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小工作,大作为——浅析老舍纪念馆十年来媒体报道的收集工作

小工作,大作为——浅析老舍纪念馆十年来媒体报道的收集工作

时间:2023-08-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郑小惠作为老舍纪念馆的一名业务人员,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中,不自觉地就会关注起老舍先生的相关报道。老舍纪念馆的报道收集工作已经做了十年,相较于其他馆和研究机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但纵观十年的媒体报道,它仍是我馆收集一笔宝贵的财富,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

◎郑小惠

作为老舍纪念馆的一名业务人员,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中,不自觉地就会关注起老舍先生的相关报道。比如我有每天读《北京晚报》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发现一年当中老舍先生各方面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相较于其他作家,我感觉老舍先生的报道数量是最多的,涉及的内容范围也很广泛。我从中真切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北京城中巨大的影响力,看到这么多人热爱老舍先生,无形中增加了我对这份工作的喜爱和动力,也初步感受到搜集媒体报道工作的作用。

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把专门去搜集老舍先生的报道作为正式工作,只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随着馆里的发展,业务活动的增加,收集媒体信息的工作逐渐开展起来。一开始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搜罗媒体对我馆的报道,逐渐扩展到涉及馆里、老舍先生的各方面的信息。这项工作我们是2005年开始做的,起初搜罗的是出席活动的媒体这个固定范围的内容,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到后来主动搜寻国内外的报道,媒介也从单一的纸质媒体,扩展到广播、视频、网络资源等。随着一年一年的累积,内容的丰富,媒体报道这项工作的作用越发凸显出来。我想从这方面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老舍纪念馆的报道收集工作已经做了十年,相较于其他馆和研究机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但纵观十年的媒体报道,它仍是我馆收集一笔宝贵的财富,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悉数我馆的报道内容,我将它们大致分成三类。

一、老舍纪念馆工作的相关报道

这部分报道主要是针对我馆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的报道,既包括博物馆专业工作中的藏品、陈列、社教内容,也涵盖博物馆管理方面的事情。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藏品方面:这方面的报道涉及藏品的征集管理,比如2005年“胡絜青67幅画作入藏老舍纪念馆”,2006年“陈香墨宝首现老舍纪念馆——胡絜青收藏名人书信手迹展示及捐献仪式举行”,这些征集来的珍贵藏品丰富了我馆的馆藏。还包括我馆藏品借给外馆展出,支持外馆的展览展示,增强馆际交流。像2014年“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我馆出借藏画蒋兆和画《老舍像》,2015中国美术馆举办《老舍、胡絜青藏画展》,我馆提供藏画。把藏品借出馆外,能够让更多观众领略到藏品的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馆起到了宣传作用,增进了馆际交流与合作。

陈列展览方面:陈列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与途径,是博物馆传递信息的最富有特色的媒介。博物馆有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陈列,也有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陈列。这方面的报道以动态的实时的短期展览为主,主要涉及展览内容和举办信息,以及举办成果[1]。每项展览的举办都有自己特殊的意义,比如:

2005年《人民日报》刊载“《为抗战尽全力——老舍》展览演出举行”,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和老舍受难三十九周年;我馆寻求共同办展,资源互补,2012年举办了“纪念老舍诞辰书画图片共展”,以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3周年推出的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北京作家协会、老舍纪念馆共同举办“老舍与北京精神”系列活动;同年“老舍夫妇书画开展”,这是为纪念老舍先生46周年祭日,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下,我馆与首都博物馆共同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老舍胡絜青伉俪暨馆藏名人书画展”。还有我馆和北京地区其他名人纪念馆深化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推出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关于‘文化名人进校园’在北大拉开帷幕”,2009年“‘文化名人与新中国’再现历史——京甬两地博物馆、纪念馆合作办展”。京城名人故居纪念馆联手举办文化活动开创了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模式。除了在馆内进行展览,我们还积极寻求、参与外展,如:2015年我馆赴济南和赤峰举办了馆藏书画展,报道有:《风霜染岁月妙手绘丹青——老舍纪念馆珍藏书画展震撼亮相赤峰美术馆》等。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加强了北京和济南、北京和赤峰两地文化界的沟通与交流,把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工作:群众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它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服务,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终身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在现代博物馆工作中,观众(人)是主要服务对象。现代博物馆的工作重心正在由“以物(藏品)为本”向“以人(教育、社会责任)为本”转变。作为一个有实物藏品依托的信息集散地,现代博物馆不仅应关注自身正在传播什么信息,更应重视观众对信息的感受——教育效果。为此,博物馆必须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必须考虑主要参观对象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准、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信息接受能力和反馈方式、审美情趣,甚至必须紧跟社会和媒体热点问题和预测社会流行时尚[2]。这同样是我所在的老舍馆所必须肩负起来的责任,我馆在社教方面也着实做了许多工作。从媒体报道中,看看我们馆这些年都做了哪些事情。

