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孔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区域文化的新地标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孔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区域文化的新地标

时间:2023-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秦淮的区域文化为这一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能。而区域文化纷繁复杂,学校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决定了学校应当占据区域文化的制高点。2008年,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深化小学素质教育的校本研究》开题,进一步推进了对夫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秦淮花灯,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被武小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了武小办学的一大特色,也让武小为区域文化的发扬做出了贡献。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坐标系的话,那么,教育质量代表的是教育的效度,而学校文化则代表教育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注定是一所没有高度的学校。对于秦淮教育,区位和生源均不占优势,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怎么发展?我们认识到,靠文化。秦淮的区域文化为这一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能。

秦淮地区优秀而久远的区域文化,为我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支持各校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任何一所学校都具有自身不同的特征和特质,这就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它所体现出的学校文化应该是能体现所在地区的区域文化的。而区域文化纷繁复杂,学校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决定了学校应当占据区域文化的制高点。因此,我区致力于打造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学校文化,把学校建成区域文化的新地标。

然而,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中的一种自然生成,而不是外界的硬性植入。其形态可能多种多样,然而其内涵是思想,注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苦探索与思考的过程。秦淮教育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所涵盖的内涵丰富,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品牌学校、名学校,使秦淮的教育品牌化、特色化,同时也使秦淮的区域文化得到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如今的秦淮教育,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色学校文化,这些学校准确把握住了自身学校所在区域的区域文化特点,开发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 夫子庙小学:将夫子文化发扬光大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始建于1907年,1958年在现址上复建,该校是南京市最早的重点小学之一。学校秉承孔子教育思想,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探索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不断地将夫子文化发扬光大。

夫子庙小学创立之初,时值“废科举,办新学”,学校就夫子庙学宫建校,是中国最早兴办的新式学校之一,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夫子”命名的小学,至今度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1956年,因办人民游乐场学校迁址。夫子庙小学秉承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弘扬儒家文化和教育思想精华的同时,还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学校编辑出版了专著《孔子教育智慧践行录》和校本教材《星星论语》。

走进今天的夫子庙小学,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尊孔子像,再现着孔夫子教诲学生的场景,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个在这里教书育人的教育者和孜孜求学的学生们。在这“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仿明清式风格的校园里,还可以看到有孔子语录墙、孔子故事浮雕、校歌墙等。夫子文化渗透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2008年,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深化小学素质教育的校本研究》开题,进一步推进了对夫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如今,夫小的环境建设、学生培养、教师发展、校本课程和学校管理,随时随处闪现着孔子文化的灼灼光华,给人文化的美感。让人们提起夫小就想到孔子,提起孔子就想到夫小,夫小真正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践行者,孔子文化的传承者。

(二) 凤游寺小学:新凤凰台文化今胜夕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京城的西南端有一座小山。宋朝元嘉十六年,有三只美丽的大鸟翔集山间,它们有五彩的羽毛,形状有如孔雀,美丽极了。它们在一块起舞,一起歌唱,动听的声音吸引了无数的鸟儿前来附和,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于是人们给这些美丽的鸟儿起了一个神秘而动听的名字:凤凰。并且筑台于小山之上,这座小山就叫做凤凰山,这座台就称作凤凰台。唐代大诗人李白游金陵时曾留下“凤凰台上凤凰游”的千古不朽诗句,诗中的“古凤凰台”就在秦淮区凤游寺小学所处的城南花露岗上。今天的凤游寺小学,是一所以“凤凰台文化”为学校文化的特色小班化学校。走进学校,就立刻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凤字铭”石碑,展示了几十个不同字体不同时代书法家所书写的“凤”字,让他们欣赏古今书法家的书法,激励他们效法古今楷模,倡导兼收并蓄的学习思想,鼓励他们“励志奋飞”。文化墙,展示了凤凰台的建台历史,以及历史上跟凤凰台有关的著名人物、诗词、……每当徜徉在文化墙边,你就仿佛走进了凤凰台悠久的历史长河,让人流连忘返。

学校还开展了“寻踪凤凰台”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发掘和考证凤凰台的历史和遗存。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发了《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开展了多元智能特色活动,创办了《凤鸣》杂志……在这样一所充满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校园里,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是历史的魅力。遗失多年的凤凰台又焕发新的青春,新凤凰台文化正在不断被师生们传承着,发扬着。

(三) 武定新村小学:传承秦淮民间艺术文化

武定新村小学从“人文秦淮,文化秦淮”出发,抓住秦淮特色,选择了融汇文化、艺术、科技、历史、民俗等因素的秦淮花灯,开展做花灯、学知识的“花灯教育”,建立一个秦淮独有、世界唯一的秦淮花灯历史展览馆,形成以花灯为主干,以民族民间文体活动为辐射枝叶,完成学校文化主体建设。在花灯课程实践中,武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开创独一无二的以花灯为切入口的多角度教学系统化课程。在这样独特“花灯教育”中,花灯馆为实物课程;介绍秦淮花灯的历史录像为电子课程;《我爱家乡的秦淮花灯》为读本的文本课程。秦淮花灯,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被武小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了武小办学的一大特色,也让武小为区域文化的发扬做出了贡献。

