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学校要想生存并得以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要想得以有效的开展就要学校自身拥有自主的精神。我区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学校都能以自立的精神去面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契机与挑战,正努力地向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总目标迈进。
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各种力量的促进与支持,而学校的文化建设则更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自身的思考与实践,这是确立一个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本。
但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随着工作向纵深发展,各个学校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关于各类文化建设的专业知识技能、专项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的缺乏,使得学校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应付。面对这样一个难题,借助外来的帮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曾讲到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学校文化建设“借力”发展,就能够像上文所指出的那样:不会游泳,但可以借助舟船渡江过河;不善于行路,但可以借助马匹,到达千里之外的目的地。也就能克服各种困难,更加高效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当前,学校在借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更多宣传与展示,融合多方面力量,提升自我的同时服务各界。这也使得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学校与社区的发展交融日趋密切,这就要求学校和社区能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学校与社区的文化特色。
(一) 学校与社区是一个文化整体
1. 学校文化的发展需要社区
学校教育目标的更新与扩大,使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受到了挑战。而学校教育与社区联动则成为最终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需要。
过去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有着单一的办学模式,管理机构不专业,组织得不到完善,是一种“静态”的行政概念,也缺乏统一协调的政策机构,使得办学过程受到了种种非难。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激活学校活力,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一所学校能不能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首先取决于这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我区在进行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来,敢于积极探索现代教育理念,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明确了各个学校的办学宗旨;丰富了办学理念;细化了办学目标。
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为了能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素质高、能力强、有个性的21世纪新型的学习者,为了了解社区、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并能更好地推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就需要有开放的教育系统、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充分认识社区资源无疑是学校重要教育资源之一。树立“社区就是学校大课堂”的理念,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加大促进学生人格和智能的协调发展成为我们最终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宝贵平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融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可行性,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与社区开展合作中,社区为学校提供秦淮文化实践基地、历史人文教育基地、环保助残敬老实践基地等等,让学生在社区的舞台上,在各项活动或体验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学校教育与社区联动也成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尤其是评价体系的变革的需要。
我区一些学校针对过去生源流失、社区评价不高、办学质量还不尽人意等涉及生存的多种因素,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教育口号。一方面从学校内部角度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从学校外部角度来塑造大教育理念,打开校门,主动接纳社会,以赢得家长、社区乃至各行业的信任,并进一步来创新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使学校教育与社区联动逐步成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学生、家长、学校是合作伙伴,学校应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使学生、家长满意。以质量求生存,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优良教育。同时,把师生的满意度引入到管理人员的评价体系中来,把社区、家长的满意度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建立一系列社区、家长评价学校的方案,铸造出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
近年来,积极挖掘互动渠道,以家校合作为根本,积极争取家长这一合作伙伴的力量;以教育基地为突破口,积极争取社会力量,以此来探索出学校和家庭、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的良性互动模式。
2. 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学校
创建学习型城市已成为现今城市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将提升基础教育这一整体水平。事实上,现代教育制度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核心,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终身教育要求教育给人提供各种各样的伴随一生的学习机会,人不仅在学校里,而且在走出校门后也能获得学习的机会。