2005年,“老舍杯”FLASH创作开赛,“把老舍的北京FLASH一下——本报和市文物局联手征集北京风味动漫”,这次活动是为迎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晚报联合举办的比赛,大赛以“老舍笔下的北京”或“老舍笔下的人和事”为主题,利用FLASH这一表现手段,发动社会各界和网络爱好者,在阅读老舍作品的基础上,动手设计创作有浓厚京味的FLASH动画作品,宣传展示北京丰厚文化的风采。我馆配合所在辖区活动,如东城开展“百年人物志”寻访: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一二·九”运动70周年,在东城区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东城区团委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活动,由一支少先队员组成的“东城百年人物志”寻访小队,手持摄影器材,怀抱寻访笔记,兴致勃勃地参观老舍纪念馆,听取老舍先生的长女舒济先生的精彩讲解和深情追忆。“42场精选讲座全部免费”,是指2005年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北京晚报联合主办的“200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举行的42场免费精选讲座,其中就包括舒济先生讲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提高中小学生德育水平,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的东城“蓝天工程”活动,我馆成为其资源单位,2006年《语文课搬进老舍纪念馆——东城区蓝天工程实施一年,53%的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增加一个多小时》展示了我馆“蓝天工程”接待的效果。现代博物馆的特点之一,就是博物馆拥有自己的志愿者,并开展博物馆志愿者活动,这方面也有相关报道《2008年百名青年志愿者成为八大名人故居讲解员》。节庆文化和民俗展示方面,我馆也做了很多事情:“清明怀古——文化名人故居升温,八大故居从4月1日起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从2008年清明节开始,八家名人故居纪念馆与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等共同举办“清明时节缅怀名人走进故居”系列文化活动,推出各具特色的纪念活动。还有,作品的首发式也搬到故居中举行:“2009年《骆驼祥子》手稿本首发,2010年田沁鑫版《四世同堂》纸上观,即新书《田沁鑫的排练场之四世同堂》发布会在故居举行”,这些活动的举行丰富了我馆活动的外延,而且能够借此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知名作家和艺人。我馆每年还会以多种形式来纪念老舍先生的诞辰:“2009年吆喝大王再现老舍作品中叫卖声——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女叫卖大王张桂兰和4位同行在现场表演,将老舍作品中曾出现过的叫卖片段依次展示,唤起了嘉宾们年轻时的回忆。2013年,为纪念老舍先生逝世47周年,我馆举行了“中小学生吟诵经典名篇纪念老舍”活动:当天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和平里一小等全市中小学的30名中小学生齐聚老舍故居,通过吟诵老舍先生作品的方式缅怀大师。此次是老舍纪念馆首次举办针对全市中小学生的老舍先生作品吟诵活动,当天参赛的30名孩子是从全市报名的100余名孩子中脱颖而出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孩子们都很喜欢阅读。2012年,我馆与天坛街道合作,在金鱼池社区里成立了老舍纪念馆的分馆:“社区开老舍纪念馆,居民出书‘说句心里话’——金鱼池居民庆回迁十周年”,纪念馆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丰富的老照片、老物件,老舍先生创作的《龙须沟》手稿高仿真影印件也在这里展出。此外,天坛街道和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了“和老舍先生说说心里话”作品征集活动,我当时也参与了征文,写作了《能和老舍先生“说话”的留言本》一文。

学校走进故居开展教育活动也是我馆社教活动的重要内容:从2012年开始,方家胡同小学的师生和老校长老舍先生多了一个约定,每年的清明节前夕,师生们都会前往老舍纪念馆看望老校长:“2012年方家胡同小学‘老校长,我们来看您了!’的教育活动举行”。以老舍作品作为演出品牌,以北京曲剧为演出形式向大众进行推广的驻馆演出启动:“‘丹柿小院’推出老舍剧目驻演”。

我馆也走进学校开展文化宣传活动:2015年清华附中上地分校“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暨‘感悟老舍走进北京’老舍与北京文化交流会”举行,老舍先生的大女儿舒济女士来到现场做报告,希望青少年能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作为工会的资源单位之一,我馆为职工朋友送上参与内容:“工会为职工备下五一文化大餐——九大板块近百项活动总有一款适合您”,内有文博大视野板块,里面提到老舍纪念馆的参观活动。

