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理求证 与医学同行——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之一徐丰彦
孔本瞿
徐丰彦(1903—1993年),浙江淳安人,我国著名生理学家、现代生理学奠基人之一,著有《动物生理学》、《运动与健康》,译著《人体生理学》,主编《生理学》教材。他一生辛勤耕耘于生理科学园地,孜孜不倦地培养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丰彦出生于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世代以耕读为生。1921年,他自严州中学毕业后来上海考大学,因英文差未被录取,旋即插班复旦附中,重点补习英文,于1923年考入复旦大学理科,次年转读心理系。1927年夏,徐丰彦从复旦大学毕业,到严州中学教生物、物理和化学。其时,颜福庆等人创办上海医学院的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蔡翘被聘为生理学教授。在蔡教授的邀请下,1927年徐丰彦应聘任生理学助教,从此迈入生理科学的广阔天地,奠定了他毕生从事生理学的道路。
上海医学院创建伊始,师资力量薄弱,生理科学只有蔡翘、徐丰彦和一个工友。他是学校第一个助教,除了与蔡教授教生理课外,还短期兼任组织胚胎和神经解剖的教学工作。1930年秋,徐丰彦被推荐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林可胜教授处进修,在林教授指导下进修半年,合作完成了关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研究。他对生理学的研究兴趣也由此转向循环系统生理,确立了一生的科研方向。
1932年暑假后,徐丰彦应聘赴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讲师。次年夏,他申请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的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艾文思(Lovatt Evans)教授实验室工作,原计划进修1年,但艾文思对他的学识评价较高,十分赞赏他精巧的实验技术,鼓励他延长进修以取得学位,并亲自写信给文化基金会推荐。两年后,徐丰彦完成心肌乳酸代谢的论文,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同时加入英国生理学会。取得学位后,他又去比利时冈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门斯(Heymans)教授处进修,学习血管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海门斯合作研究颈动脉窦区的生理功能。
1936年春,徐丰彦学成归国,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翌年升为研究员。从1936—1937年夏的一年半中,他进行了血管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研究,提出“弥散性血管张力反射”的概念,阐明了血管张力反射在循环的自我调节中具有普遍性。“七七”事变后,徐丰彦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随心理所先迁长沙衡阳,继迁桂林阳朔。1938年夏,他被贵阳医学院借聘教生理学;次年又在湘雅医学院代朱鹤年教授上生理课数月。利用研究工作停顿这段时间,他编译Winton和Bayliss的英语生理学教科书,于1951年出版。1939年冬,徐丰彦应邀到内迁成都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先后任生理学副教授、药理学教授、生理学教授。教学之外,他主要进行消化道管壁乙酰胆碱含量运动功能的神经调节方面的研究。
1945年1月,内迁重庆歌乐山的上海医学院生理科学主任冯德培教授受命筹建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后为生理研究所),特邀徐丰彦回上医担任生理科主任。日本投降后,冯为筹备研究所而出国,请徐在上医任教同时兼管筹备处工作。1946年,上医准备在沪复校,徐丰彦随筹备处先期离渝抵沪筹备复校事宜。他在基本空白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生理学科。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军管会正式接管上医。徐丰彦被确定为临时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此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上医的恢复和发展工作。
1950年9月,徐丰彦兼任上海医学院教务主任,在讲授生理学的同时肩负组织全院教学工作的重任。1955年,学校组织机构调整,取消教务处,建立各系部,他出任基础医学部主任,兼任生理教研组主任,直至“文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专门从事培养人才的工作,于1951年、1952年、1958年先后主持三期全国生理学高级师资班,并自1956年开始培养研究生。他还接受卫生部委托,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生理学教科书——解放后我国第一部统编的《生理学》,于1958年出版。
50年代,徐丰彦赴北京开会,听到传达毛主席关于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整理中医中药的指示,受到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回校后,他就和教研组的同志一起,积极开展气功疗法和针刺疗法生理机制的研究。对气功疗法,他和教研组同志提出生理机制的假设,认为人在练气功时通过有意识控制呼吸,可间接地改变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该研究于60年代初获得卫生部的嘉奖。在针刺机制的研究中,他认为研究人员对针刺疗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是必要的,但作为一个生理学工作者,主要任务应该是用实验方法探讨其机制。
1963年底,国外有人声称已在动物身上发现“经络管”和“经络小体”,称之为划时代的发现。我国有影响的报刊以很大的篇幅发表介绍文章,此后卫生部组织医学代表团前往该国访问考察。在参观过程中,徐丰彦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产生了疑问。回国后,他按照他们的方法进行重复,始终没有成功,指出他们所发现的某些物体与现象,用科学的原理完全可以解释清楚,但并不证明这就是经络,并对他们吹嘘的“发现了世界解剖学上未发现过的东西”明确表示了怀疑。科学上的争论是正常的,徐丰彦的意见也有充分说服力,但在当时政治气候下,这还是被看作政治性错误,受到了打压。但是他没有屈服,坚持向学校党组织阐明自己的观点。后来,该国发现这个所谓“重大发现”完全是弄虚作假的骗局。
“十年动乱”中,徐丰彦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难逃厄运。“文革”结束后,73岁高龄的他又重新焕发了学术青春。他重新组织起研究组,招收研究生,开展针对调整异常心血管活动的机制的研究。早在1960年,生理研究所胡旭初等已发现针刺可以调整血压。徐丰彦在这一实验的启发下,经过不懈努力,果然取得了成功。研究组初步阐明了针刺和刺激身体神经,对实验性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血容量改变以及防御反应的调整作用的生理机制,发表一系列论文,并多次获国家教委、卫生部和上海市的科研成果奖。
1980年,徐丰彦响应中央关于干部年轻化的号召,主动辞去教研室主任与基础部主任的职务,同年2月担任上海医学院顾问直至1984年。1993年1月22日,徐丰彦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0岁。
(本文节录自《上海医科大学七十年》,出版时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