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是法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于1799年5月20日出生在法国西部的图尔城。他的父亲是个金融家,在政府做官,母亲比父亲小32岁,对子女漠不关心。所以巴尔扎克从小就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还经常受到母亲的呵斥。
8岁那年,巴尔扎克被送到一所教会办的学校读书。这所学校对学生非常严厉,经常进行体罚。巴尔扎克那时候正是调皮的年龄,经常不守规矩,比如排队行走时,他有时走得慢;有时又走得快;上课听讲也常常走神发愣,所以他挨打的次数特别多。老师看他长得比较胖,学习成绩又不大好,就骂他:
“这个孩子整天呆呆的,又懒又笨,简直不可造就。”
巴尔扎克在家里受到冷淡,在学校里又受责难和鞭打,无处诉说,渐渐地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幸好,他认识学校里的一个图书管理员,那人对他非常好,经常把他叫去,问他有什么困难,还为他补习功课。他对巴尔扎克说:
“你要是喜欢看书,就来找我,我借给你。”
“太好了。我以后会常来借书的。”
从此,巴尔扎克就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看。虽然年纪小,可他读书的兴趣很浓,哲学、历史、神学、科学……什么书都要读一读。对文学名著,他更是爱不释手。教师都没有看出来,这个看上去很笨的学生,实际上有着极强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巴尔扎克读书的速度很快,他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死读,而是注意抓住书里的中心内容,着重理解。对于书里的人名、地名、对话、故事经过,他都记得非常牢固。
就这样,少年时代的巴尔扎克虽然没有感到家庭的温暖,又常被学校责罚,可内心世界却十分丰富。他掌握了许多知识,为日后从事写作打下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12岁那年,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意志论》,内容主要是对人的心理与肉体的关系发表看法。同学们知道后,都来抢着看。你传我,我传他,后来被神父看到了。神父认为一个12岁的孩子还会写什么论文,就把文章没收,又当废纸卖了。尽管如此,巴尔扎克仍然很高兴。他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后来又学着写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他对写作的热爱从这时候渐渐开始了。
1814年底,巴尔扎克全家迁到巴黎居住,他在巴黎上了中学。这时候,他从事写作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中学毕业后,他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入大学法律系攻读法律,准备将来当律师。为了得到实践机会,他还到律师事务所当“书记”,帮助律师做些打官司的事。这使他接触到了各类案件,了解了不同阶层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性格。他对社会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并决心把自己所了解到的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正在即将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的时候,他突然回家对父亲说:
“我不想当律师或是审判官了!”
“你要干什么?”父亲惊讶地问。
“我要当作家!”
“不行!我让你当律师,是因为律师的社会地位高、影响大,又能有很多收入,你不能改行!”
“可我从心里不愿意干那种毫无趣味的事。您不能勉强我!”
经过一番争论,巴尔扎克与父亲达成了一项“协议”:
“我给你两年试用期,你可以去写作。我每天给你四个法郎生活费。如果两年后,你出不了成绩,就去当律师。不然,我不再供养你。”
“好,一言为定。”
1819年夏天,刚20岁的巴尔扎克离开家,住在巴黎郊区的一间小阁楼里,独自过起了清贫的生活,也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小阁楼又破又脏,房顶还露着天,巴尔扎克没有被这些难倒。他自己动手打扫房子,粉刷墙壁,用空瓶子当烛台。为了尽快写出作品,巴尔扎克很少走出阁楼,几乎与世隔绝了。他偶尔出去走一趟,也是为了买面包、水果和咖啡。因为身上的钱很少,他从不去游玩,也不去看戏、听音乐会。他本想租一架钢琴,用来解闷,可母亲不答应。冬天来了,屋子冷得像冰窖。他就用毛毯把脚裹上,头戴帽子,不停地写。实在受不了了,就索性钻进被窝里写。
然而,巴尔扎克最初的写作并不成功。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写了一部诗体悲剧《克伦戴尔》,便带着稿子回家,读给父母和家里人听。父亲为了考察他的成果,还请了几个朋友来一起听。
那天,巴尔扎克兴致勃勃地读了三四个小时,没想到在场的人越听越不耐烦,后来竟有人睡着了。父亲的脸也阴沉下来。巴尔扎克的第一次创作失败了,只好又回到那间小阁楼里。此后,他又写了两部小说,但仍然不成功。而家里给他的钱也越来越少了,生活成了问题。
但没过多久,他结识了一个以文赚钱的“作家”,便开始进行文学投机。他们两个人根据书商的要求,合写了一部内容离奇的“长篇小说”,很快就出版了,而且赚了一笔钱。他当时以“汝纳男爵”为自己的笔名。
巴尔扎克很受鼓舞,就和书商、小报经理打起交道来。人家让他写什么,只要能卖得出去赚到钱,无论是文章,还是小说,还是剧本,他都写。写的速度越来越快,开始一天写20页,后来增加到30页、40页,甚至一天写一章,几天就写一部小说。三天用完一瓶墨水,十个笔头。他像着了魔一样,从早到晚不停地写,母亲见他那发疯的样子说:
“他简直像野人。这样下去再过三个月就成病鬼了!”
巴尔扎克在几年生产“小说”的实践中,把那些商人、经纪人的惟利是图的本性看得清清楚楚。他决心不再走这条路,而是回到自己很早就立下的志愿上,用严肃的态度写书,用文学反映社会面貌,批评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
1829年,巴尔扎克第一次用真名发表了长篇小说《朱安党人》,内容是写法国大革命时期共和派与封建贵族的斗争情况。小说出版后,受到好评。
他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负责,要反复修改才发表。他不再只听书商的话,有时因为修改清样,书商要扣损失费,他也坚持要改。在此后的好几年中,他接连写了《高利贷者》、《驴皮记》、《夏培上校》、《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纽沁根银行》、《搅水女人》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艺术价值很高的传世之作。巴尔扎克在这些作品里用文学形象生动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作了深刻的批判。
巴尔扎克有一个很大的创作计划:写100多部小说,全面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最开始,他把这个计划取名为《社会研究》,后来又改名叫《人间喜剧》。他用这个名称作为自己作品的总称。
他把《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个部分。其中主要的是“风俗研究”,又分六个部分。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法国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面貌,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和地区的人物,都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他塑造的人物达到2000多个。《人间喜剧》堪称是认识资本主义的形象化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克后期的作品,在思想上更加深刻,艺术上也更加成熟。如《幻灭》、《交际花盛衰记》、《农民》、《邦斯舅舅》等。
巴尔扎克是个性情古怪的人。他喜欢夜间写作,白天睡觉。当人们都在睡梦中时,他就开始了写作。因为这时候很安静,没有人打扰。他写作的工具只是一支笔、一把剪子和一把裁纸刀,没有任何工具书和资料,所有的知识都在他的脑子里。
当他写作感到困倦时,就站起身走到咖啡壶边,喝咖啡。那咖啡是他自己配的,又黑又浓,喝了可以提神。他写作离不开咖啡,有人统计过,他一生中共喝了五万杯咖啡。
1850年,巴尔扎克51岁了。由于常年的劳累和病痛的折磨,他病倒了,不久,便撒手辞世而去了。《人间喜剧》原计划要写137部小说,可实际完成了96部。尽管如此,他仍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