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童第周

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童第周

时间:2023-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笃志求真知丹心报家国——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童第周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曾经有篇课文,讲述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时,怎样勤奋学习,在做难度极大的剥青蛙卵膜实验时一举成功,为中国人争光的事迹。在近50年的科学生涯中,童第周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研究工作居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

笃志求真知 丹心报家国——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童第周

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曾经有篇课文,讲述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时,怎样勤奋学习,在做难度极大的剥青蛙卵膜实验时一举成功,为中国人争光的事迹。这个故事曾经使童第周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激励了几代中国人献身于科学事业。

求学生涯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父亲是前清秀才,诗书满腹,品行端正,颇受乡党尊敬。童第周兄弟姐妹8个,他排行第七,自幼聪明颖悟,颇受父亲喜爱。16岁时,父亲不幸过世,他在兄长资助下先后入宁波市第四师范和当时有名的效实中学读书。在效实中学,因为学校全用英语授课,他的成绩并不好,第一学期各科平均成绩不到60分。童第周不甘落后,发奋苦读,甚至在路灯下学习。三年级期末考试,数学得了100分,平均总分接近70分,校长大为赞叹,“我当校长数十年,从未看到过如此聪慧的学生”。

1923年,童第周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当时,复旦大学的代理校长是著名心理学家郭任远,他通过实验,打破了曾经风行一时的“动物本能说”,给童第周极大的启示——实践出真知,决不盲从前人的学说和观点。

192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由老师蔡堡教授推荐,童第周到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0年,童第周踏上了赴比利时留学的旅途,一个月后才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从此开始了他充满艰辛的异国求学之路。不过,生活虽然清苦,但他的学业却是突飞猛进,业绩骄人。次年,他取得当地的公费金,同时也完成了著名的剥青蛙卵膜实验。4年留学期间,童第周通过大量的实验与观察,连续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深受导师达克教授的器重,并于1934年获比京大学博士学位。

科学人生

1934年回国后,童第周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后到中央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校任教。在近50年的科学生涯中,童第周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研究工作居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

童第周在两栖类(蟾蜍和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工作中,以纤毛的运动作为实验对象和极性的指标,着重探讨了胚胎发育的极性和轴性。他和同事们发现,纤毛运动方向的决定时间是在原肠期与神经板时期,并证明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决定于中胚层和内胚层,而且这种感应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后,自头而尾逐渐减弱,形成梯度。他明确指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运动的方向。

童第周的又一成就,是对文昌鱼的研究。在他以前,由于文昌鱼的卵子难以获得,而且体积甚小,对之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在国际上寥寥无几。童第周利用在显微镜下精巧的解剖技术,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能力提出了主要的修正意见:1.发现文昌鱼卵子在发育过程中的调整能力比海鞘卵子大,但发育类型基本相似,文昌鱼的卵子发育不是过去所认为的嵌合类型,而且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2.制出了8细胞和32细胞时期器官预定形成物质的分布图谱,进一步指出文昌鱼卵的动物性半球决定个体的极性和器官形成,但这不是孤立的,它受到来自于植物性半球的诱导和限制;3.外胚层细胞的可塑性比内胚层细胞大,易受内胚层细胞的影响转化为内胚层细胞。此外,他在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关于细胞和细胞质的关系,是童第周晚年最感兴趣的工作。利用鱼细胞核移植的实验观察,他提出了“生物生长、发育和遗传,是因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结论,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也为研究控制鱼类遗传性变异工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从50年代开始,他注意到对生物学史和生物学重要理论的研究,晚年写了生物学哲学方面的重要著作《简谈生物学上的理论学说及其发展史》,这是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来分析生物学发展史的一个范例,也是他善于以微观分析与宏观结合的方法论指导胚胎学研究,创导细胞—细胞质相互作用课题的指导思想。在“文革”期间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建立了和来自美国的牛满江教授的合作研究,并向西方先进国家派遣了留学生,积极促进在北京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他的努力下,在中国科学院和美国洛氏基金会的支持下,该研究所终于在1980年建成。

童第周是一位治学严谨、勤奋刻苦的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未曾间断过科学思考和科学研究工作。几十年来,他总是亲自饲养动物,做实验,看结果,写论文,事必躬亲。去世前几年,他仍然在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操劳。

人间情怀

作为一名享誉中外的科学家,童第周并未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科学研究的“象牙塔”内,而是关注整个社会人生。他不仅是一流的学者,也是杰出的教育工作者、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

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我国东北。他满腔热情,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抗议,为此受到警方威胁,险被判刑。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是回校最早的教授之一。1947年,作为山东大学教授会的负责人和动物系主任,他积极支持青岛的“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1948年,他放弃了在美国的理想研究条件,乘船返国,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童第周热爱教育事业,早在抗战期间,就为同济大学生物学系课程的开设作了巨大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他教过不少课,如普通动物学、细胞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胚胎学和实验胚胎学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他总是从动态和进化的角度去讲解,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予以示范论证,兼重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科学实验技能,为我国生物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后备力量。

作为社会活动家,童第周历任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童第周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赵鸿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