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打交道是最困难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希望被别人喜欢,也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但对于陌生人,人们常有一种估摸不透的不安和恐惧,而且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不仅仅是我们所熟悉的人,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我们不得不与陌生人打交道。但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他会尊重我吗?会不会看不起我?……这些疑问就可能使我们或轻或重地产生一种恐惧感。
现代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趋势、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化趋势、人类思想交流的国际化趋势,正在迅速冲破地域界限和人们原有的交往范围,改变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和“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观念,使交往活动更加广泛而频繁。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频率加快了,社会关系复杂了,社会交往也就更加困难了。“知人知面不知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人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有时,一番好意被误解,一腔热情被浇灭;有时,一句话就可能使昔日的好友变成仇敌。人们渴望交往,又不知如何才能更好地交往。
一首歌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另一首歌里唱到:“以诚相待,心诚则灵。”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有着优良的品质,以诚相待,以善相待,充满自信,就能够打开成功之门,获取理解和友谊。下面我们介绍几种社会交往中所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也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社会交往中的平等,主要体现为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人格面前人人平等。尤其是人格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交中要特别注意遵守的。人格的平等主要是指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不干涉他人的私生活,不践踏他人的人身权利。人格的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相互之间是独立的。这是人际平等交往的最突出体现。
真诚主要是指与人交往时要有真心,要诚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曾被作为人们社交的至理名言。但在社交中,仅仅有“防人之心”,而不能献出自己的真诚,恐怕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现代社会,交往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一般的人际交往,又包括业务交往、工作交往等。如果说工作交往、业务交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的话,那么社会交往则是加强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不管是熟人间的交往,还是与陌生人的交往,真诚都显得相当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在调查对社会交往的吸引产生正负影响的555种人品时发现,位居吸引正效应前8种的优良人品中,有6种同真诚、诚实有关。真诚会使人们产生沟通、深交的欲望。因为它给人以可信赖的安全感,同时它也是与对方深交欲望的标志。
从心理学角度讲,健康的自我应该是真诚的、开放的,而病态的自我则是拘谨的、封闭的。我们每个人原本都希望做一个真诚、开放的人,与别人进行自由平等的交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心理上的原因,我们却总要穿上一身虚假的外衣,这就容易变成一个拘谨、封闭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诚,又让人感到你的诚意呢?
首先,认识对方时要表示真诚。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在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感其诚。古人云:“诚可以动天,诚可以格人。”上帝之所以移掉了愚公家门前的那两座大山,是被愚公的锲而不舍的决心所感动。这是“诚动天”的具体表现,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心都是肉长的,自然不比金石坚硬。在社会交往中,只要我们能够以诚待人,就可打开对方的心灵之门。因为“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如果你的态度真诚,所得到的反映也会热烈,交往双方才有可能深入交谈,友谊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美国的《读者文摘》是全球性的刊物,它以其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它的名字现已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你知道吗,它刚诞生时,曾被视为没有出版价值的书。那么,它的创始人——德惠特·瓦莱斯先生是怎样推销第一期《读者文摘》的呢?
他花了4个月的时间,不断写信,寄到全国各地,征收预订金,四处收集可能购买《读者文摘》的读者的名单。他还订了个临时性条约:如果读者对杂志不满意的话,预订金可以取消并且退还。这要对自己的刊物有多大的信心!现在我国各大企业、商店所推行的“不满意就退货”活动是不是由此带来的灵感呢?
