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谈老舍长篇小说《火葬》

谈老舍长篇小说《火葬》

时间:2023-08-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平松圭子一《火葬》是1943年老舍居住在北碚期间撰写的长篇小说。虽然这是老舍第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但由于其后撰写的《四世同堂》闻名于世,因而《火葬》完全湮没在《四世同堂》的光环背后。县长决定转移县政府。因田麻子将王举人和石队长的关系向日军告密,王举人被捕。人物的算计、意图和行为连锁似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故事情节,让人感受到和老舍其他长篇小说不同的节奏。

◎[日本]平松圭子

《火葬》是1943年老舍居住在北碚期间撰写的长篇小说。全篇32章,连续登载在《文艺先锋》4卷第1期(1944)至第6期上。老舍原本打算写中篇小说,但最终写成了长篇小说,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本拟写中篇,但已得五、六万字,仍难收笔,改作长篇。”虽然这是老舍第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但由于其后撰写的《四世同堂》闻名于世,因而《火葬》完全湮没在《四世同堂》的光环背后。作为《四世同堂》之前的作品,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火葬》一些。《火葬》中的文城是一个虚构的小镇,作者把小说的舞台设定在了保定附近一座不通水电的北方农村小镇。

小说登场人物并不多。我简单来介绍一下这些人物形象。

1.王举人:满脑子只考虑如何保住家宅、财产、世家身份,如何保护自己和女儿的安全。在日军占领后,听从日军的命令当了“治安维持会长”。

2.王梦莲:王举人的独生女儿。在经历了文城沦陷、未婚夫之死、汉奸刘二狗的求婚,以及和便衣队石队长、农民老郑的交往后,一个天真无知的女性逐渐发生变化,开始想到要为国家做些什么。

3.丁一山:青年,王举人的远亲。本为梦莲的未婚夫,因家境贫寒而遭王举人嫌弃。后参军入伍,在前往文城侦察的路上被枪杀。

4.老郑:王举人的佃户。一个诚实的农民。把梦莲当成自己亲生女儿一样疼爱。

5.刘二狗:青年,文城有钱人家的儿子。因勾结日军而有了权势后,设计暗杀了丁一山,向梦莲求婚。

6.田麻子:抽鸦片的“瘾君子”。刘二狗的爪牙。

7.石队长:便衣队的队长。潜入文城做了王家的佣人,秘密地指挥游击活动。

下面介绍全篇32章的故事梗概。

第1章:文城已经沦陷。但是,国军还驻守在西边的山麓下,等待夺回文城的机会。丁一山在侦察途中去了一趟老郑家,他刚离开,老郑隐约听到了枪声,感到不安。

第2章:介绍石队长和丁一山副队长。

石队长是一个已当兵9年多的硬汉子,可以说是久经沙场的军人。丁一山则正好相反,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

第3章:介绍了王举人、梦莲、丁一山各自不同的情感,以及老郑对梦莲的疼爱之情等。

第4章:王举人一心只想着要保住财产。对丁一山出身贫寒一事心存不满。石队长来老郑家,知道了丁一山原是王家未来的女婿,以及一山被谁杀害。

第5章:文城尚未沦陷,但已有日军飞机飞来,市民们越发感到惊慌。

第6章:日军占领下老郑和王举人之间思想的差异。“地亩、股票、房产……还有女儿,缠绕住了王举人的心”。王举人从来就不可能考虑到别人。

第7章:即将沦陷的文城。市民们越发惊慌。国军唐连长劝市民们疏散。市民们开始怀疑王举人是否已经当了汉奸。县长决定转移县政府。

第8章:为了开展游击活动,石队长潜入了文城。城内,日军已进驻,整个小镇悄无声息。

第9章:文城攻防战。郊外,唐连长和他的士兵一起战死。

第10章:西门外火焰冲天,文城沦陷。驻扎在城外的国军军营附近,老郑四处走动,开始和士兵们有了交流,从而改变了老郑以往对士兵的看法。以前他一直认为只有居无定所的地痞流氓才会去当兵,看到士兵们彬彬有礼的行为,他理解了丁一山为什么会去当兵。老郑为部队打水,士兵们也找老郑缝补衣服,老郑和士兵之间产生了一种友情。但是军营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一场激战之后,文城终于沦陷。

第11章:王举人在日军的命令下当了“治安维持会长”。时间背景又回到了沦陷前,描述了丁一山、刘二狗和梦莲之间的交往情况。一山和二狗一旦主动追求,梦莲就会退缩,在她身上还带有幼稚。

第12章:梦莲对父亲和二狗深感失望,想买手枪。

第13章:日军残酷进行抢掠和屠杀的场面。

第14—30章:在日军占领下,王举人和有了权势的二狗相勾结。王举人劝女儿和二狗结婚,二狗更加急切地逼迫梦莲。二狗得到了检查通信物品的权力。他是在读了一山写给梦莲的信后,出于嫉妒起了杀害一山的念头,并派田麻子枪杀了一山。读者在第19章才知道枪杀一山的是田麻子,也知道了其中的缘故。