面对这一形势,学校充分认识到学校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提供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优质的师资队伍,让学校成为社区教育中心,为社区教育和地区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二) 社区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舞台
从学校文化的重要性来看,学校文化已经成为学校形象的个性化表现,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学校之间不可避免地在生源、社会认可度、社会资源支持方面存在竞争。而家长和学生更加看重学校带给自身更具个性化的影响,独具一格的学校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依据。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学校文化主导着学校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一所学校的成功与否,一所学校是否能够在周围社区有一定的认可度,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取决于这个学校是否具有深厚而积极的学校文化。但在现今社会,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得到各界的帮助和认可,学校文化的建设更是如此,学校闭门建设孤芳自赏,缺少向外的关注是不行的。学校文化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环境文化的建设,又有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的提炼与塑造。而学校所做的每一个点滴都需要向外的宣传与展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同时也使自身能产生更多的动力,以得到更高的发展平台。
1. 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与外交往,在获得外界肯定的同时也为了能给予自身更多的展示空间,以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如果学校闭门建设,缺少向外的关注,缺少与社区的交流,只是依赖面向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工作的模式,那么学校就会逐渐发展成为社区的“文化孤岛”,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就缺少一种有效地沟通平台。而如果学校能够让自身的文化建设与社区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交流,还可拉近双方的距离,也为自身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秦淮实验小学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就一直把“和谐校园”的建设做为自身的追求目标,这是一所在2003年由多所薄弱学校逐步合并而成的一所新学校。虽然校舍在建设中没有考虑到今后办学特色,从学校创办至今,一直秉承“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为追求,以“和谐教育”整体策略,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个性的管理制度,打造智慧共享的教师群体,创设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空间,以丰富的“和谐”内涵,建设具有秦淮实小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初始的文化建设是从教科研课题的确立开始,平时每一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在紧紧围绕“和谐校园”理念,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在秦淮实小的校园快乐成长的目标。在秦淮实小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开始思索怎样把“和谐校园”的范围扩大,于是就与社区积极联系交流。在2004年学校开始创新集体晨会形式,尝试让全校学生轮流参与的互动式集会晨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经历集体晨会的准备过程,又通过形象的教育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突出教育效果,丰富了和谐教育内容。这一尝试带来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每周一的集体晨会总会有周围很多居民在学校门前观看。学校便想到了与社区联系,丰富集体晨会的内容。社区也很支持,派出了老年党员爱国主义宣讲团,参与到学校晨会活动中,与各班学生开展互动演讲,深受学生的欢迎。效果特别好的内容,比如互动班级表演的文明礼仪的内容,学校还组织参与晨会的学生深入社区,在社区与居民开展互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参与的学生积极也很高。有了这么好的开始,学校便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在与当地社区定期的联谊中,学生的特色腰鼓队、舞蹈队、合唱队等经常深入社区表演。学生们在自己家庭周围表演,特别兴奋,家长也特别支持,有多次活动还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对于学校而言,平时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展示活动有限,而通过社区的活动,让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得到了更多的展示,吸引了更多的关注,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也促进了学校更好的发展。
2. 更持续的发展动力
好的学校文化必然将影响、辐射周边地区。学校工作社会化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今后发展的方向。它的推进必须充分关注社区,切实依托社区,发挥好社区对学校工作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作用;要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联动与互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社区青少年的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区教育的需求所决定的,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和社区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构建全新的相互关系融洽的大家庭,共同推进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我区的七桥小学的生源大部分是新城市居民的子女,他们便将公民教育活动做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坚持多年的研究中,逐渐成为了学校工作中的亮点和学校的名片,更是迎来了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自七桥小学被确定为南京市2007年至2009年南京市小学、幼教课程改革基地、项目实验学校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抓住学校文化建设这一契机不放,一方面组织了一批踏实、认真的教师参与项目实验的研究,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学校积极组织骨干力量进行研究、讨论,选定了实验班级,并按照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步骤,决定在这实验班级进行试点;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与社区联系,把对新城市居民的公民教育与社区工作相结合,这与社区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社区不仅大力支持学校的这方面工作,还主动搭桥将学校这一文化建设的尝试与省、市、区各级的关心新城市居民工作联系起来。