与庸碌之人,通常是在逆境中拉开差距的。学会正视挫折,坚持梦想,人生才能够绽放出最美的花朵,梦想才能被送达成功的彼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