《读者文摘》创刊号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没有人退书,也没有人要求退还预订金。订购者们给予德惠特的鼓舞和支持,大大超过德惠特的预料,超过了他的令人满意、让人放心的条约所包含的那对订购者的尊重与信赖。
一年以后,《读者文摘》发行量达到7000份,德惠特已今非昔比。可他并没有忘记读者们,没有忘记自己应给予他们关心爱护的责任。他亲自动笔给读者写信,介绍自己的刊物,征求读者的意见,甚至连信封都自己动手写,而不打印,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他的一片诚心。
他的真诚得到了回报。4年后,《读者文摘》发行量达到2万份。又过3年,发行量猛增10倍,达到21. 6万份。
有时,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不可避免地会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这不仅不会使自己的形象受损,不会受到别人的轻视,反而能够缩短交往双方的距离,容易引起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人生在世,谁能没有缺点?而敢于让外人尤其是初次相识的陌生人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这不仅表明了自己的真诚,而且会使对方信任你、喜欢你。心理学研究表明,勇于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人,其坦诚的背后必有开放的心态和真诚的品格,必有自信的意识和勇敢的气魄。别人向你请教问题,即使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你不会时就坦率地承认“不知道”,这不仅不会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自己丢了面子,反而能够引起别人的尊重。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两个交情一般的人,如果其中一个真诚地指出另一人隐秘的弱点,两人的友谊可能会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两个好朋友之间,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被蒙在鼓里或上了当,就会马上放弃交往的愿望。因为朋友之间弄虚作假,故作玄虚,掩饰真相,意味着戒备,拒绝交心,这实际上就是给双方友谊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次,为人要诚实。诚实是你赢得人缘的第一原则。为人处世应保持诚实的美德,与他人交往尤其要以诚相待。虚伪、表里不一的行为只会被人疏远。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的交往。交往双方能否以诚相待,是心理交往能否顺利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
爱因斯坦曾将人生的成功公式表示为:“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工作,Y代表方法,Z代表诚实。诚实是人生成功的要素,也是做人的美德,在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
古代有这样一件事:韩昭公把自己的指甲剪下来,然后又故意把指甲弄丢了,并命令臣子把它找出来。某位近臣为了取悦昭公,于是剪下自己的指甲来献给昭公,昭公因此知道这位臣子的虚假而不再信任他。
第三,要敢于说真话。在北京市首届青年礼仪大赛“职业礼仪决赛”现场,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您走在街上,看到一位小姐非常漂亮,您会多看一眼吗?”面对这一问题,天安门警卫中队国旗班班长史涛,挺了挺腰杆,红着脸一笑,回答:“如果这位小姐非常漂亮,我想我会多看几眼的,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台下掌声四起。
观众为什么会热烈鼓掌?是不是倒掌?根据当时的现场情况看,观众鼓掌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史涛的回答的肯定。这主要是因为这位武警战士说了实话。可以说,天安门前的警卫是最严肃、最正派的人了,连他对漂亮的小姐都多看几眼,由此可见,不会有什么人例外了。而相反,如果他回答不会多看几眼,那么他不是说了谎话,就是缺乏正常人的真情实感。史涛以其诚实的回答赢得了观众的信任。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名牌节目《实话实说》。这个节目自开办以来,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如潮的好评。观众对它的反映是:“贴近社会,贴近观众,敢于实话实说。”与此节目媲美的是《焦点访谈》,它在黄金时间反映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揭露社会事实的真相,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再看一篇报道。1998年5月3日《齐鲁晚报》第6版登了一篇文章《哈佛考官的择人之道》,其中心思想之一就是做人要诚实。文章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淑珊女士在中国工作期间,被聘任担任哈佛大学在中国招生的面试考官。
有几个曾经在原学校考试中一直名列前茅的中国尖子生,出乎意外地落选了。淑珊女士一语道破其中的要害:“高考分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这并不是我们挑选学生的唯一标准。”那么,她是怎样面试学生,又怎样评判学生的呢?“我其实并不懂他们要报考的那些专业,也不考他们的学业知识,那些都在成绩单上有了。我只是跟他们单独面对面聊聊天,让他们有个愉快的谈话经历。同每个人大约谈一个多小时,然后根据我的印象写一个详细的面试报告。”
下面列举几项考查内容:考生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采取什么态度?考生是否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遇到个人的机遇能否抓住?考生学习和参加课外活动能力如何?谈到这个问题时能谈到什么深度?考生有可能对学校做出什么特别的贡献?考生本人能从学校得到什么益处?