另外,我馆内部职工也开展纪念和教育活动:“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2015年3月30日上午,老舍纪念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和老舍长女舒济等亲属一起,来到八宝山东区的老舍胡絜青夫妇合葬墓园举行追思和悼念仪式。在这里,大家一起鞠躬致敬,一起深深地缅怀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

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博物馆管理是多样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人员、财务、安全保卫、规章制度、立法和法制管理等多个方面,它是博物馆正常运转的保证。

这部分内容的报道有:“2008年北京地区首批33家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名单昨日(23日)正式公布,其中29家将从今日(24日)起陆续接受电话预约”,我馆成为首批免费开放单位之一,并对此做了安全和制度上的保障。出于安全和发展的考虑,我馆进行馆内修缮,修缮后发布开放信息:“2010年老舍纪念馆重新开放”,“2014年老舍纪念馆添‘福’重张——舒乙先生写‘福’字挂影壁修缮遵照修旧如旧原则,屋内陈设按原样摆放,解决漏雨、积水等问题”。安全管理上,“2015年元宵夜烟花‘爆’出重污染网友发出理智批评‘今天的烟花就是明天的雾霾’”里面提到:文物执法人员一路走一路看,共检查了拈花寺、老舍纪念馆等8家文保单位。这对我馆周边环境的安全敲响了警钟。

二、老舍先生的相关报道

刚刚看过的都是我所在的老舍纪念馆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走出纪念馆,关于老舍先生方方面面的报道更是数不胜数,信息量很大。我总结了近十年来报道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人与老舍:包括老舍家人的动态、家人谈老舍、子女出书等信息。透过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多角度地了解老舍先生。

《了解老舍的5把钥匙——舒乙答北师大同学问》里面提到:老舍先生有五个不一样。第一,他是北京人;第二,是满族人;第三,他是穷人;第四,他先后有十年生活在国外;第五,他生于1899年,去世在1966年。这五个方面高度概括了老舍先生的特点,经常会被应用在我的讲解词中。

《老舍夫妇今天合葬——“文艺界尽职的小卒,睡在这里”》。2005年8月24日,是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世39周年纪念日。8月23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国家公墓东区“地字行”十一座前,老舍的子女为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举行了一个家庭式的遗骨入土并葬及陵墓落成仪式。

《人物纪事·老舍的平民生活,北京胡同里的风情与故事——舒乙》,通过介绍,可以了解到老舍先生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故事。

《老舍诞辰111周年纪念专题——舒乙说老舍》,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老舍先生。

《骆驼祥子有了博物馆——舒乙》,以一部文学作品为主题的博物馆诞生了。

《名家儿女谈经典——2014北京图书订货会昨开幕》:里面包括老舍家人回忆老舍以及作家刘震云对老舍的评价。

《周末书榜:《作家老舍》图文叙说大作家老舍一生“舒乙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介绍老舍先生的书籍给读者。

2.纪念老舍:包括社会上纪念老舍先生的活动,他人的纪念文章,趣事、故事,出版消息。

《大爱者——老舍先生逝世四十年祭》,祭悼老舍先生。

《一粟草堂,万卷书香》,里面提及许林邨先生给老舍先生立碑的来龙去脉。

《今天想起老舍——舒乙:父亲给新凤霞送糖瓜;顾威:人民的老舍等》,讲述老舍和“人艺”以及“人艺”演员之间的情谊。

《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举行》,2009年市文联举行了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缅怀老舍先生关注民族命运、爱国爱民的崇高品格,学习弘扬老舍先生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可贵精神。

《老舍雕塑人艺剧场揭幕——首都各界多形式纪念老舍110诞辰》,首都各界纷纷以座谈会、图片展、老舍作品讲座和老舍头像雕塑揭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110诞辰。

《老舍谈鲁迅》,北京鲁迅博物馆前馆长讲述老舍和鲁迅先生的渊源。

《北京三中良师胜过万卷书》,介绍了老舍先生曾经上过的北京三中的历史记忆。

《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高考满分作文》,2006年关于老舍的高考满分作文内容。

《艺魂——人艺建院60年(6)》,里面讲述老舍与“人艺”的故事。

《老舍年轻时酷爱打麻将,过度沉迷导致头发掉光》,讲述老舍先生的爱好。

《经典镜头:一代风流——照片中有老舍和梁思成、华罗庚、梅兰芳》,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曹雪芹和老舍都曾在这里驻足》,里面提到老舍在北京三中度过的中学时代。

《老舍当校长传播“真善美”》,讲述老舍担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品德和身心健康。

