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文化名校的提出背景与思考

文化名校的提出背景与思考

时间:2023-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一) 文化名校的提出背景我们理解的文化名校就是一所学校因其主体成员体现出的独特的处世态度和做事方式而闻名于某一区域的总称。学校文化的建设主要是侧重于政策层面与自身能力层面的提升。文化名校的建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扶持,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促使文化名校的建设更为科学、规范的行进。同时,文化名校的建

近年来,秦淮区教育行政部门确立了“创教育品牌,建教育名区”的重要战略,努力把秦淮建设成“名师名校辈出、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一流、全面优质均衡”的教育名区。秦淮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区域性推进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以文化导向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生成,塑造一批文化特色凸显、文化品位高雅、教育质量一流的学校,对推动秦淮教育发展、打造教育名区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规化、提升作用。

(一) 文化名校的提出背景

我们理解的文化名校就是一所学校因其主体成员体现出的独特的处世态度和做事方式(即学校文化)而闻名于某一区域的总称。它是这所学校的生命特征,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精神内涵,文化是这所学校成名的土壤,学校从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将其渗透到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文化名校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如下三个背景:

1. 教育名区视野中文化名校建构的紧迫性

什么可以引领学校的内涵向纵深发展,统领学校的宏观方向和微观改造?课题组认为,这必然是学校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学校发展中,文化起着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的整合作用,抓住学校的“文化”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只有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驾驭学校的战略发展。

例如:我区小西湖小学正是在充分审视、挖掘、提炼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从文化重构的高位上全面系统地规划学校的长效发展。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2001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多年来,学校一直以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见长,是一所有很高声誉的学校。在学校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也意识到,学校要发展,仅仅停留在质量表面是不够的。支撑名校的根本是学校的文化。湖小人重新审视学校的发展轨迹、成长历程、目标定位,深深体悟到:一所学校其实就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每位学生进入学校学到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文化的熏陶,被浸润成一种人才。作为一所积淀丰厚的百年老校,唯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才会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因此,湖小人充分挖掘、梳理学校的悠久办学历史。学校所在的秦淮区,自清朝雍正年间始建有普育堂,以救济老民(妇)、残废、育婴等为责,是一个慈善机构。据《江宁府重建普育堂志卷第一》记载,普育堂建成以后,又增立“义学堂”以“训蒙”,这处“义学堂”所在位置正是小西湖小学现在的办学地址。至1906年,江宁府在城南创办以“义学”为校名的小学,也就是现在的小西湖小学。普育堂的悠久历史是小西湖小学的文化根基,亦是生成普育精神的文化土壤。小西湖小学正是站在这样一片教育的沃土上,传承普育,并赋予“普育”以时代意义,提炼出“普育是普遍的教育、普适的教育、普及的教育、普济的教育”的“四普”内涵,明确了“普育”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即“均衡的生活的公民教育;全面的人文的博爱精神;快乐的个性的童真生活。”并且以“普育”文化引领办学实践,形成了“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为教师创设发展的平台,为学校赢得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儿童在普育中享受童年”,已成为所有湖小人共同追寻的教育理想。

随着小西湖小学办学思路的不断清晰,各方面业绩也已不断突显。学校先后获得南京市文明单位、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苏教版教材实验先进集体、江苏省心理教育名校,全国“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南京市优秀教科室、南京市课改基地一等奖、南京市教科研基地、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秦淮区青年文明号、秦淮区“十五”教师教育先进单位、连续五年全区教学绩效考核一等奖等一系列殊荣。

近三年来,教师们共获个人荣誉494项,其中有南京市行知奖获得者1人次,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次,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人次,市区级赛课及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的就有84人次。三年来,学生们更是硕果丰厚,先后共荣获各级各类奖项1427项。学校先后被新闻媒体报导百余次,其中《人民教育》、《南京日报》、《江苏教育研究》、《南京教育研究》、南京少儿频道、南京教科频道等都对小西湖小学的办学特色进行过专题报导,扩大了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学校的办学经验三年来先后在市区交流达40次,目前,湖小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办学业绩正在趋于整体化、明朗化趋势。学校的发展正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全体湖小人正积极努力地将小西湖小学办成有丰富文化内涵、较高文化品位和鲜明文化特色的江苏省优质实验小学。

