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的缔造者之一陈火旺

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的缔造者之一陈火旺

时间:2023-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借得科学“桥”万里渡“银河”——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的缔造者之一陈火旺“银河-Ⅰ”,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1983年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为其命名并亲笔题写了“银河”二字,同年12月7日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70年代末,陈火旺和妻子吴明霞一同加入到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的研制队伍中,陈火旺主要负责Fortran语言,吴明霞则负责汇编语言,他们瞄准当时国际最高水平机种,紧密跟踪。

借得科学“桥” 万里渡“银河”——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的缔造者之一陈火旺

“银河-Ⅰ”,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1983年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为其命名并亲笔题写了“银河”二字,同年12月7日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鉴定会上,当年担任红军军长带兵打长沙的何长工唱起了红军军歌,并大声说:“1930年的红军打长沙是壮举,50年后你们在长沙研制成功‘银河-Ⅰ’巨型计算机是更成功的壮举!”

“银河-Ⅰ”不知道凝聚了多少科技人员的汗水和心血,陈火旺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是我国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计算机专家,参与领导了“银河-Ⅰ”的研制。此外,他还主持过国内第一个符号汇编语言和宏指令产生器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第一个Fortran编译程序的设计、国内最早一个面向对象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GWOOSE的研究……

艰辛求学 努力成才

1936年春节,陈火旺出生在闽南山村一个铁匠家里。因为家境贫寒,他的一个弟弟刚满周岁不久,即被卖身他乡。父母辛勤操劳,想尽一切办法让陈火旺念完小学、初中。正当山穷水尽之时,家乡解放了,陈火旺幸运地读完了高中,又考上了大学。

在国家助学金的扶持下,1956年陈火旺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成了全乡第一位大学生。在复旦,他多次聆听过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谷超豪等教授的教导;后来,在北京大学又得到了国内数理逻辑创始人胡世话、王宪钧等教授的亲自教诲。深奥的数学、玄妙的逻辑把陈火旺带进了数学逻辑的殿堂,他说,“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就像优美的乐章一样引人入胜,我爱上了递归论、图灵机,陶醉于希尔波特的形式系统……”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派遣少量科技干部到英、法等西欧国家学习进修。受复旦大学推荐和教育部派遣,1965年陈火旺前往英国伦敦国家物理所(NPL)学习。当时复旦大学的校领导希望他利用到工业国家深造的机会,改行学技术,尤其是新兴学科计算机技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没有国家的培养,我顶多只能在家乡继承父业当个铁匠”,陈火旺得知领导的意思后,二话没说,当即转行。不过,凑巧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数理逻辑有着非常本质的联系。

在NPL,指导陈火旺的是国际著名计算机专家M・伍哲,他见陈火旺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很是惊讶。伍哲的意见很简单:入门再说。于是,陈火旺开始没日没夜地泡在计算机机房里,生吞活剥地阅读一本又一本软、硬件说明书。一年后,陈火旺迈进了计算机科学的大门,从制作符号宏指令产生器到构造高级程序语言编译器,陈火旺都在行了。当他将亲自研制的宏指令产生器交上去的时候,伍哲教授大为赞叹。

可惜,正当陈火旺要进一步学习,步入软件研究领域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30多个人都中止了学习,奉命回国。

夫妻携手 共造“银河”

1970年,应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教授的邀请,陈火旺举家从上海、北京迁至长沙。慈教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科学家,他深知计算机不能仅有硬件没有软件。可是在70年代初,卷入“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没有几个人关心计算机,全中国仅有几台计算机,外部设备几乎为零。中国不会生产穿孔机、打印机,没有透明胶,甚至连一块最简单的补孔板也搞不好,更不要说有条件搞软件了。

1971年,受国防科工委的指派,陈火旺主持了全国Fortran编译器研制会战。他们用电传机代替穿孔机,凑合着用5单位纸带。常常为了发现一位穿孔错误,他们一查就是半天甚至更长时间;为了补修一个洞,必须用剪刀、浆糊裁接,甚至用香烟烧洞。用原始“钻木取火”的方式制造计算机软件,是现在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可想象的事情,但中国第一个Fortran编译器恰恰是这样产生的。

更让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是,70年代中国寥寥无几的计算机用户大都拒绝系统软件。他们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优秀手编程序专家,不需要语言编译和操作系统这些“多余”的东西,他们要的只是一部稳定、快速的计算机硬件。著名的“718工程”的所有应用程序都是手编的。这样,陈火旺他们被“晾”在一边。加上70年代的中国也不容宣传先进科学技术,否则动辄有“洋奴哲学”和“帝国主义奴才”的嫌疑,所以他们的工作可有可无、无人认同。同旧习惯作斗争是件很困难的事,陈火旺他们苦口婆心、费尽口舌,人家就是不用。

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门打开后,国外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纷纷涌入,国内计算机用户尝到国际计算机先进技术的甜头后,一反常态,提出了很高的软件要求,陈火旺他们大展身手的时刻终于来到了。70年代末,陈火旺和妻子吴明霞一同加入到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的研制队伍中,陈火旺主要负责Fortran语言,吴明霞则负责汇编语言,他们瞄准当时国际最高水平机种,紧密跟踪。凭着深厚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历经数度春秋的日日夜夜,“银河-Ⅰ”软件系统终于研制成功了,经国家鉴定达到要求,一些指标甚至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陈火旺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裹足不前。他们深知当时在巨型机技术上我国落后先进国家10多年,后来果真发现在Fortran系统研制上犯了错误:当他们尽心为用户塑造高效的目标码时,却疏忽了编译器自身的优化,结果编译速度慢,用户意见纷纷。于是,他们与用户共同努力,认真修正,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使矛盾得到了缓解。成功,失败,失败,成功,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换来了我国在巨型机软件研制方面的长足进步,使我国跻身于世界上少数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

陈火旺的夫人吴明霞既是家里的贤内助,也是他工作上的合作者,更是他身处逆境时的精神支柱。吴明霞是我国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和“银河-Ⅱ”的主要研制者之一,多次立功、获奖,曾在20世纪80年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在相濡以沫的妻子身患绝症的时候,陈火旺赋诗一首:

豁达看人世,病魔咋可为?

立下愚公志,无岩不可摧。

(赵路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