《当年推介老舍的文学广告》,讲述了郑振铎和叶圣陶两位文坛大家亲自为还默默无闻的舒庆春写广告。

3.老舍研究:从学术角度研究老舍先生的方方面面。

《被忽略的老舍——有童心的北京老头儿》,里面讲到如何认识老舍,我们对老舍的丰富性的认识不够。这些内容对我认识老舍先生有很大的启发。

4.老舍作品:涉及作品故事、评价、作品纪念、作品体裁等。

《同老舍谈<骆驼祥子>续集》,作者回忆老舍先生为写《骆驼祥子》续集做准备的一些活动片断。

《老舍艾支顿与<金瓶梅>》,讲述了来自北京的年轻讲师舒庆春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书,他和英国朋友翻译家艾支顿合租了一层楼,老舍帮助艾支顿完成了《金瓶梅》的翻译。

《<四世同堂>70周年钩沉之电视篇,导演林汝为累掉了17颗牙》纪念根据老舍巨著《四世同堂》改编的经典电视剧。

5.老舍作品演出:涉及演出信息,演出创新,演出推广,演出故事,演员信息,民间演出的发展,可以通过此类报道看到老舍作品改编的受欢迎程度。

《“文革”投湖自尽40周年,老舍魅力再现,改编作品电影香港今起放映》,老舍作品展演。

《葛优将出演老舍话剧<西望长安>》,大腕演员出演老舍作品。

《北京人艺55年后重排<龙须沟>》,人艺排演信息。

《看陈宝国想于是之》,电视剧《茶馆》主演陈宝国谈出演感受。

《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曲剧<茶馆>再演》,曲剧《茶馆》演出以纪念老舍先生。

《老瓶新酒<龙须沟>》,北京人艺重排的新版《龙须沟》在首都剧场进行20余场演出。

《李成儒押宝地道京味儿——<龙须沟>今晚露脸》,2009年6月根据老舍先生经典话剧作品《龙须沟》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京召开首播仪式,该剧导演兼主演李诚儒携剧组主创与媒体见面。

《话剧<四世同堂>赴台——纯京味迷倒台湾观众》,2010年10月田沁鑫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长篇小说的话剧《四世同堂》在台北正式开启了首演大幕,宣告这部不朽的鸿篇巨制在问世六十多年来终于首次以话剧的形式同观众见面。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座席上不时会响起掌声,该剧纯正的京味儿让现场的台湾观众如醉如痴。

《小学生将为社区演话剧<茶馆>》,这场演出是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艺术社团的汇报演出。孩子们的表演很精彩,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拿腔拿调的台词都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东城版<茶馆>国家大剧院上演》,2012年2月,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教师们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成功地演出了话剧《茶馆》。在排练过程中,学校首先请专家解读剧本,使大家了解时代背景,理解了剧中人物形象;进而观看人艺演出的录像,揣摩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请来人艺的专家给大家说戏、指导。参演的教师们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背台词、对戏,热情极高。

《北京市曲剧团成立老舍艺术剧院》,2014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也是其创作生涯90周年,更是小说《四世同堂》创作70周年,为此,北京市曲剧团开启“老舍年”,从1月13日起在天桥剧场和海淀工人文化宫陆续上演《正红旗下》《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三部曲剧大戏。除贯穿全年的演出外,北京市曲剧团还将注册成立老舍艺术剧院。

《居民排戏——指北京天坛街道金鱼池排练老舍<龙须沟>》,《龙须沟》居民排演的话剧《龙须沟》,人艺著名演员李滨作义务辅导。

《<骆驼祥子>祥子唱响男高音》,2014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6月25日至28日国家大剧院将以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的上演真诚致敬这位伟大的人民作家。

6.老舍奖项:涉及老舍散文奖、老舍文学奖和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等奖项的公布。

《200人同庆<北京文学>60年——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评奖同时揭晓》,老舍散文奖是由北京市文联举办的老舍文学奖的奖项之一,由北京文学月刊社承办,第一届老舍散文奖2002年举办,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

7.其他展览信息:

《老舍的孩子们将“传家宝”捐了:老舍画廊搬进中国美术馆》,2015年在老舍诞辰116周年时,“人民的艺术家——老舍、胡絜青藏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前,老舍、胡絜青的四位子女舒济、舒乙、舒雨、舒立将家中所存父母旧藏的多幅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展览华彩——郭沫若巴金茅盾老舍珍稀手稿展》,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时,位于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在读书日当天推出中国现代作家珍稀手稿展,包括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等众多名家的手迹。

8.老舍延伸:体现在民生方面的影响力。

《金鱼池居民家门口过节》,2010年4月18日,天坛街道金鱼池社区上千居民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来了第七届“金鱼池社区节”,反映了老舍笔下《龙须沟》所在地金鱼池社区如今的面貌。