正如现今的湖小办学一样,教育名区视野对秦淮区域内的学校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办学要求,加速了每所学校对文化立校的时代思考。

2. 教育名区视野中文化名校建构的必然性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她孕育了金陵古城的诞生和发展,她历经了千年沧桑,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等待着我们去发掘、珍视、传承和发扬。点缀在秦淮河畔的小学,无不浸润在秦淮文化中,享受着秦淮文化的滋养。这种文化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了每个秦淮人的精神中。这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我们寻找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建设独特的学校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例如: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坐落在景色旖旎的秦淮风光带中心。于1907年就夫子庙学宫而建,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学校。学校毗邻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学校以其独有的地域文化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把握秦淮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以弘扬孔子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文化战略,打开了学校发展的无限空间。走出了一条充盈着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探索之路,显示出独有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

3. 教育名区视野中文化名校建构的可行性

秦淮小学的学校文化发展是以秦淮文化为共同土壤的,但是每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又都是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的建设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样的学校文化才有根基,有生命力。学校文化的建设主要是侧重于政策层面与自身能力层面的提升。文化名校的建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扶持,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促使文化名校的建设更为科学、规范的行进。同时,文化名校的建构也需要学校自身不断提升对文化名校价值与意义的认同。政府的决策与学校自身能力的不断挖掘方可使文化名校的建构成为一种可行。

例如:南京城南的花露岗一代自古是文化繁荣之地。传说凤凰曾飞游此地,宋文帝下诏兴建凤凰台。如今,身处凤凰台上的南京市凤游寺小学对凤凰台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对凤凰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度挖掘,对凤凰台的价值追求进行了慎重的建构,进而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一座绿色的凤凰台、文化的凤凰台、教育的凤凰台。区教育局先后三次投资两百多万,使学校先后建设了凤字阁、“千年百尺凤凰台”文化墙、中华传统美德楼道文化走廊等校园环境文化景点。在此基础上,学校自身不断开拓,进一步明确凤凰台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统领地位,在凤凰台文化的统领下整体考量和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学校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特别是教学生活的质量,设计了小凤凰艺术节、小凤凰体育节、奋飞科技节等校园节日,开展礼仪教育为内容的“凤仪行动”,评选雏凤杯学习之星等多样化、适性化的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引领教师追求“仁”的人生境界,为教师搭建各种专业发展的平台,如凤翔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凤翔六人行”教师发展团队、《凤鸣》教师文化类杂志等,让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凤小人也感受到,凤凰台文化必须要走进课程,走进课堂,走进活动,只有通过课程实施,凤凰台文化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品格才能真正使学生获益。学校开发了《千年百尺凤凰台》的校本课程,课程扎根乡土,弘扬传统,底蕴丰厚,社区资源众多。

正是因为在教育名区视野中文化名校建设的紧迫性、必然性与可行性,才使得秦淮的每一所学校展开了现时代新的办学思考与文化立校的目标审视。


(二) 文化名校的常见类型

文化名校因何而名?文化名校因特而名,因优而名,因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而名。朱永新在他的著作《新教育之梦》中提出,“理想的学校应当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这种特色应该是具有整体性的特色,不是个别项目、个别活动有特色,而是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一统的特色。这种特色来源于对学校办学文化的挖掘和提炼,从而引领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文化名校因优而名,优从何来?“优”来源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学校文化所产生的是无形的品牌价值,因为学校品牌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建设。”[1]这种内涵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有着深厚内涵的学校无处不彰显着独特的魅力。纵观诸多的文化名校,常见的类型如下:

1. 名师造就的文化名校

名师蕴名校,名校出名师。名师与名校是息息相关的共生体,只因为名师是名校的魂,他们为人师的精神就是学校办学的缩影,他们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名师的人格魅力也定格学校的文化基石。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斯霞老师,她“爱满天下”的情怀成为今天学校“爱的教育”的魂魄,学校先后建立了斯霞纪念馆、斯霞铜像、爱的教育校本课程等等,众多斯老师的后人、学生、徒弟都在今天延续着斯老师的精神,“爱”的精神定格了学校发展的文化品质。像这样的名校里还有上海市虹口第三中心小学的毛蓓蕾老师、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于漪老师、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霍懋征老师等等。