淑珊在谈到对中国考生的印象时说:“中国考生普遍缺少课外活动锻炼。主要精力都放在教科书和完成学校的作业上,因此知识面窄,社会活动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都比较低。”“还有一点是很糟糕的!作假现象很严重!有的学生在填写成绩单时,故意把成绩不好的科目漏填或写错,有的推荐信也是假的。凡遇此种情况,这个考生就失去了报考资格,根本不予考虑。因为我们很看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诚实还能有什么别的?”
好一个“没有诚实还能有什么别的”!哈佛大学录取考生的这一原则,对我们为人处世不能不有所启发。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做人、处世、交往,诚实应该是其重要原则和基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做人的基本信条,这也应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追求和恪守的信条。
这是另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社交中持有这样的态度,矛盾和孤独将离他而去,愉快和友情将始终包围着他。
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实际上是人际关系感受能力的具体反映。那些以善解人意而著称的人,通常人际关系感受能力比较强。他们对他人的思想、情感、需要和动机的认识与体验非常深刻,对人际关系变化和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时时事事都能为对方着想,即使被误会时也是如此。因此,他们极少与他人发生矛盾,经常处于愉快、和谐的氛围之中,没有孤独,没有烦恼。
热情是一种较高级的情感形态,是对某种事物的肯定的、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形式。一个热情的人,在交往中常表现为喜欢、赞美和称颂他人,而不是倾向于厌恶、轻视或说他人的坏话。因此,热情往往是一种强烈的人际吸引因素。
热情作为一个心理特征,它可以与慷慨大方、能力强、和蔼可亲、受人爱戴等结合起来,赋予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人。如果这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这些品质,那么他就会因为这些品质的可爱而对他人产生一种自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交往遵循着对等互惠的原则,人们在生活中一般都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所以,对别人表现出热情的人,会成为喜欢别人的象征,作为回报,也会引起别人的喜欢。“桃园三结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肝胆相照朋友的最好注解。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交到几个真心朋友,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真心朋友。
社会交往关系学的专家戴尔·卡耐基在其著述中,论述“使人喜欢你的六种方法”时,提出的第一种方法就是要求我们要“献出真心”,对别人表现出热情的态度。
只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从而引起对方对你的注意甚至关心,是绝对无法交到许多真正的朋友的。你不能热情待人,为何要求别人热情待你呢?
要做到热情待人,就必须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别人,必须真心地喜欢别人。在这方面,赞美别人和帮助别人不失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赞美别人是表示喜欢别人的有效方法。人都有自尊的需要,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美。而赞美之所以能起到作用就是因为它能够加强或满足他人的自尊,使他人以肯定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他人在获得满足后,也会以喜欢等方式给你以回报。
帮助别人也是增进吸引的有效途径。在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一个人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我们如果能伸出一只热情的手,无疑会给对方以信心和力量。特别是一个人遇到挫折,处于逆境中时,如果我们能热情相助,别人定会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激。“危难之中见真情”,很多人在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时,总能以更真诚的感激报答别人,此番情形,古人有之,现代人更有之。
社交中的守信用,并不是像商业上的信用,要靠契约式的合同来维系,在大部分时间里,它依靠交往双方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感情因素而起作用。
信用指的是切实履行约定和实现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简单地说,就是要说到做到。这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要求。说到做到,听起来既简单又合理,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就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社会主义社会,信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反映个人对于他人,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个人对自己名誉应有的尊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许下诺言或启口求助,一个单位与另一个单位签订合同,反映了对别人或别单位所给予的期望与信任。这样,承担履行诺言、愿望或合同的责任,就成了维护相互之间关系的主要环节。
守信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美德。人们常以讲信用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敬。言而无信的人历来受到人们的指责。当某人赴约迟到时,所有等着他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除非发生什么重大的意外,否则绝对不应找其他借口来为自己的迟到或其他失约行为开脱。如果确实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突然生病了,或临时加班等等,都要想方设法通知对方,取消约会或推迟一下。跟人约好或答应的事,务必要守信。
我们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商鞅这个人物。他为了获得人们的信任,采取的方法现在也一直被作为守信用的典型案例。
春秋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准备就绪,但还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还不信任自己。因此,他下令在国都的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高的木柱,并许下诺言: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十金。围观的人不少,但都感到奇怪和惊疑,没有人敢去搬动那根木头。因为这样的一根木柱,一般人大都能搬得动,并非需要多大的力气。大家正在议论纷纷,不相信搬完木柱能够得十金时,商鞅又宣布:搬到北门,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时,真有人出来把这根木柱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商鞅的这一举动,使百姓感到他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商鞅的新法因为符合人们的要求,获得了人们的信任,于是,很快就在秦国推广开了。
商鞅的移木之信,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称道。为政治国,言而无信,朝令夕改,那就不可知其可了;言而有信,令行禁止,那就会“下令如流水之原(源),令顺民心”。
与守信用相对立的行为叫食言,或者称之为背信弃义。轻率地毁约失信,对自己的誓约、诺言采取出尔反尔、不负责任的态度,一来丧失了自己的荣誉和尊严,二来也是对他人的轻蔑和伤害。这是交往中的一种腐蚀剂,它无形中使松散的联系变得更加松散,使各种交往活动变得毫无生气。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一两次下来就会使人产生猜疑。言而无信怎能使人相信你呢?长此以往,谁还能与你做朋友呢?