各级妇联、关心下一代协会、团委、少工委便接踵而至,也参与到学校与社区的“新城市公民教育”活动中来。学校在社区及各界的帮助下,获得了坚持这一文化建设的信心,并不断创新工作,参加举办了学校与各界参与的“城郊结合部卫生环境差的问题研究”等各种听证会,受到了与会单位、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多项议题均在南京市获奖,还参与了对全市公民教育活动的展示。在全市范围内引起了各届人士对新城市公民的广泛关注,现在学校每年从各级团委、妇联、关工委联系的社会公益资助中获得数十万元的教育援助,每学期均有青年志愿者到学校带领学生们开展公益活动,学校利用社会各界的帮助,扩建了图书馆、购置了体育器械、建立了饮用水工程、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等,快速的改善了办学环境,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扩大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
(三) 学校是社区文化发展的窗口
社区集结了政府、家长、媒体、特殊公众等关系为一体。创造一个稳定的社区关系,能增加相互尊重和了解。社区关系的危机也可能会给学校带来大的伤害,所以学校和社区都希望双方能更进一步了解,更深层次合作。社区关系中,学校作为社区一主要成员,努力做好邻居;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主动承担责任与义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向社区开放,争取社区对学校的认识、理解和支持,营造稳定的“后花园”。在社区建设中,学校做为社区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社区当然也赋予了更多期望,期望学校能为社区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色彩,为社区的展示提供更深的层次,为社区的文化提供更丰富的支撑。这种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是文化层面上的互动,成为持久性、常规化、相互作用、影响、共同促进、共同提升的关系。
1. 社区文化的窗口
学校作为社区结构中的一个组织单位与社区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社区文化对学校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如社区的教育资源、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形态等因素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文化机构,也要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力争将学校办成社区的文化中心与窗口。秦淮实验小学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就主动与社区交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学校在成立腰鼓队,进行腰鼓训练的初期,就积极与社区联系,在社区中发掘资源。在社区的帮助下,找来了几位校外辅导员帮助学校训练教师腰鼓队,再由教师向学生教学腰鼓击法。经过近半年的交流,在这几位社区辅导员的帮助下,学校腰鼓队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上,学校组织了一支近千人的腰鼓队进行展示表演。学校又进一步开发打腰鼓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在社区的多次交流活动中,我校的腰鼓队也多次走进社区进行表演。在2009年10月,周围社区组织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联欢中,我校的娃娃腰鼓队与社区的老年腰鼓队还联合表演了节目,受到了到会领导的称赞并在多家媒体中进行了报导。此外学校还经常将一些特色节目带入社区,参与社区的各种展示活动中,为社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社区特色的传承
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着眼点不同,对文化建设的思考也不同。这其中,有些既算不上专家,也不是学者、名人,但他们却对我区有些学校的文化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秦淮工艺大师顾业广便算是其中的一位。现年50岁的顾业广出生于古都南京城南灯彩世家,十岁开始学习扎灯,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所做荷花灯、金蟾灯、兔子灯、狮子灯等等,受到了国内外朋友的高度评价,他所创作的金蟾灯独树一帜,融扎制、剪纸、绘图、扎染、篆刻为一体的独特风格,2004年9月获得江苏省首届民间艺术“大阿福奖”银奖,2007年参加由南京市政府主办的中央电视台CCTV“倾国倾城”大型晚会,在白鹭洲公园现场表演民间艺术绝活,获得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表扬,2007年9月,他的作品在德国莱比锡、法国、比利时、卢圣堡展出,受到欧盟各国代表的高度赞扬。
但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秦淮花灯的影响力也在逐年下降,关注的人也在减少。为了更好的将这一文化继承发展下去,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秦淮花灯文化,2006年6月顾业广在秦淮区各小学讲课,传授秦淮灯彩技艺,宣传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手工艺的工作。我区的武定新村小学则“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通过社区与顾业广进行了联系,决定在校园内开展秦淮花灯的研究,传承花灯文化的同时也凝炼学校追求“精艺”的文化品格。当学校找到顾业广先生时,顾业广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认为现在秦淮花灯关注度越来越低,从艺人士越来越少,而如果能在学校开展这样的教育对发扬秦淮文化也是一件妙事。2006年底,学校就从“人文秦淮,文化秦淮”出发,抓住秦淮特色,以汇聚了文化、艺术、科技、历史等因素的秦淮花灯为选点,结合学校开展的学生做花灯的教学活动,建设一个秦淮独有、世界唯一的秦淮花灯历史展览馆,并聘请顾业广为馆长,形成以花灯为主干,以民族民间文体活动为辐射枝叶,完成学校文化主体建设。就这样,顾业广先生就当起了武定新村小学秦淮花灯历史展览馆的馆长。目前,秦淮花灯历史展览馆已经建成,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正在逐渐发展和完善。由四个部分组成的花灯历史展览馆已形成有5个“秦淮独有,世界唯一”,成为本校乃至秦淮教育的特色之一。学生们不仅在这里能了解到悠久的秦淮花灯文化,还能学会制作秦淮花灯,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现在在学校的带动下,通过学校的各种展示宣传活动,关注秦淮花灯的人群也在逐渐增加,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经过社区得以在学校中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