《小心,走进“火锅”里啦——体验地:北京前门大街的3D立体画展》,里面提到:《客官,我拉您一程》让人不禁想起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

9.故居动态和思考:包括异地老舍故居的发展,文学博物馆的思考,故居保护和胡同历史等。

《“百万祥子”筑起文学馆——傅光明》,里面介绍了中国文学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提到了“骆驼祥子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以文学名著命名的文学博物馆。

《济南文物局400万买下老舍故居——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舍在此居住四年多》,2013年3月位于济南南新街58号的老舍故居被政府收购,成为保留下来的第五个老舍故居。

《老北京有哪些“羊地名”》,提到: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新街口东边的小羊圈胡同的得名却与羊无关,而是缘于胡同出口狭小、胡同中间有个“葫芦肚”。借此了解到老舍先生出生地的情况。

三、其他相关报道

除去我馆工作报道和老舍相关报道,还有其他有利于促进馆里发展的相关报道内容,可以用来借鉴和参考。

1.博物馆服务:

《北京文物古迹将有声音标签——游客可用手机无线下载讲解信息》,2009年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启动建立无线数字文物语音平台。该平台建成后,游客在游览北京古迹时,只需利用手机无线下载功能,就能听到北京文物古迹的相关介绍。

2.其他故居相关及思考:

《这个80后是个“故居迷”》,里面讲述了一位有心的普通观众对故居做出的贡献,他的“名人故居”网上线,里面50多个名人故居,不加一点儿后期制作,原汁原味,对保护历史、记录历史都是一种贡献。

《留得故居续薪火》,讲述了国外保护故居的办法和作者的思考,域外成熟的保护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发展和思考:

《免费博物馆我们该怎样参观》,里面提出了参观免费博物馆的一些注意事项。

《下午3点半,景点不让进了——市民建议特定时段公园、博物馆、文化场所能延长闭馆时间》,针对有些观众兴冲冲跑去参观景点,却在下午黄金时段吃了闭门羹的现象提出的建议。

《捐献一分钟语音让盲胞“看见”书>,数亿微信用户每人捐献一分钟的读书语音,通过语音识别与大数据技术收集起来汇编在一起,就能为盲胞提供一本本有声的读物。这是一项针对盲人开展的公益服务。

4.北京文化:老舍是北京的符号,北京文化在老舍先生身上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所以了解北京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老舍先生。

《北京话有哪些道道儿》,介绍了北京话的历史和特点。

无论是哪类媒体的报道,已经收集的或没有收集到的报道,对我馆来说,都是一项资料保存的工作。所以,媒体报道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留存资料,留住记忆,给后来人提供参考。

报道出来的具体内容,依我个人的体会,它还有其他一些作用。

1.报道中许多值得采纳的内容,能够直接帮助博物馆工作的改善和提高。比如:在历年活动中,特别是外展,我本人可能没有亲身参与,无法得到第一手的资料,通过报道能够及时了解到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照片,补充到活动档案中。

通过老舍家人对老舍先生的回忆,丰富了对老舍先生的认识,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补充进讲解词中,让观众认识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老舍。

《北京文物古迹将有声音标签——游客可用手机无线下载讲解信息》对我馆讲解服务的提升提供了好的方式方法。

2.丰富知识,充实自己。丰富对老舍先生的认识,另外是对博物馆工作开拓了视野。

通过家人、友人等对老舍先生为人、生活、写作等各方面的回忆,来丰富对老舍先生的认识,从而将这种认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日后可以投放到工作中,化作博物馆语言用不同方式展示给观众。一些老舍的小故事也折射出老舍光辉的人格,带给我榜样的力量,对自己是种提升。

很多报道介绍了国内外在博物馆工作、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和优良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像《留得故居续薪火》展示了国外保护故居的办法,引起博物馆人的思考。

3.在精神层面带给我更多推动力,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增加了。

我从这些报道中看到那么多人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老舍先生,关心着老舍馆的发展、老舍艺术的传承,看到我馆这些年来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社会上由老舍先生的“丰富性”所折射出的多方面的影响力,我为自己身为老舍馆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有那么多人喜爱老舍先生,我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份工作,我要尽自己最大力量去满足观众朋友们多层次的需求。

老舍先生的大女儿舒济先生说:“搜集媒体报道最主要、最重要是了解我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及其作用,反之就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还可从报道上了解许多馆不知道的事情与间接的影响,丰富馆藏,推动今后工作。”这为我馆进行媒体报道工作的目的找到了准确的定位。

媒体报道工作,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小工作,大作为,它对馆里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作者单位:北京老舍纪念馆)

【注释】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