“狼来了”的故事就是因为那个小孩一次次地撒谎,让人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所以羊才被狼吃掉了。
讲求信用,还要相信朋友。这是社交获胜的又一重要品格。现实生活中,人们囿于旧社会尔虞我诈的残余的影响,心有余悸,有些人把反面的经验用之于友谊,禁锢自己的真实面貌,说什么“为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只要不开口,神仙难下手”。这种自我禁锢实际上是把自己摈弃于朋友之外,斩断人家向你伸出的友谊之手。有些人则对别人总是持怀疑的眼光,甚至戒心重重,眼睛老盯住别人的短处,似乎这个世界里是“洪洞县里没好人”,怀疑一切,到头来却孤立了自己。友谊是对等的,渠道是双向的,你对人家投以疑虑的眼光,人家怎么还你以信任呢?不信任朋友的人也必然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宽容待人,是指要有对他人宽容的胸怀。为人处世,要能够了解他人,能够移情交流,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甚至对他人的过错或缺点能够容忍。
佛家有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以此为训,出家之人看破红尘,清心寡欲,忘却了人间烦恼。世间之人也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宽容精神。
宽容、容忍是交际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和艺术。能够容纳各种不同工作方法和个性特点的人,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甚至能够容纳与自己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在交际中就一定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与欢迎,他的社交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他的事业也就一定会成功。如果不能容人,别人就可能会断绝与他的来往,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朋友就会寥若晨星。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与人交往正是需要这种豁达大度的气量,要能做到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一种积极高尚的态度,更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健康的心理要求一个人对自己要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对自己的一切要坦然地承认和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健康的心理更要求我们能接纳别人,而不能排斥别人,更不能强求别人。
宽容待人,就要容纳各种不同特点的人。各种各样、各有特点的人组成了灿烂缤纷的大千世界。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进行社会交往,就要能够容纳具有不同特点的人。
人在社会中生活,由于生活经历、所受教育、周围环境等有所不同,自然会有和自己个性相悖和持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自己的人。对他们的态度如何,不仅是交际方法的问题,还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反映着他对事业、对社会、对别人的态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自己交际范围的任何个人的心理氛围。因为社会中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要与他人相处,家庭成员、邻里熟人、朋友同事、上级下属,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才会造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使每个正常人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程度不同的满足,从而产生乐观开朗的情绪,对生活更加热爱,并使整个群体保持一种稳定的融洽的秩序。退一步说,不能容忍别人的不同观点、意见,难道你的观点、意见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诸葛亮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较为客观:“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坚也。”他对此采取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忠义者,莫在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每个人有长处也有弱点,无伤大局的小毛病人人都有,应该相信别人会不断地修正自己。