田麻子以此为由威胁二狗,向其勒索金钱,反被二狗捉弄,因而杀了二狗。因田麻子将王举人和石队长的关系向日军告密,王举人被捕。石队长怕田麻子将游击活动向日军告密而杀了田麻子。

梦莲得知一山之死是在第20章。面对悲伤哭泣的梦莲,老郑能为梦莲做的事情只有“扶住了她,她的泪流湿了老郑的衣肩”。

石队长当了王家的佣人,并和梦莲约好了保持联系的。梦莲获得了精神力量,有了觉悟,要从失去一山的悲痛中站起来。

第31、32章: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反击,炸毁了城外的武器库和仓库。而城内也出现了游击活动,发生了火灾,市民们也与之呼应参加了战斗。几百名市民牺牲了生命,王举人死于狱中。城外老郑的儿子和儿媳妇也被日军杀害。石队长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负伤,弹尽粮绝,最后战死。城外和城内火焰冲天,暗示了文城的成功夺回。

老郑和梦莲参加了部队的政治工作大队,帮忙干些杂活。但老郑总是无意识地把儿子的名字“铁柱子”挂在嘴边而无法自拔。

故事情节的进展并不一定遵循时间的推移而开展。例如,在第1章里,文城已经沦陷了。从第2章至第10章,则描述了沦陷之前市民的慌乱情况。第11章之后,叙述的是沦陷后的混乱和汉奸的出现等变化。人物和题材都以较快的节奏发生变化,随之时间背景也发生变化。人物的算计、意图和行为连锁似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故事情节,让人感受到和老舍其他长篇小说不同的节奏。

小说中人物并不多。特别是女性,只出现了王举人的女儿梦莲。还出现过被称为小蝟儿的孤独的少女和老郑的儿媳妇,但都不过是点缀故事的次要角色,至于那个儿媳妇,连名字都不知道。王家的女佣人也没有出现一个。

全篇通过作者的描述,精心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心理、思考、个性以及身体的特点、习惯甚至服装。笔触时而幽默,时而讽刺,有时又表现得过于唠叨。农民老郑对梦莲疼爱得不得了。

她是王举人的掌上明珠,而老郑也就永远把她捧在手心上!无论他有什么一点“宝贝”,像是头一个成熟了的鲜玉米,或是两条还顶着黄花的嫩黄瓜,他都极小心的摘下来,用他的最干净,几乎是专为这种事儿预备的白花蓝布大手绢,像裹起珍珠与玉钗那么慎重的包好,给梦莲送了去。(第3章)

老郑是王举人的佃户,对主人很忠诚,而对梦莲就像对自己女儿一样疼爱有加。而梦莲对老郑的信任也超过了自己的父亲,只要有什么烦恼就找老郑商量。因为父亲和汉奸勾结,她对老郑就越发信任了。作者把老郑纯朴的爱和忠诚寄托在“嫩黄瓜”“玉米”这些农民身边的农作物上加以表现。老舍在作品中对自然景物运用自如,非常巧妙,可以说是他独特的手法。老郑叫梦莲为“莲姑娘”,而不叫“小姐”。梦莲也不叫“老郑”,而是叫“松叔叔”或者“松树叔叔”。这也是因为他的家在城外,在松树围绕之中,同时也显示了她对老郑较高的亲密程度。

这种将人的感情、心理、行动寄托在自然现象和植物上,象征性地加以表现的方法还可见于《月牙儿》(第21章)和《骆驼祥子》(第6章)里,前者出现在少女和前校长的亲戚的青年有了关系后的场景里,后者则出现在祥子受到虎妞诱惑后的场景里。老舍是非常善长通自然景物来象征性地表现人的心理和行动的作家。

二狗戴着梦莲给他的戒指,来向她求爱。他的永远像肉蛆那样扭动的身体,现在像中了电似的那么活动;胳臂、腿、脊背、屁股,都在动,好像四肢百体都要分家似的。他的嘴张着,眼睛只剩下一条缝,满脸都是笑纹,像一条野猫在发笑。(第14章)

读到刘二狗这样的身体动作,真不知读者会如何想象。作者不分善人恶人,对人物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二狗是文城有钱人家的儿子,但没有教养,是个想通过巴结王举人获得社会尊重的人物。文城沦陷后,他和日军勾结在了一起。作者也许想通过有趣而讽刺性的比喻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和个性。这种描写就像看漫画一样,让人感到夸张而滑稽。

第1章的开始,首先叙述了文城城外的风景和地势,其中有这样的一段。

大山在西边。我们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吧,因为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第1章)

