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王国的淘金者——无机化学家黄春辉
黄春辉,1933年生于河北,我国屈指可数的杰出女化学家之一,2003年以“光电功能膜材料”研究课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这项研究算起,黄春辉和她的同事、学生们为之奋斗了10多个春秋。其间,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毕业,教授也平添几多白发。而得奖后,黄春辉却谦逊地说,得到这个奖还不能说是成功,基础研究没有止境,现在只能算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面壁十年始得“金”
黄春辉是在云南省的一个小县城里度过童年的。上小学时,从家里到学校要走半个多钟头。学校要求小学生都得上自习,冬天几乎是天黑的时候就要出门,要是下瓢泼大雨,从家里走到学校浑身就得湿透了。那时候,幼小的黄春辉就想不去上学了,但母亲说,“外头下刀子,你也得去!”严格的家教对她此后的人生影响很大,使她无论干什么事情,有再大困难也从不退缩。在以后的岁月中,黄春辉经历过抗战、文革,但不论面对怎样的境况,她总是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今日事今日毕,绝不留到明天。
上中学的时候,黄春辉开始对化学感兴趣,于是高考就报了化学系。她先在清华大学读了一年,次年院校调整进入北大。在张子高、徐光宪、唐有祺、傅鹰、黄子卿等著名化学家的教导下,她更增添了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从此与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黄春辉一开始主要研究稀土分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始自己开发稀土,首先要做的是稀土分离工作,先从矿石中分离出稀土,再将稀土元素一个一个地分离开来。在徐光宪等老一辈化学家的领导下,稀土分离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稀土分离问题基本解决后,黄春辉开始转向稀土配位化学的研究,主要研究稀土络合物。几年以后,她认识到,基础研究应该紧密联系实践,为实践服务,这样基础研究才能常葆青春,充满动力。因此,她在分子功能膜材料这个课题中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90年代初期开始,黄春辉开始研究光电功能膜材料。这是当前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她和同事们主要研究光和电的相互转化。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和石油即将枯竭的时候,如何将太阳能通过更好、更便宜的途径转化成电能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在光转化成电方面,他们主要紧紧围绕太阳能电池开展研究;在电转化成光的方面,他们主要围绕新一代平面超薄屏幕显示技术方面所用的电致发光材料,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材料开展研究。2003年,这项凝聚黄春辉和她的研究组十几年心血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黄春辉一直坚持了这样的科研思路,即要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国际最新发展动向,这样才能保持先进的思想、掌握先进的技术,使研究课题具有最大的价值。为此,黄春辉在花甲之年还跟学生一起学习计算机。
哲人说,耐得寂寞方能铸成大器,搞科学研究尤其如此。在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时候,坚定信念继续做下去,最后才能取得成功。曾经有学生问黄春辉,其它材料做电致发光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研究稀土材料的电致发光呢?黄春辉告诉他们:稀土有优良的光学性质,我们有责任研究并且加以利用;即使有一天做不出什么成果,我们也一定要弄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理论上的优势不能转化为现实。黄春辉认为随着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有可能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情景,而解决问题就是科学研究的目的。
慈师撒播“三春晖”
黄春辉视教书育人为最大的乐趣。她对学生犹如家长般的关心和爱护,在学院里是出了名的。而她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治学作风,也影响学生至深。她认为一个好的老师最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她从不会在周末特地赶到实验室督促自己的学生,但是她的学生总是特别勤奋,因为他们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宝贵、机会的难得。黄春辉希望学生在自己身边学习几年之后,在某一方面能知道的比原来更多,并且能知道今后该怎么做。
黄春辉认为,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将学生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了解自己专业领域的国际最新动向,具有跟国际同行共同工作和对话的本领。她以对新事物、新问题深入探索的科研精神,调动和激发学生们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十几年来,她的学生几乎都介入过这个“光电功能膜”的获奖课题,靠的就是课题的吸引力和前沿性。
为了鼓励学生不断进步,黄春辉还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困难,用自己的奖金资助困难学生的生活。在她的努力下,她领导的课题组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博士和硕士。1995届博士周德建在学习期间发表期刊论文47篇,30余篇被SCI录取,并在1996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为此,1996年黄春辉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生导师”。
身为院士的黄春辉至今还和她的研究生共用一间办公室。不足8平米的办公室里,三面靠墙的地方都是书,还放了办公桌、椅子,房间里仅容转身。外间是一个实验室,常常有学生来来往往做实验。但她觉得这样的环境已经够了,因为重要的不是工作条件,而是能出什么样的成果。
黄春辉曾经有留在国外的机会,而她选择了回来。她说:出去看看是必要的,但是最终还是应该回来,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一个人总是要为国家做点事情的。有的人总是想等国内条件好一点再回来工作,可是由不好到好是需要人去付出努力的。建设祖国,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杨维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