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人生——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王沪宁
胡金星
“政治的人生”是王沪宁的自我写照,意为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研究政治学问题。对政治学的热爱、追求和贡献,使他成为改革开放后复旦大学第一届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第一个最年轻的政治学副教授,第一个政治学杰出教授,第一个从复旦走向国际政治学讲台,第一个从政治学讲台走向中南海……
理想目标
读书、做学问是王沪宁的人生理想。他不满足于从法语专业毕业,1978年10月考上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先后师从法国问题专家王绍棠老师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陈其人老师。进入学习、研究政治的殿堂后,他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其中,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浓厚兴趣。人们经常看到他背着大书包,躲进系办公室通宵达旦看书、翻译、撰写文章。在学生时代,他就博览群书,通读了所有革命导师的选集,精读了许多经典作家的名著,翻译了《比较政治学》,并撰写了有关论文。
因政治学恢复与建设的需要,1981年毕业后,王沪宁选择了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他认为,在西方科学史上,政治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学科,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政治学和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他反复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教几名好的学生和写几本好的书”,形成政治学中的“复旦学派”。他给自己设计了一种生活:“清心寡欲地做学问。”在复旦从教的15年中,他慎思、善学、苦研,先后开设了10多门不同层次的课程,翻译、主编、撰写了《现代政治分析》、《国家主权》、《比较政治分析》、《行政生态分析》、《政治学概要》、《行政学导论》、《反腐败——中国的实践》、《民主政治》、《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政治的逻辑》、《政治的人生》等十几本著作和200多篇论文,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理论探索
王沪宁的政治学研究讲求新的境界、广的意蕴、深的价值。他提出了“巨型国家”、“革命后社会”、“超腐败”、“经济化政治”、“伦理民主”与“法理民主”、“程序性民主与哲理性民主”、“集分平衡”、“政治审美”、“创造性再生”、“体制驱动”、“行政生态分析”等许多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概念,被学界誉为“理论先锋”。
王沪宁有一种积极的“理论介入”的倾向,对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
对于政治时代,他指出政治时代的一个最显著指标就是“巨型国家”的出现,这就造成了当代国家职能和机构的迅速增长和扩大。机构设置的关键在于“使国家活力能够合理展开”。政治时代的使命就是“充分运用政治手段来促进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论及政治民主,王沪宁指出了西方民主政治本身内在的矛盾——“逻辑反叛”。他认为西方政治哲学在当代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也在这里:“怎样把外在的民主的价值与人的内在的生命价值统一起来,使民主政治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力量,人不再为民主而民主,而是为生活和为生命的灿烂而民主。”而对中国民主政治,王沪宁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他还特别提及,中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政治文化方面的革故鼎新,为政治生活确定民主的价值原则,提高整个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对此,政治学负有神圣职责,政治学就是“民生科学”。
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王沪宁指出,主要问题在于建立(逐步形成)新权力结构、新政府结构、新职能结构、新调控结构。
针对腐败的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王沪宁提出对策:严厉打击高量腐败,坚决杜绝高质腐败,严格防止高层腐败,有效克服境外腐败,注意制止多样腐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抑制腐败。
除此以外,王沪宁还对发展和稳定、成熟的企业家阶层的政治功能、推进政府功能的国际化、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强调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寻找政治资源的新的增长点”,“增加来自新生源的政治资源”。
在研究方法上,王沪宁擅长理论思辨,把政治哲学、政治文化、政治科学融为统一的理论体系,坚持使用“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分析框架。
品格修炼
王沪宁的理论研究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这表明,他绝不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式的人物。他受变革时代的召唤,逐渐地悟出了责任、良心和向往,不仅崇尚严肃的学术品格,更注重高尚的社会价值,从而不断为社会、国家、学校、他人献计献策。
他热爱教师职业,视教师为“塑造精神生命的最有影响的力量”。他注重对学生的人格演练和学术训练,用逻辑思维、幽默语言、知识奥秘、思想撞击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
他担任系主任、院长期间,殚精竭虑,努力把院系办出特色,提出了“制度办系”、“学术立院”等一系列明确而富有建设性的主张,倡导并身体力行领导的表率作用,该负的责任不推,该拿的报酬不拿。他还不断调节研究活动,与学生、老师、同事“联络感情”,有时出任学生篮球赛的教练,有时帮老师家粉刷墙壁,有时和同事打打乒乓球。为节约开支,他不请装潢队,利用星期日亲自和学生一起给系里的会议室铺地砖、刷涂料、装灯具。
由于他见多识广,具有极强的谋划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1988年和1993年受学校重托,他先后出任复旦大学辩论队教练、顾问,两度赴新加坡参加亚洲大专辩论赛和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为了获取胜利,他日日夜夜与辩论队员“磨合”在一起,潜心指导,提出以开放指导选拔、以逻辑领导理性、以广博修炼理论、以常心进化本能、以严密要求技巧、以仿真营造实战、以艺术演炼人格等一系列造就辩才的方略,全面提高了辩论队全体成员人格、知识、幽默、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制宜之策、整体配合等综合素质,最后令人信服地获得冠军,受到学校领导高度赞赏。
王沪宁实至名归,曾被评为复旦大学杰出教授、上海市高教精英、上海市十大青年精英、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曾获国际政治学会颁发的POKANSTEIN奖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等。他“不断创新自我和消除自我”,正参与履行“把整个民族高度调动起来,把民族精神高度发动起来,把社会的基本价值高度推广的轰轰烈烈”的责任。
附:王沪宁简介
王沪宁,男,汉族,1955年10月6日生,197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教授,国际政治系行政学研究室主任、国际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曾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国际政治学会候补理事,上海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行政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1995年起,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02年11月被选为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