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场励志 舒伯关于生涯发展的基本主张

舒伯关于生涯发展的基本主张

时间:2023-09-18 职场励志 版权反馈
【摘要】:较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要有舒伯、金斯伯格、格林豪斯和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生涯发展是一个有秩序、具有固定形态并可以预测的过程。(二)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舒伯早在1953年提出 “生涯”概念,把生涯发展看成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由童年时代开始并伴随个人的一生。在舒伯看来,“生涯就是对自我的实现”。

一旦完成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就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生命周期的不同,职业生涯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而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与任务,很多学者都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进行了研究。20世纪50年代哈维赫斯的发展阶段论和金斯伯格等的职业发展理论使得生涯发展阶段论兴起。较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要有舒伯、金斯伯格、格林豪斯和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他们分别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对其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各自的探索。美国心理学家舒伯则在多年对生涯发展、测评、自我观念、适应、成熟等领域进行全面研究基础上,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及人格发展理论之大成,系统建构了生涯发展理论。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舒伯的理论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展开的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舒伯关于生涯发展的基本主张

舒伯据布尔赫勒的生命周期观点和列文基斯特的发展阶段论,提出了生涯发展论,于1953年至1957年完整提出了12项基本主张,构成了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主张和框架基础:[3]

(1)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

(2)生涯发展是一个有秩序、具有固定形态并可以预测的过程。

(3)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至青春期较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生涯概念。

(5)从青少年期至成人期,随着年龄、时间的增长,现实因素,诸如个人特质、社会因素对个人职业选择变得更加重要。

(6)父母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他们对职业计划结果的解释,会影响到下一代对自己职业角色的选择。

(7)职业升迁和速度与个人的智慧能力、父母经济地位、本人对权势的需求,个人的价值观、个人兴趣、人际关系技巧以及社会环境、经济的需求状况等有关。

(8)个人职业选择受到下列因素影响:个人的兴趣、能力,个人的价值观及需求,个人的学历、利用社会资源的程度及社会职业结构、趋势等。

(9)即使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特定的能力、人格特质及兴趣的要求,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允许不同类型的人来从事;同样的,一个人也可从事多种不同类型的行业。

(10)个人的工作满足感视个人是否能配合自己的人格特质,即是否能将能力、兴趣、价值观适当地发挥出来而定。

(11)工作满意度与个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概念的程度有关。

(12)对少部分人而言,家庭及社会因素是人格重整的中心;对大部分人而言,工作是人格重整的焦点,即经过工作过程,“理想我”与 “现实我”之间会逐渐融合。

(二)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舒伯早在1953年提出 “生涯”概念,把生涯发展看成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由童年时代开始并伴随个人的一生。在舒伯的理论中,“自我概念”是一个核心概念,即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主观评价。在舒伯看来,“生涯就是对自我的实现”。舒伯把自我实现也就是生涯发展的过程,依据年龄不同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相配合,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则各有不同,详情如下:

1.成长阶段 (0~14岁)

该阶段属于认知阶段,处于儿童期。儿童通过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模仿,不断地了解和探索自我,经由家庭、学校中重要任务的认同,自我概念开始发展,并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自己的角色。此阶段的重点是身体与心理的成长。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成长阶段包括三个时期:

(1)幻想期 (4~10岁),以 “需要”为主导,通过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及经验尝试来进行职业选择。

(2)兴趣期 (11~12岁),以 “喜好”为主导形成抱负,同时喜好也是其从事活动的主要原因。

(3)能力期 (13~14岁),开始考虑工作条件的要求,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2.探索阶段 (15~24岁)

该阶段属于学习和打基础的阶段。处于该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参加学校、社团等活动及打零工的机会,对自我能力、角色、天资进行探索,并对职业进行相应的探索。该阶段主要任务: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形成,通过自我探索、角色尝试及在学生阶段的职业探索,职业偏好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作出相应教育决策,完成最初择业。

该阶段包括三个时期:

(1)试探期 (15~17岁),开始综合考虑需要、兴趣、能力、价值及机会,并透过幻想、讨论、课程及工作等尝试,做暂时的决定。选择的范围缩小了,但是由于对自我能力、学习和职业机会的不确定,故该阶段的选择只是尝试性的,日后未必坚持。

(2)过渡期 (18~21岁),更加重视现实因素,正式进入职业市场或接受专业训练,特定选择形成,力图实施自我概念。

(3)尝试期 (22~24岁),工作领域正式选定,找到入门工作,并尝试将此作为维持生活的工作。该阶段职业选择范围缩小,一般选择可能提供重要机会的工作,处于对职业发展目标的可行性的尝试期。

3.建立阶段 (25~44岁)