一年前,武定新村小学专门聘请花灯艺人顾业广为学校兼职老师,专设花灯课,教授制作飞机灯、荷花灯等传统花灯。武小的花灯制作室就是一个小型花灯会,边上悬挂着的花灯上十二生肖惟妙惟肖,秦淮花灯的古诗匾额韵味十足,孩子们制作的一只只飞机灯、兔子灯、金蟾灯在天花板下摇曳,制作桌上是他们刚刚做完的成品。方校长介绍,学校两星期内开设两节花灯制作课,学生们兴致十足,领悟力强,学得快。

先把竹子劈开成细长条,再熟练地将竹子定型;把纸片挤压出纹路,再用糨糊一层层黏好……一年的花灯教育几乎让武小中高年级学生都成了做花灯的小能手,而武小低年级的学生们则办了很多漂亮的花灯报。现如今,花灯教育已融入武小的日常教学课程,武小秦淮花灯制作大赛的前十名学生的合影、“花灯状元”、“花灯榜眼”、“花灯探花”们的照片和作品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四) 考棚小学:学习伟人精神,弘扬翔宇文化

跨进百年老校考棚小学的大门,就会看到敬爱的周总理的铜像,让人肃然起敬。考小自1976年以来坚持开展学习伟人周恩来活动,教育内容、形式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创建全国小学中第一个“周恩来班”、树立全国校园内第一座周恩来青少年时期铜像、构建“翔宇”学校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周恩来总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集大成者,他没有一个儿女,可得到他关爱的人又何止千千万万,作为仁爱智者,周恩来令世人敬仰,更是当代学生的学习典范。如今的考小人,在周总理伟大品质的指引下,不断开拓创新,丰富“翔宇”文化的内涵,成为区域文化的优秀代表。

考证考棚小学的历史,已有悠悠百年。下关考棚西端是坐北朝南建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的道明书院,1901年废科举、兴学堂,在此办起学塾,设馆授徒。1905年改为程子祠学堂,考棚小学的百年沧桑即始于此。考棚小学先后出过很多文艺界、学界、商界、政界、体育界的知名校友:著名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南京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飞天奖”获得者袁小云、南京大学教授伍贻业、ANA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世俊、国家击剑队教练王海滨等等。

“学伟人风范,育桃李芬芳”。弘扬伟人周恩来精神,是考棚小学的校园文化内涵。多年来,学校以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至理名言为校训,始终坚持开展“缅怀周爷爷,做‘四有’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年的1月8日是学校的“学周”活动日,在这一天,考棚小学的学生都要到梅园新村纪念馆去开展缅怀周总理的活动,这项活动始于1976年,30年来从未间断。1997年考棚小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周恩来班”,当时的国家总理李鹏亲自为“周恩来班”提写班名。学校从“学周”活动开始,深入挖掘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精神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浓厚的“翔宇”文化氛围。考棚小学在校园里树立了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铜像,孩子们每天进校园,戴红领巾的向铜像敬礼、没戴红领巾的向铜像鞠躬,通过这个举动,让孩子们明白:在学校就要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好好读书。离校时全校学生在周恩来铜像前集合,集体敬礼后,排队离开,喻意,离开学校也要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做个好孩子。

(五) 小西湖小学:“普育精神”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田

悠悠秦淮,街巷深深——这是一幅古朴的生活画卷。坐落于此的,是一所安静的百年老校:小西湖小学。这所沉稳低调的老校,永远铭记着自己的办学宗旨:普育。

秉承传统精神,坚持“普育”理念。这所老校用这种最朴实的情怀,执著坚守了170年,塑造了中式教育的时代传奇。如今,它已演化为一种深刻的教育价值观:给每一个孩子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坚持普及教育理念,传递中式教学情感,这不仅仅是湖小一个半世纪教育思想的传达,更是一种无形情感的继承。为每一个孩子教学,给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普教堂”的慈善本原,是湖小的精神支柱。

斗转星移,在今天的小西湖小学橙色教学楼上,雕刻着“团结、勤奋、开拓、求实”八个大字。秉着“普育”的精神,这所百年老校,开始思考如何给孩子们进行最完整、最扎实的基础教育。民主、责任、道德……无数个社会概念,正在被更广泛地引入到日常教学中。

此外,还有秦淮实验小学的“和谐教育”,七桥小学的“公民教育”……每一所学校都流淌着秦淮文化的活水,每一所学校都绽放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每一所学校都昭示着秦淮教育的美好明天。这一所所独具文化特色的学校,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亮了秦淮教育的星空,又各自成为所在区域的文化新地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