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某些人把粮价上涨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其实,只要稍微花点时间,检查一下谷物进出口数据就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在2007年中国根本就没有进口稻米、小麦和玉米,2008年谷物价格上涨完全赖不着中国。
在2010年中国进口稻谷占全球稻谷贸易量的1.16%。中国进口小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不到1%,进口玉米占1.46%。由于中国进口稻谷、小麦和玉米在国际贸易总量中所占比例如此之小,国际市场上小麦、稻米和玉米价格的变化和中国基本无关。中国进口大豆占全球贸易量的57.11%,毋庸讳言,国际市场上大豆价格上涨和中国进口有关。
按理说,大豆价格上涨对购买大豆的人不利。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买了这么多大豆,似乎中国人应当抱怨豆价上涨,可是并没有听见中国人抱怨。道理很简单,即便如此,国际市场上大豆的价格比国内还低。进口大豆对中方有利。在2000年以后,中国大量进口大豆,既不是因为国内人口增加也不是因为消费结构变化,而是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中国进口大豆,有相当一部分作为水产饲料,养殖大虾之后出口,满足美、日、韩等国不断增长的海鲜进口需求,大大压低了大虾和其他水产品的价格。有些人只注意到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升,却忽略了大虾价格的急剧下降,顾此失彼,犯了片面性错误。
今后如果中国大幅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粮食进口,会不会导致国际粮价暴涨?
中国进口粮食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粮食进口的计划性很强。进口粮食的目的是用于工业用途和部分饲料,并不是因为国内口粮短缺而进口,因此可以提前安排进口计划。第二,作为国家粮食供销策略调整,进口粮食的数量绝对不是小打小闹,动辄几十万吨,甚至几百万吨。因此,中国若要进口粮食一定会早早和供给方签订合同,下订单。
世界上大宗粮食贸易早就进入了订单时代。主要粮食出口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人少地多,尚有大量耕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农场主急切地盼望得到更多订单。订单越大越好。
订单农业的特点是交易数量较大,预定周期较长,交易相对稳定,买卖双方直接交易基本上无需中间商。农场主在签订合同之后,才按照合同的数量安排播种、生产。如果没有合同,大片耕地就撂荒在那里。这种订单的时间提前量大。在一年甚至几年前就签好合同。在一个或若干个种植周期之后按照合同交割、清算。农产品的价格是在签订订单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由于这样的订单的数量和价格都已经固定,定点供销,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产生冲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