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积累 天才在于勤奋——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研究领域的领先者王威琪
年少多梦,少年王威琪也在不断描绘着未来的蓝图。对于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他曾经有三个想法:最初,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想长大了以后搞音乐,做个音乐家;后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发现自己生物学得也很好,所以又打算从事医学工作;高考前,因为数学和物理成绩特别优秀,王威琪报考了复旦大学物理系,从此与电子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半个世纪过去了,王威琪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着,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少年时代的三个愿望。现在他从事的是医学电子学,把电子学与医学相结合,用电子学的方法来解决医学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诊断方面的问题。而音乐,则是他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
王威琪1939年生于江苏海门,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在治学道路上,作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座右铭:无穷小量的无限相加等于无穷大量。他的医学电子实验室从1975年开始,也是这样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地积累发展起来的,他一直认为,“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
王威琪领导的科研组主要从事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领域的研究。以往检查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要用导管从静脉一直通到心脏,对人体有极大损伤,而且要住院。现在王威琪和其他研究者一起用超声的办法,与心电结合起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无损伤、无痛苦地对病人进行检测。对于自己的贡献,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只做了分内的一点点的事情”。
如今,王威琪已经开拓了医学电子研究领域的一片新天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超声多普勒血流速度测量仪和仪器获1982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用互相独立的双超声束多普勒效应定量测定血流速度”获198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同年,超声定量测定血流速度的方法和仪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超声多普勒测量血流的方法及仪器”又获得中国专利局发明创造专利以及上海市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励。此外,微机自动测定ST超声多普勒技术、S-1医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分析仪、血流伪彩色实时声谱仪还分获1987年、1991年、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以来,又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发明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超声诊断突出贡献奖和光华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发明选拔赛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1987年,王威琪被上海市政府表彰列入上海市科技战线先进人物光荣册,1988年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盟(WFUMB)和美国医学超声学会(AIUM)联合颁发的Pioneer奖。同时,他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与别人合作专著7本。
王威琪的治学格言是“看准方向、抓住机遇、百折不挠、不断向前”。1988年,他晋升为教授,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被聘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常委。他除了专心科研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历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分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信息学科学委员会主席,电子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还担任了国家医疗器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医药器械评委、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及医学超声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超声学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编委会主任等职。
王威琪说,“要成功,就一定要发挥团队的精神,个人只是一颗螺丝钉;没有什么不经过自己的努力,不经过团队的拼搏而容易得到的事情”。工作中的他,不仅是一位站在医生背后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关注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在他的学生中,有白发染鬓的教授,也有踌躇满志的生力军,他们组成了一个和谐融洽的集体。本来,学校要为这位首席教授安排一位专职秘书,但他谢绝了,“我有很多秘书,而且都是高级别的,他们中有硕士、有博士、还有教授,同时我也非常乐于做他们的秘书,为他们服务”。
王威琪一家四口都和“医”有缘,夫人、儿子、女儿都是医生。夫人归绥琪一直在妇产科医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她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独特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办法和娴熟的医疗技术,治疗多种妇产科疾病和自然流产、盆腔炎、子宫内膜移位症、子宫肌瘤等疑难杂症,有“送子观音”的美称。自1968年王威琪和归绥琪结为伉俪至今,他们不仅事业有成,硕果累累,而且鸾凤和鸣,家庭幸福,曾被复旦大学评为“比翼齐飞佳侣”。
(赵路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