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诗人,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自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生在法兰克福城。
歌德的母亲受过很好的教育,乐观开朗,说话和气,善讲故事。因此,歌德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歌德的母亲常常自己编出许多故事讲给他听。小歌德经常倚在母亲身边,听她绘声绘色地讲述种种神奇美妙的童话。母亲的故事为小歌德展开想像的翅膀,母亲的温柔在他幼小的心里注入幸福的甘露。
歌德的母亲讲故事有一个特点,她只是把人物与故事情节绘声绘色地讲给歌德听,却从来也不讲故事的结局。每讲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能会有几种结局时,妈妈总是启发小歌德说:
“孩子,你看公主如果嫁给了王子会怎么样?公主如果不嫁给王子又会怎么样?”
“狐狸被猎人捉住后,它会想办法逃走吗?”
“仙女遇到了魔鬼,还能逃出魔掌吗?”
对于这些问题,小歌德也是很努力地去寻找各种各样的答案。有时妈妈讲了一个故事结局,问他满不满意。他常常会说出好几种不同的故事结尾来。每当这时,他就会得到妈妈的夸奖和鼓励。
妈妈鼓励小歌德把她讲过的这些故事加工改造以后,去讲给小伙伴们听。因此,在歌德周围,总是聚集着一大群小朋友们。他们都喜欢听小歌德绘声绘色地讲那些有趣的故事。
通过编故事、讲故事,培养了歌德从小就想像力丰富、善于幻想的性格特点。他爱好文学,从小就很会写故事;写出来的故事情节都很丰富、很离奇、很曲折。这对于他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他还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歌德4岁那年的圣诞节,祖母请人来给孩子们演木偶剧。小歌德高兴得像是到了天堂,并从此开始常与妹妹及其他小朋友们玩演剧游戏。
在母亲的教育下,歌德成了法兰克福市里十分有名的早慧儿童。他聪明好学,记忆力非常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学习英语、法语、拉丁语。
歌德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孩子,对什么都极好奇,兴趣爱好特别广泛。他对于自然科学也有浓厚的兴趣,这为他后来为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后一个多面手奠定了基础。
歌德的父亲是一名律师,他希望把儿子也培养成律师。1765年,16岁的歌德告别父母来到莱比锡上了大学。不过,他对法律没有多大兴趣,反而钻研起了文艺和自然科学。他接触到了瑞典生物学家林耐的学说,以及艺术史家温克曼的《古代艺术史》。
1770年春,他转学来到斯堡特拉斯大学,继续学业。在这里,他结识了一大批新朋友,其中有很多进步文艺青年。他们当中对歌德影响最大的一位是赫尔德。这是一位初露锋芒的文艺理论家和未来的哲学家,比歌德大五岁,当时正开始著述和发表他的一系列影响巨大的理论观点。歌德与他朝夕相处,受益匪浅。
1771年10月14日,歌德和他们举行了一次莎士比亚纪念会。歌德在会上发了言。歌德和年轻的伙伴们一起接触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受到了很大的震动,立志要讴歌自然,赞美人性,宣扬个性解放。他还和赫尔德一起深入民间,遍访山乡,搜集民歌,寻觅民间文学题材。此后歌德在他的诗歌中一扫华丽和矫揉造作的文风,而采用了风格朴素、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的近似民歌的表现手法。如他写的《野地里的小玫瑰》。这首诗后来成为由舒伯特谱曲的世界名曲《野玫瑰》。
18世纪70年代,欧洲正面临一次伟大的转折,封建社会风雨飘摇,他们在文学领域进行了一场重要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它因歌德的同乡和朋友克林格尔的剧本而得名。歌德是这一运动的主帅,赫尔德是积极推进运动的最主要的理论家。这时歌德刚刚结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到故乡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歌德无心从事律师职业,而把大量精力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他开始连续发表了“狂飙突进”作品,如1773年发表了《葛兹》、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普罗米修斯》等。
当时,《少年维特之烦恼》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社会上出现了“维特热”。小说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学,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具有国际意义的作品。
1778年初,歌德曾亲眼目睹一位因失恋而投河自杀的年轻姑娘怀中就藏有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而且,在这以前他就听说有不少爱情受到挫折的青年仿效维特的生活结局。为此,歌德写了《绿蒂与维特》一诗,印成小册子,呼吁有相似遭遇的青年:
“请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不要步少年维特的后尘!”
1775年,歌德与年轻的魏玛公爵奥古斯特相遇,公爵欣赏歌德诗人的才华,邀请他去魏玛。魏玛是坐落在德国中部,面积只有一千九百平方千米的小公国,它虽然不大,但在德意志文化中的地位却很重要,因此歌德便决定在魏玛定居下来。他在那里,担任过许多职务,甚至一度做了首相。
歌德在魏玛做官十年。十年里他整天忙于政务和官场应酬,文学创作遭到埋没。这段时间里他写的尽是“阳春白雪”。赫尔德说他这时成了“宫廷诗人”。不过歌德对魏玛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使得小小的魏玛一跃而成为德意志文化的中心。
1786年9月,歌德突然秘密出走了,没有告知任何人。他隐姓埋名只身去了意大利,直到1788年4月才回魏玛。他在意大利两年的时间主要是进行文学创作。在意大利他写《浮士德,一个片断》,剧本《伊菲格尼》、《哀格蒙特》、《塔索》以及情诗《罗马哀歌》。这一时期的作品,从风格上有所改变,开始追求“完美的人性”。
1794年7月在耶拿大学一次研究会上,歌德与席勒相识,他们一见如故,十分投机。因为席勒是“狂飙突进”运动最后的和最勇敢的代表,他写的《阴谋与爱情》、《强盗》等充满反叛精神。他们的主张和志趣相投,决定今后在文学上密切合作。
歌德和席勒合作开创了德意志文学史的一个鼎盛时代,人们认为他们合作所产生的作品是德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歌德晚年仍不断笔耕,写下了大量经过千锤百炼的锦绣文章。其中占首要地位的当然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浮士德》。这部作品,从开始写到最后完成历时达60年之长,歌德为它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浮士德》是一部用诗体写成的悲剧,全书12110行。这部作品取材于16世纪以来的民间传说,反映出了欧洲文艺复兴后的历史。语言精练儒雅,有群众的朴素,宫廷的堂皇,魔鬼的尖刻;有热情的赞美,深刻的批判;有比喻,有讽刺;有哲理玄妙的格言,有淳朴真挚的民歌。
歌德是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在诗歌、戏剧、小说方面,他真可谓全方位作家。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自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文学方面,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普罗米修斯》、《埃格蒙特》、《浮士德》等等;艺术方面的主要著作是《颜色学》;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人类颚间骨(1784年)并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的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