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中国粮食自给度有多高?有人说,中国粮食自给度超过了95%。有人说,中国的粮食自给度还不足86%。[1]有人说应当增加粮食进口,有人说粮食进口太多,不能过度依赖海外进口粮食,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采用的粮食自给度的定义各不相同。
粮食可以从品种和用途两个角度分类。
如果按照品种来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文件中粮食(Food)包括谷物、豆类、薯类等8大类106种,分别是:谷物类(Grain),块根和块茎作物类,豆类、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类,蔬菜和瓜类、糖料作物、水果、浆果、家畜、家禽、畜产品。具体粮食品种的目录可以参考FAO发布的《粮农组织统计年鉴》。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和其他杂粮被称为谷物。由于谷子、高粱、大麦、荞麦等杂粮的数量很小,在讨论粮食政策的时候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见表1-1)。
表1-1 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年,表7-14。
按照用途,粮食分为口粮、饲料、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在讨论粮食安全的时候,本书将口粮和种子合并在一起统称口粮。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8年直接用于人类食物的口粮为10.1亿吨,占粮食生产总量的50%左右。饲料总量达到7.56亿吨,占粮食生产总量的37%。其余部分被用于工业用途和种子。
许多人经常把粮食和谷物混淆在一起。实际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文件中的粮食的含义更接近汉语中的“食物”。而汉语中的“粮食”更接近粮农组织文件中的谷物。在讨论粮食安全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指的是谷物安全。在粮食安全的研究中必须遵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只有大家在讨论时都使用同一个定义才符合严谨的学术规范,才能和世界各国进行横向比较。如果使用的定义不同,各说各的,混战一场,就得不出有益的结论。
毫无疑问,只要人们拥有足够的口粮,吃饱肚子,就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对于人们来说,口粮最重要。实际上,粮食安全的核心就是口粮供应是否充足,能不能经受得起冲击。
虽然有些国家在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口粮供求平衡,但是,抵抗冲击的能力各不相同。冲击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冲击主要指的是遭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导致口粮短缺。外部冲击主要是指遭遇外部发动的粮食制裁,在国内市场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得不到外部粮食供应。只有某个国家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挑战国才能发起粮食制裁。粮食制裁的目的是给应战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屈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猛烈冲击民众的正常生活,导致饥荒或者引起普遍的对饥荒的恐惧。显然,在口粮、饲料和工业用粮三者之间,冲击口粮最敏感,冲击饲料次之,冲击工业用粮再次之。在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够保证口粮的供给,就不至于失控。
研究粮食安全时,笼统地谈“粮食”并不确切,不能把口粮和饲料混为一谈。在讨论粮食安全的时候,与其笼统地采用“粮食自给度”,不如采用“谷物自给度”。
众所周知,稻谷、小麦、大豆、玉米都既可以当作口粮也可以当作饲料、工业用粮,只不过每个品种用于口粮、饲料、工业用途的比例各不相同而已。为此,有必要既按照粮食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也按照粮食用途(口粮、饲料、工业用途等)细化分类,分别剖析粮食、谷物的自给度。
[1] 参见《财经》杂志发布的“中国粮食安全报告”,2013年12月9日,第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