2. 百年历史成就的文化名校

学校的办学历史也是文化名校的积淀。经过百年的历史洗礼,至今还能留存的一定是去其糟粕而留精华之所在,一定是去伪存真的本色。而今站在历史丰厚的精神土壤上如能不断的传承与超越,那伟人宽阔的臂膀一定可以滋养文化名校的诞生。如苏州市第一中学,1805年正谊书院是学校的前身,正因如此,百年一中,英才辈出。千年紫藤下走出了吴钟骏、顾颉刚、王伯祥、袁伟民等各界英杰,也培养了钱令希、谈镐生、钱人元等2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像这校的学校还有湖南的桃园一中、浙江台州中学、徐州少华街小学等。

3. 个性特色造就的文化名校

“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在学校办学的过程中,有的学校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活动特色等成为文化名校。个性特色是一种基于对传统问题上的成功创新,是一种有效的办学思想,是一种被认可的教育模式。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原生态教学”模式,即“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个“三”就是立体式,大密量和快节奏。第二个“三”就是“预习—展示—反馈”的过程模式。“六”就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和达标测试,杜郎口中学的个性特色成就了这所学校的文化。像这校的学校还有杨四中学、东吴中学等等。

4. 时事人物造就的文化名校

学校每天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正如时事造英雄那样,难以忘怀的时事也成就了一批文化名校。这些时事成为学校办学的文化背景,时事所折射出的思索成为现如今学校发展的本源,时事给人们的记忆成为教育资源,时事中人物的品质凝聚成学校的办学思想。如雷锋中学、行知小学、南开中学、晓庄师范等等。

5. 教育创新造就的文化名校

不断研究的学校教育变革赋予了学校更多的教育创新机遇,大胆尝试、科学运作、成果显著、有效推广,改革中的教育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如上海市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山东潍坊北海双语学校的“幸福教育”等等。

(三) 文化名校的内容结构

一所文化名校应该是富有文化底蕴的,有独特办学特色的,享有美好声誉和知名度的学校。一所文化名校就像一颗生命树(如图2.1)[2],传统和本土文化是滋养它的土壤,管理文化是它的树根,理念文化是它的树干,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环境文化就是它的树叶,在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普照下,这颗生命树茁壮成长。

以小西湖小学为例,普育堂的悠久历史就是小西湖小学的文化根基,亦是生成“普育”文化的土壤。小西湖小学正是站在这样一片教育的沃土上,传承“普育”,并赋予“普育”以时代意义,逐渐实施学校的文化重构。

如果将小西湖小学的“普育”文化比喻成一棵生命树,那么“普育”的理念文化可类比为树干,“普育”的管理文化可类比为树根,“普育”的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可类比为树枝,“普育”的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可类比为树叶,“普育”的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可类比为树赖以获得养分的土壤,“普育”的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可类比为树赖以获得能量的阳光。这样衍生出的以“普育”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成为湖小新的发展战略思路。

其然,每一所学校皆应如此,每一所学校都应有特立的学校文化图景,这也是使之成名的所在。

1. 文化名校的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了学校精神、办学宗旨、学校使命、学校愿景、办学理念和学校校风等等。它是学校这颗生命树的枝干,支撑着学校的发展。“办学理念的形成是一系列思想活动的结果。这一系列活动包括学校精神的确立,即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校;在学校精神指引下的学校办学宗旨的确立,即学校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学校宗旨指引下的学校使命的细化,即在学校宗旨所规划的方向上必须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在学校使命指导下的学校价值观的确立,即形成学校愿景的核心基础;在学校价值观指引下的学校愿景的显现,即学校宗旨及学校使命实现时的景象;在学校愿景指引下的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即学校所有活动中应该怎样去做的问题;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引下的校风的形成与确立,即学校办学理念指引下学校应如何行的问题。”[3]

