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改革的“缓冲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0.3.1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及生活发生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原则的确立,使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既可以发挥社会统筹基金均衡负担、分散风险、互助互济的作用,又可以发挥个人账户的积累作用,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第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各项建设任务很重,由此决定了基本社会保障的标准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追求高水平。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出发,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保证企业活力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第二,社会公平原则与市场效率原则相结合。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它必然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必然具有公平与效率的双重属性。从公平来说,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养老、医疗、救济等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性问题,应该通过社会统筹制度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力。从效率来看,除了实行个人缴费的个人账户制度外,还鼓励自我保障或家庭保障,以降低个人生活风险。这种既体现公平,又追求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适应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第三,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基金经营职能相分离。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再直接营运管理社会保障基金,而主要管政策、管制度。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管理由社会机构依法经办,同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机制,切实做到公开、透明、安全,才能形成社会保障基金筹措、营运和保值增值的良性循环。
第四,社会保险和商品保险相区别。社会保险是政府行为,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目的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商业保险是以赢利为目的,一般遵循自愿原则,目的在于使遭受意外风险的个体免受或减少损失。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差别,决定了它们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合理分担风险,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络中发挥各自所长。
10.3.2 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
第一,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20世纪末,“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社会保险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承担风险大,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制性,由国家立法推行,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加;二是互济性,参加者先尽到缴费义务,后享受补偿权利,风险分担,互助互济;三是储备性,社会保险基金在风险发生前筹集,在风险发生后使用;四是补偿性,参加者在劳动和收入中断时,才有权得到给付,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
在我国,社会保险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失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三大法定保险项目及其社会工伤保险和社会生育保险等。
第二,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1999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防线。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救济对象的选择性,救济对象是生活在法定最低生活水平线和低于这个水平线的国民和家庭;二是救济标准的低层次性,救济目标在于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三是资金来源和流向的单向性,国家和社会向救济者给付救济金,而不要求救济对象缴费;四是救济时间的短期性,除一些长期救济对象外,大部分是应急性的。
社会救济的内容一般可分为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两大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
第三,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举办的福利事业和采取的福利措施。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障对象广泛,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二是免费、减费提供生活用品、服务或现金补贴;三是资金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社会组织的专项基金、群众集资等。
社会福利的内容包括未成年人福利、老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劳动者福利等多个方面。社会福利的形式既有国家举办的福利项目,又有民间团体和志愿机构举办的福利项目;既有现金、实物援助的福利,又有劳务形态上的福利。
此外,根据具体国情,我国还采取了其他一些社会保障形式,作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补充。我国政府明确地把优抚安置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设置专门机构负责伤残军人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的工作。
我国目前有三条社会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们对保障职工和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促进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将构建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支柱之一,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在:按照“广覆盖、低水平、社会化、可持续”的目标,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启动了城镇职工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0.3.3 社会保障的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伴随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建立起来的。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创造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良好环境,保证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机体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会保障有利于化解个人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劳动者主要依赖家庭保障化解个人风险。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劳动者因遭遇疾病、伤残、年老等风险而失去劳动能力后,个人、家庭乃至企业均无力承担劳动者基本的生活费用。于是,由社会来解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保护社会成员不致因遭受风险而陷入绝境,就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生活安定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社会保障有利于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产生社会不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冲突,必须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对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给予物质帮助,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三,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周期性,在经济收缩或停滞时期,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为避免失业工人流离失所,铤而走险,必须发放失业救济金和困难补助,给予失业工人基本生活保障,保存这部分劳动力,防止经济繁荣时期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状况。此外,社会保障还通过建立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为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后备,使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结构的调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关于保障体系的论述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社会保障有利于调节积累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在经济运行中,社会保障具有“自动调节器”的作用。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膨胀时期,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积累加快,基金数量增加,而领取失业救济金和困难补助的人数下降,社会保障支出相对减少,社会保障收入大于支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旺的消费需求,抑制了经济过热。反之,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失业和企业利润降低导致居民收入下降,更多的人因收入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而需要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积累放慢,基金数量减少,而领取失业救济金和困难补助的人数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大于收入,从而减缓了经济萧条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本章小结
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行为,是现代国家的重要经济职能。在我国,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宏观调控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根据实际,在各个目标之间加以权衡和协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由于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各具特色,因而政府应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不同调控手段加以选择实施。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遵循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相结合等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阅读书目
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
分析与思考
1.试对下列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析: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行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不能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手段。
(2)宏观经济调控就是政府对企业进行调控。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为了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4)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安全网”。
2.试述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依据,并结合实际说明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经验。
3.面对“经济过热”或“经济萧条”,政府应如何遵循“相机抉择”的原则,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4.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94年开始,我国在40多个城市开始进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筹资制度;建立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解决了部分困难单位职工看病“报销难”的问题;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请回答: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如何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与市场效率原则的结合?
5.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大多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然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特大经济危机的爆发,宣告了“市场万能论”的破产。西方学者开始不再讳言市场经济的弱点和局限性,“市场失灵”一词被广泛使用,概括他们的论点有以下几方面:
A.市场经济造成环境污染、公害泛滥、城市膨胀及生态失衡等。
B.市场不能提供国防安全体系、科学教育、公共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
C.市场调节导致对同一产品重复投资,不能很好安排资源的区域(空间)配置,更无法安排资源在现今和未来(时间)的合理配置。
D.市场不能避免以钻空子、欺诈性的买空卖空为特征的投机行为。
E.市场经济无力阻止权力集团和垄断势力入侵市场。
F.市场经济使收入过于悬殊,产生贫富两极分化。
请回答:
(1)“市场万能论”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试述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3)在既有“市场失灵”,又有“政府失灵”的条件下,应该如何处理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6.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列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1997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见表10—1。
请回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7.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上大规模爆发的传染病,曾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创痛,它不仅夺去了数以亿计的人的生命,并在短期内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据有关资料,公元6世纪,在东罗马帝国爆发的瘟疫肆虐了50年之久,造成上亿人死亡;1348—1351年在欧洲爆发的黑死病,三年时间夺去了6200万人的生命,几乎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1918年9月—1919年6月,在美国爆发的流感,10个月内造成世界范围内4000万人以上的死亡;1980年后出现的艾滋病迄今已经夺去超过2500万人的生命。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中央财政设立20亿元的非典防治基金;北京市政府宣布对旅游、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和交通运输业实施减税政策;卫生部宣布“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和农民实行医疗费用救助制度”,等等。全国上下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发展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保持了经济增长的势头。
请回答:
(1)运用有关政治经济学原理,评价政府应对SARS疫情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说明财税政策和社会救济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