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区建设目标的提出,是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客观分析秦淮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确定教育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 “十五”期间秦淮教育发展的成就
“十五”期间发展的成就,是秦淮区进一步提出教育名区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在“十五”期间,秦淮教育以“跨越式发展”作为发展战略,学习和借鉴教育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把教育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和均衡学校办学条件为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赶超先进,努力追求办学内涵和教育质量新的跨越。
在这一时期,秦淮教育抓住了整体提升办学水平的一个重大机遇,即:根据省、市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秦淮教育进入到密集创建的时间窗口上。从南京市规范化学校,到南京市示范学校、南京市实验小学、江苏省实验小学,乃至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创建等等。创建工作给秦淮教育在“十五”期间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秦淮教育也在创建中觅得了机遇。作为衡量区域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创建工作调动了全社会的力量来投入到教育中,使这个老城区的教育发展获得了政府对教育的资源支持。创建,不仅是一项工作,对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创建的硬件软件指标,作为鲜明的标杆,规范和带动着教育的系列变化。
以“十五”创建为抓手,秦淮区域教育的实力迅速提升,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 优化教育布局
“十五”期间,我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秦淮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十五”方案》,确立“建一所、成一所、精一所、上一所”的工作原则和“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盘活内部资产,形成规模办学,提高教育效益”的工作思路。经过大规模的调整,全区教育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2. 改造薄弱学校
在布局调整的基础上,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突破口,先后投资1亿多元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征地、改建、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大门、食堂、宿舍、实验楼、教学楼、综合楼、塑胶跑道。全区各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图书资料达到市颁规范化标准;坚持实事求是、适度超前的原则,经多方筹措,投入资金添置现代教育装备,大大地改善了全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全区办学条件达到一、二类标准的学校数量大幅度上升。
3. 强化教育管理
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校规范办学水平。全区各校在教育局的指导下,狠抓管理水平提高。教育局提出质量与管理两大主题,并在整个“十五”期间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要求,极大提高了学校制度管理和依法治校的水平。
4. 推进队伍建设
科学配置师资,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一方面行政部门与学校签定学历提高责任状,以加快在读教师学历提高的速度;另一方面,根据组织培养与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名特优教师培养工程。
5. 完善教育现代化保障体制
区委区政府切实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把教育现代化建设有关指标纳入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教育发展“三增长一优先”的各项保障政策,教育投入总量逐步提高。
至“十五”末期,全区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实现新突破;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依法治校的局面初步形成。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都实现了提档升级,学校综合实力明显上升,又有一批小学成为省、市级示范学校或实验学校。
(二) 秦淮教育改革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五”期间,秦淮教育通过跨越式发展,缩短了与本市教育强区的差距,特别是在硬件均衡上下了大气力,这为“十一五”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赢得了较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名校的供给量不足,与秦淮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扩大的需求存在差距;全区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同质性问题比较严重,特色学校打造需要加快进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距离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尚有差距,名特优教师的总量有待增加;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进程中,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区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深度和效度有待提高。
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单纯依靠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硬件投入显然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它迫切需要学校在管理和教育教学中软实力的自我增长。如果不能从学校内部去推动管理方式、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培养等一系列内力的提升,那么新建好、改造好的学校甚至会出现“漂漂亮亮的薄弱学校”问题。“漂漂亮亮的薄弱学校”,是硬件达到一定条件,软实力却跟不上的学校,提升这类学校的办学水平,或许正是“十五”期间秦淮教育跨越式发展后留给我们的现实命题。
学校软实力,可以理解为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能力。它是学校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达成高质量学业的能力。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素质,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办学特色,学校在区域教育的影响力,学校的声誉及美誉度等。学校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竞争力、影响力。对内的凝聚力,主要同学校精神文化有关;对外的竞争力,主要同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学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有关;对外的影响力,主要同学校办学业绩、学校特色、学校品牌有关[1]。
分析学校软实力,发现它同校舍、场地、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信息技术装备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质,即学校硬件条件,共同构成了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联系硬件条件和软实力的,是人所执行的制度、习惯、行为,进一步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问题。“十五”发展过后,秦淮的一些学校,要解决的正是如何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的问题。
(三) 建“教育名区”:“十一五”秦淮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秦淮教育人任重而道远。2006年初,在“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秦淮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名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进“富民强区”的战略性举措,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这就意味着,在“十五”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教育名区”作为秦淮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现实地摆在秦淮教育人的面前。
1. 教育名区建设的意义
区委区政府决定建设教育名区的目标,是将优先发展教育,整体提升教育发展的质量水平放在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上来考虑。这是因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对于推动整个秦淮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努力建设教育名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必须依靠人才优势来保障落实,而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
其次,努力建设教育名区,是区委、区政府加快富民强区建设,努力实现“两个率先”,打造“人文秦淮”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名区建设不断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全区人民受教育水平,不断优化人的素质,不断丰富人力智力资本,才能为我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我区“人文秦淮”建设。
第三,努力建设教育名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当前,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受好的教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把学习和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需求,把接受业余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 教育名区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名区建设力图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教育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两个率先”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还有距离,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和教育结构的优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办学整体实力和教育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通过教育名区建设,我们要在南京城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促使教育对秦淮现代化建设的学习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显著增强,初步构建起适应南京中心城区区位功能要求、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办学质量效益较高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教育现代化示范区。
3. 完成“教育名区”建设的具体指标
什么是教育名区?“名”,是名气,名声。具体到秦淮教育来说,就是要提高秦淮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得群众信任和向往,同行尊敬和认同。把秦淮建成“教育名区”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由众多的因素构成,需要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我们在教育问题的诸多领域投入精力去力争实现。教育名区建设积聚教育“内力”、修炼教育“内功”,但当这种内涵发展积聚到一定的时候,应当出现一些鲜明的指标,来说明发展的质量和程度。我们认为,这样一些方面,是一个“教育名区”重要的、可评估的指标:
(1) 所有学校优质
教育名区,不是只有几所学校出名、有名,而应当是每一所学校都优质,每一所学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迅速进一步缩短区内学校间的办学条件的差距,通过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
(2) 发展水平一流
在衡量教育发展水平上,要特别把握好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深入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如教师的观念、能力、敬业精神及师德资源、学校现有的硬件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教育教学制度等等的潜力,合理配置,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促进学校发展。通过教育名区建设,要使得我区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市城区教育中具有领先的位置。
(3) 名校名师辈出
名校、名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重要的内部驱动力,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呼唤名校、名师的出现。名校的存在,代表着这一区域教育的主张是什么,这一区域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一区域的教育在某一方面的旗帜和“领头羊”是什么样的,它是普通学校研究和学习的榜样,是名教师发展的温床,名校优秀的办学文化和传统,为名师的诞生不断提供动力。名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一面面旗帜,在名教师的带动下,教师群体就会明确工作与发展的方向,不断提升整个教师队伍水平。名学校和名教师的工作品质,使得区域教育整体充满吸引力。
(4) 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办学还必须有特色,特色是一所学校在实践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很好地完成学校共性任务的基础上独特的、具有冲击力的影响,是一所学校的第二生命。秦淮建设教育名区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打造办学特色,开创学校发展的新篇章。打造办学特色,还要关注由办学特色走向教育品牌。从内涵上说,品牌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科学探索而锻造成的一种品质,最终显现为区域教育的质量和信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