该阶段属于选择和安置阶段,这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的核心部分。经过尝试来确认自己前期的职业选择是否正确,认为正确者将会努力经营,常驻该领域发展,形成一种安定的职业趋向,并确保自己在该领域的地位。该阶段的任务就是确定长足发展的职业领域,并力求职业地位的稳固与上升。

该阶段分为两个时期:

(1)尝试期 (25~30岁),该阶段主要是完成定向后的尝试,对前一阶段的选择进行尝试,若发现不合适,往往会发生改变。

(2)稳定期 (31~44岁),当职业的形态均很明确后,个体致力于谋求工作中稳固的位子。往往大多数人在这个阶段都处于职场最佳状态期,但是也不排除有人会在这个阶段发生职业中期危机,即发现没有实现自己目标,或者是发现了新目标,从而发生职业转折。

4.维持阶段 (45~64岁)

这一阶段处于维稳阶段,往往个体在这一阶段由于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大多力保现有成就,并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以利精进或进一步升迁。该阶段的任务是维持既有的成就和地位。重心是保持家庭和工作的和谐,并为退休作计划。

5.衰退阶段 (65岁以上)

该阶段属于退休阶段,伴随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的逐步衰退,个体即将退出职场,大多数人也即结束职业生涯。个体在这个阶段逐渐从参与者变成选择性参与者,然后成为完全的观察者。这一阶段需要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该阶段分为两个阶段:

(1)减速期 (60~70岁)处于这个时期,工作的责任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工作速度减慢,以适应逐渐衰退的体力和心理。许多人也会找一份代替全职的兼职工作。

(2)退休期 (71岁至死亡),这一时期不同的人感受大相径庭,有人能较好地从心理上接受退出职场的状态,适应退休生涯,安享晚年,但也有人较难适应完全停止工作的状态,导致终年郁郁寡欢。

表1-2 循环式发展任务表[4]

续 表

在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并且每一发展阶段任务的达成又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在之后的研究中,舒伯又对其进行了完善,他指出在人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 “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也就是在人的整个生涯发展阶段有五个阶段的同时,每一个阶段里还有五个阶段的内循环。(见表1-2)

对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反观,其回答还可以测试一个人的生涯成熟度。所谓生涯成熟度,指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发展适合的态度、形成相应的行为并完成对应的任务。掌握某个职业发展阶段的特定任务会带来更多的职业上的成熟和下一阶段的发展 (Zunker,1998)。

(三)生涯彩虹图

1980年,舒伯在进行了四年的跨文化研究后,又从一个全新角度发展了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了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 (Life-span,Life-spacecareerdevelop-ment)。相对于原来的发展阶段理论,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他把角色与生涯发展阶段之间交互影响而呈现的状况,综合描绘成一幅 “一生生涯的彩虹图” (Life-Career Rain-bow)。(见图1-2)

图1-2 生涯彩虹图实例

(1)“生活广度”即横跨一生的历程。在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就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在外层显示的是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基本分为: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 (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 (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 (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即前面提到的内循环。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而定。

(2)“生活空间”即在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要承担的各种角色。彩虹图的纵向代表的就是生活空间,由一系列职位和角色构成。舒伯的角色理论认为,人在一生中必须要扮演九种主要角色,依次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这九种角色有一些是从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定义的,还有一些则是可被个人选择的。而且每个人对这九种角色在人的不同生涯发展阶段其认同和投入程度不同,这就用每一道彩虹的深浅不一的颜色来表示。舒伯指出,角色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某一角色的成功与失败,会影响到其他角色的成败。而且不同的生涯阶段,有不同的 “显著角色”,例如在成长期,学生角色就是 “显著角色”。此外,舒伯还指出,若一角色的投入过大,有可能导致其他角色失败。

舒伯的生涯彩虹图用很直观的图示表现了个人生涯的长度 (发展阶段)、宽度 (角色)和深度 (每个人对角色投入的不同程度),建构了一幅生涯发展的立体视野图。

舒伯建构起了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成为继帕森斯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一个集大成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自此之后,动态发展的 “生涯”观取代了静态稳定的 “职业”理念,“职业指导”也逐渐过渡发展为 “生涯辅导”。他的理论观点仍是今天生涯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得到各国生涯辅导界的认可。当然,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生涯发展理论中对中年期、老年期的研究,需进一步完善。同时,生涯发展论忽略了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方向的影响,也忽略了学习因素对职业发展历程的影响,这是它的不足之处,有待于学人进一步研究。

[1] 埃德加·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仇海清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127.

[2] 改编自张勉.职业锚.人力资源,2002(8).

[3] 杨朝祥.生计辅导——终生的辅导历程.“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1989.

[4] 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资格培训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