宽容待人,还要容人之言,尤其是要能容与己意见相左的人。人与人相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人接受,希望别人能让自己轻松自在,毫无拘束,可以袒露自己的一切。这是人人都有的正常心理。但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却很困难。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待别人和事物,大都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去看,而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主观的意向。每个人总要透过自己的意识、观念、经验和追求这双“眼睛”去看待别人和客观事物,这个规律便决定了个人的感知有局限性,彼此间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黑色线条、同样的轮廓、同样的空白、同样的布局,但不同的人却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大脑中的“图像”——意识、观念与情感等心理态度来感知和解释一切事物,这就必然会有差异。因而我们要尊重人与人之间这种不可避免的差异,相信生活并不总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是还有第三种、第四种选择……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愿意与容纳意识较强的人在一起,而不愿和爱挑别人毛病、吹毛求疵的人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努力尊重差异,容纳别人的个性,给对方一个保持自我的权利。这种尊重和容纳意味着对对方要整个儿地接受,而不是只接受你喜欢的那部分。也就是说,既要接受对方的优点与长处,也要容纳对方的缺点和毛病。要认识到,正因为两个人有所不同,才需要交流和相处。求同存异,友情才能更好地发展。在这一方面,南宋时的朱熹和陆九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南宋时,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并世的大学者,但是二人的主张、观点很不同,因而经常相互极意攻辩。有一次,吕伯恭发起了一个“鹅湖大会”,想把朱、陆二人的观点调和一下。可是,朱熹和陆九渊在会上仍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过,争论归争论,学术观点上的论辩并没有成为他们二人相互之间人身攻击的借口,反而他们在各自的学生面前论及对方时,倾慕之情都溢于言表。“鹅湖大会”后六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陆九渊前去访问,朱熹请他到白鹿洞书院讲演。陆九渊讲演的题目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番高谈阔论,切中当时学者的弊病。朱熹深表赞同,马上将其讲演勒石为记,使诸生时加警惕。
二人在学术观点上的是非,不是我们这本书要谈论的主题,可单就他们二人对观点不同的辩论对手的态度,对我们却很有启发。如果朱熹、陆九渊不是胸怀坦荡,而是胸襟偏下,各自都容不得旗鼓相当的对手,那除了老死不相往来外,没有他途可寻。武侠小说里描写的多少武林高手就是因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容不得别的门派而命归黄泉。幸好朱、陆二人的气度都很大,心中能够“存异”,因而双方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另外,在这种密切的关系中,二人的“存异”不是对见解相左之处弃之不顾、视而不见,他们的态度是坚持“争论不休”、各抒己见,力争寻到最佳答案。他们都能从对方的学术观点中看到智慧的闪光点,找到有益于自己的思想内容,用以丰富自己。正因为如此,他们两人能够相互容人,并且“容”到了相互倾慕的程度。
宽容待人,就要能够容许别人犯错误,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世间之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只有犯错误的程度不同。我们在进行社交时,就不能苛刻地要求人,而要能允许别人犯错误,更要能允许别人改正错误。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希望别人原谅自己;那么,别人犯了错误,尤其是当别人诚恳地来向自己承认错误时,就应当能够真诚地原谅他。
交往是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很多拥有交往艺术、对交往方法驾轻就熟的人,在人群中潇洒自如,如鱼得水,引得旁人的称羡。有的人在赞叹的同时又免不了讨教。他们甚至像唐僧到西天取经那样虔诚地向交往成功者索取秘诀或法宝,希望自己能沿原路到达彼岸。其实秘诀很多,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宽容待人。
在宽容待人的同时,还要对自己充满自信。自信是人生的一大美德,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社交中,和一个充满自信心的人在一起,您会倍感轻松和愉快,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会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去克服。这种人格力量本身对别人也是一种鼓舞。一般人对于自信的人,都会另眼相看。如果你有自信心,对方就会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如果你畏怯和紧张,就可能使对方产生同样的反应,对你有所保留,使彼此之间的交往产生阻隔。运动员在比赛中充满自信,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演员在演出时充满自信,就可使观众满意,获得演出成功;社交中的人们充满自信,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实际上,交往的成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机会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当而且能够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路。在下面的各个问题的论述中,我们将分别介绍各种交往的技巧,它虽然不能穷尽所有的方面,也不可能使每个人都以此为样板来学习和演绎,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相信其中的某些方法和技巧会为其成功社交助一臂之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