以介绍风景和地势开篇的小说,在老舍作品中并不多见。在《微神》里,一开始也是风景描写,以暗示悲剧恋爱的结束。这样的作品也有,但真的不多。在《火葬》的第1章,占领文城的日军和想要夺回小镇而驻扎在城外西边大山脚下的国军的对立,城外这种险恶的氛围是通过风景描写进行了暗示的。梦莲的未婚夫丁一山来到老郑家,送走连白开水都不喝而远去的丁一山,老郑感到隐隐约约听到了枪声。是谁为什么开了枪,读者到了第19章才总算明白。一开始就像推理小说,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是作者新的尝试。被枪杀的是丁一山,为了侦察而在潜入城内途中被暗算了。而梦莲知道丁一山的死则在第20章。关于一山之死,情节错综复杂,试举一例。田麻子在刘二狗的命令之下杀害一山,其理由是二狗在检查通信物时发现了一山写给梦莲的信而心生嫉妒。另一方面,田麻子在石队长的威胁下说出了日军武器库的地点,并且策划告发了王举人,以便撤掉王举人治安维持会长的职务,由二狗取而代之,又让麻子当其秘书而从中赚钱。其结果,王举人被日军逮捕。二狗更加急迫地向梦莲求婚,但因金钱发生争吵,田麻子杀死了二狗,而田麻子又被石队长他们杀死。石队长劝梦莲逃出文城。就这样,小说中人物各自的算计、欲望二层三层地交织在一起,连锁般展开。对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结构,作者恐怕费了不少心思。情节开展节奏之快,让人感受到和别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印象深刻。

1943年6月,老舍来到北碚,决定长期居住在这里写一部长篇小说。当时的老舍,无论是身体还是心境都可以说是欠佳。就像受苦刑一般,他强迫自己努力写完了它。序中他这样写道:

我吸烟,喝茶,楞着,擦眼镜,在屋里乱转,着急,出汗,而找不到所需要的字句!

并且,还出了因盲肠炎手术而住院的意外事故。但即使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老舍还是愿意撰写战争题材的作品。他认为,有爱国心,关心战争,叙说战争是件重要的事情。序中他这样写道:

今天的世界已极显明的分为两半,一半是侵略的,一半是抵抗的,一半是民主的。侵略的那一半,他们也有强词夺理的一片道理好讲。因此,在抵抗暴力与建设民主政治的这一半,不但是须用全力赴战,打倒侵略,他们也必须阐扬他们的作战目的,而压倒侵略者的愚弄与谎言。我们的笔也须作战,不是为提倡战争,颂扬战争,而是为从战争中掘真理,以消灭战争。

“通过叙说战争,思考战争,从而消灭战争”的这种思想,和当今我们的想法有着共同之处,70年前老舍就已经这样陈述了,借此向他表示敬意。

曾经天真无知的梦莲,经历了未婚夫的死,和父亲的对立,和向她逼婚的刘二狗的关系,石队长和国军的活动,老郑儿子和媳妇的死——被日军所杀害。经历了这许多之后,活在战争之下,她憎恨敌人,萌发了抗战意识和爱国心。换句话说,这部作品,还可以作为普通富裕人家的小姐通过战争而成长起来的故事来解读。梦莲的成长模式,也许是老舍当时所期待的普通人的成长模式。

假若没有战争、流血、屠杀、灭亡、饥饿、毒刑,梦莲大概只是梦莲(中略)。可是,她遇到了战争、流血,与它们带来的一切不幸与恐怖。她不能再只是她自己。(第15章)

通过遭遇战争带来的各种事件,梦莲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想要阻止战争这一“风暴”,但无论怎么思考,她都无能为力。陷在这样的苦恼之中,她遭遇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当她知道了一山的死后,她曾经因悲伤而无法自拔,但当石队长告诉她为了一山需要她帮忙时,她心头直跳。

她的心跳得很快,可是也很有力,很痛快,就像看着耍真刀真枪的武戏时,刀或枪刺过去,而并未真的刺着的那样。她觉得她也有了事作,她自己会跳上台去,耍一套刀枪。她已不是梦莲,一个没办法的,可怜的梦莲,而是一个必须作些什么的角色。抗战的热气充满了她的全身。(第22章)

她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而刘二狗又执拗地向她逼婚,梦莲受尽了磨难。父亲被日军逮捕,她逃离文城,在去城外老郑家的路上,她看见老郑的儿子和媳妇被日军杀死在田地里。她托老郑进城办事后,守在两个人的尸体旁边。

战争把她的天真的心里的秩序打碎,除非她能重新建设自己,她就不能再抓到生命的意义。(中略)弹去泪珠,挺起胸,才能得到新的生命。她体会到这一点。也盼望松叔叔能这样。(第28章)

小说人物中,活下来的只有王梦莲和老郑两个人。老舍序中这样写道:“在战争中敷衍与怯懦怎么恰好是自取灭亡。”

可以想象,哪怕被人指责说是失败之作,老舍还是想以战争题材写一部小说。

什么比战争更大呢?它使肥美的田亩变成荒地,使黄河改了道,使肉体与钢铁相抗。

最要紧的,它使理想与妄想成为死敌。我们不从这里学习、认识,我们算干吗的呢?

写失败了一本书事小,让世界上最大的事轻轻溜过去才是大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对撰写这部小说的热情。

(作者单位:日本大东文化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