2. 文化名校的管理文化

传统的学校管理注重的是对人财物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被赋予新的内容,除了对人财物的管理,学校管理更应注重对时间、空间和信息的管理,从而在科学民主管理的指导下创新学校的管理文化。例如,小西湖小学的管理文化主要侧重于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制度管理

学校在制度管理中必须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和高效执行,方可促其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湖小的学校管理首先是建立在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一方面学校的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等各部门职责制度齐全、管理得法;另一方面教代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制、民主评议制、财务制度等各种法纪法规制度完备。学校形成《小西湖小学规章制度》、《小西湖小学十条规定》、《小西湖小学给教师教学的三十条建议》等一系列文稿。制度的建立,作为管理文化的基础部分,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约束人,另一方面也是营造一种团体共识,正确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

第二个层面:文化管理

学校的文化管理是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也是在执行各类制度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湖小制度文化的建设也折射出学校文化管理思路的转型与重组。

首先,湖小每一项制度的制定与修订都会通过职代会的认同和接受,方可实施。其次,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动静相宜,对于文稿的静态既达成共识、尊重事实,同时也会动态的与时俱进,在执行中尊重实际情况。例如学校的月考核制、校长基金制、民主评优制等各项制度每学期领导班子成员都会修订,使之更趋于完善,并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方可执行。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和高效执行,是静态的文本化制度文化与动态的人性化制度文化和谐统一的过程。

第三个层面:思想管理

思想管理是学校教育实践中内隐的一环。它既包括作为教师的思想管理,更应注重作为管理者的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管理。经过08年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整与校内的竞聘上岗,湖小现有校级领导5人,中层领导8人,本科率100%,平均年龄38岁,这是一支年青有为,很有实力的队伍。大家意识到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建立在规范之上的体系化的服务。在厚实的人本化的管理平台上行进,这是湖小所有领导的思想管理理念。学校每两周一次的中心组工作例会制,每两周一次的党组织生活以及每两周一次的中心组学习等等管理策略的实施,有计划、有实施、有监测,完善的管理体系使更多的年青干部成长,形成学校工作的合力,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与优质成效。

3. 文化名校的教师文化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来传播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建设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其中。学校教师文化来自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职业信念、职业境界、教育理念、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和责任都将成为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师德”和“师能”。具体地说,要通过学校的文化理念影响教师,激发教师内在动力;要从人文关怀、人性关怀的角度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让教师感受成功、感受幸福,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应该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如: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帮助教师制定发展规划,使其明确发展方向;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4. 文化名校的学生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创新也是尤其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主题活动”“学生社团互动”“自由活动”等展开。学生主题活动是以某一主题为主要内容,将各个层面、各个类型的活动交汇融合,创造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并能够和谐的成长,以期达到道德内化的境界。学生社团活动是通过成立各类社团,在模拟社会的过程中,让儿童感同身受。自由活动包含了前两类活动以外的所有活动。童年是孩子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与教师对话、与家长对话、与社会对话将有机会使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共享这段宝贵的生命历程。同时面对这样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只有引进并综合各种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因素,才能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中得到锻炼。

5. 文化名校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最外在的表现和标志之一。学校的环境文化可理解为作为硬件的外部环境文化及作为软件的内部环境文化的和谐统一。学校要软硬并举、内外兼修地进行学校环境文化构建。

外部环境文化构建。学校外部环境包括学校的一草一木,一面墙一个角落,一块绿地一间教室……每一处都会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进行环境构建时,要根据学校文化进行统一的设计,凸显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内涵。

内部环境文化构建。内部文化构建主要是指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文化。教育科研、教改实验是一所名校的生命力所在。学校应该以学校的理念文化为引领,将教育科研与课改实践整合起来。一方面,从课改实践走向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也正是课改实践的路径,更多的研究型教师正在成长、成熟;另一方面,从教研专题走向校本课程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依靠课程来实现。在课程文化的构建中,学校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框架下,实践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借助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推动课程观的转型,创生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形成新的课程与教学文化,体现、落实和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

文化名校的建构使课题组在《区域性推进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中认识到教育名区视野中文化名校的互动关联。唯有这样的认识整体文化与局部文化之间的关系,方可实现平等的教育对话,共同建设素质教育的文化建设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